蔣愛霞
(甘肅省渭源縣水土保持站,甘肅渭源748200)
渭源縣實施的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楊家寺小流域屬洮河水系漫壩河支流的中上游段上灣鎮,水土保持區劃屬甘青寧黃土丘陵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和洮河流域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地處東經103°52′41″~103°59′45″、北緯35°08′17″~35°14′40″,距渭源縣城約45 km。項目區總面積54.32 km2,涉及上灣鎮的園樹、上灣、水家窯、侯家寺、尖山、大莊和楊家寺7個行政村的2 122戶,9 547人,6 401個勞動力,人口密度176人/km2。316國道及臨渭高速按東南—西北走向貫穿流域,硬化鄉村道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
渭源縣楊家寺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9.56 km2,其中新修梯田167.70 hm2,配套田間道路4.00 km2;營造經濟林78 hm2(其中,核桃11.14 hm2,啤特果66.86 hm2);水保林370.3 hm2(其中,喬灌混交林70 hm2,灌木林300.3 hm2);封禁治理措施1 341 hm2(其中,封禁圍欄4 000 m,修建水土保持宣傳碑5座,界樁400根,印發宣傳資料1000份)。
渭源縣楊家寺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后,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9.56 km2,治理程度累計達到70%以上。土壤侵蝕模數由3 000 t/km2·a降低到1 920 t/km2·a,徑流模數由40.0萬m3/km2·a降為26.4萬m3/km2·a。項目區經濟林面積增加78 hm2,人均經濟林面積達到0.008 hm2以上。項目區農、林、牧用地結構向適應當地條件的合理化方向發展,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發展特色經濟,通過“引進來、銷出去”的方式,推進區域特色產業的規模化發展,使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有了較大改善,實現項目區土地利用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民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農業人均純收入達到4 000元以上,有30%以上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在項目實施中,將封山封坡育林育草與人工造林種草統一規劃、統一實施;對水熱條件較好的荒坡、荒溝及郁閉度較低的疏幼林進行封禁治理,充分利用當地地形條件,采用人工管護、圍欄、標志碑封禁措施,禁止人畜隨意進入,實行封禁治理,提高林草修復能力。
對封禁治理區制定管理制度,指定專人看護,禁止人為破壞及動物的危害;防治病蟲獸害,一經發現立即進行防治,杜絕蔓延;草地每年春季萌生前,要清理田間留茬,秋季最后一次性收割后要進行中耕松土;每年汛期后和每次較大暴雨后應及時檢查,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根據不同多年生草類的生理特點,重新翻耕、整地、播種。
考慮到圍欄封禁的長期性和圍欄的堅固性,設計工程扎絲圍欄4 km,選擇水泥立柱+鍍鋅扎絲封禁。圍欄網:布設5條緯線,用20#低碳鍍鋅帶刺扎絲,橫拉絲間距25 cm;立柱:規格為10 cm×10 cm×200 cm鋼筋混凝土預制件,沿規劃封禁點周圍布設,間距5 m,共立柱840根。
修建水土保持宣傳碑5座。封禁宣傳碑結構為磚砌結構,標志碑墻面為砂漿抹面。設置在村莊、路旁等醒目位置,且布設在較大支流或行政村。
雖然經過綜合治理,項目區群眾積累了豐富的治理經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
一是縣級財政困難,產業發展缺乏資金。渭源縣水土流失量大面寬,綜合治理任重道遠,但中央投資有限,而地方財政又十分困難,治理進度相對緩慢。
二是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使水保措施的整體效益不能充分發揮,綜合效益低下。
三是文化科技發展水平低,農業生產方式落后。渭源縣屬于典型的“靠天吃飯”貧困縣,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沒有科技支撐,使農業生產后勁不足,農村經濟發展和種植結構調整緩慢,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
四是缺乏大市場帶動,服務體系不健全。由于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受自然條件的影響,長期以來束縛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工業企業僅限于原料的初加工,市場小,難以形成產業鏈發展模式。
一是提高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補助標準。建議國家提高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的補助標準,確保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順利實施。
二是拓寬項目區群眾的就業門路。建議對項目區的群眾進行畜牧業、農產品加工等專業培訓,提高科技水平,推動整個區域經濟發展。
三是通過以村民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方式擴大當地群眾的就業門路,帶動小流域綜合治理成果的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