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 強
(甘肅省通渭縣水務局,甘肅通渭743300)
市政工程河道規劃與設計過程中,對于工程施工進度、工程質量要求嚴格,同時要充分結合水利工程所承擔的景觀特性,符合生態理念。針對河道規劃建設而言,要適應和發揮生態化建設,充分考慮各方影響因素,不斷降低河道規劃與建設過程中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對于加強水利工程生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水利工程河道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有關藍線規劃及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一是在河道綜合治理的過程中,未能按照所研究的技術指標制定合理的技術體系,對所劃定的藍線僅僅是以河道的防洪排澇為主體;二是河道的基礎研究及河道規劃的預測問題難以保障,導致相關規劃資料不完整,無法構建合理的藍線設計體系;三是未實現藍線規劃的明確分析,導致在藍線劃定的過程中,生態性和景觀性關聯性較少[1]。
綠線主要指市政景觀設計中綠地范圍及面積的控制線,在河道規劃設計中,綠線相關指標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一是規劃工作過于簡單,缺乏系統化工作流程;二是現場實際勘察與調查研究工作不深入;三是綠地指標體系不完善,時空統一化的控制工作流程不到位;四是相關設計及規劃監管部門工作不協調,缺乏統一調度,導致綠線規劃過程中的全面落實難度較大[2]。
城市化進程發展中,由于城市地面建設不斷占用河道,并砌筑防洪堤等,降低城市的防洪壓力,逐步凸顯出生態景觀建設與防澇排洪間的矛盾性,從生態學的角度看,河道的魚類、植被等系統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城市不斷擴張,土地面積逐步減少,造成河道的拓寬條件受限,主要由于河道兩岸的土地大都進行了規劃或者被占用,土地利用與河道景觀、生態建設相矛盾。
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具有連續性和系統性的特征,河道資源的有效開發不僅關乎河道規劃及設計治理,同時可為實現治理提供開發依據。生態變化狀況是水利工程建設中必須要遵從的,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河道設計,以保障水利資源可持續利用。
河道規劃與設計應以加強水利工程的保護為主,將生態型建設理念融入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發展中,以保證水利工程建設與河道規劃設計過程中能夠減輕水質環境污染。
在河道規劃與設計的過程中,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將生態、景觀和水利河道規劃設計工作相互融合,以長遠眼光看待水利工程建設,優化景觀生態環境,保證水利工程建設多功能性、多豐富形態的發展[3]。
3.1.1 調整河道與周邊城市的用地范圍 城市河道的發展過程中,某些城市河道無法形成良好的濱河景觀區、城市休閑區等,同時也影響著用地制約因素。現階段,城市道路建設已經成為連接河道建設的重要基礎建設設施,連接形式基本為直立墻護岸結構。人為規劃、調控下,城市河道的綠帶面積充足,既能夠完善排澇功能,同時也能夠提升城市景觀環境。
3.1.2 可有效地建立河流綠色廊道 為順應和滿足我國城市化發展及建設,與城市化發展的速度進程相匹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存在較多的問題,可能會導致我國水利工程中河道規劃與設計工作存在較多的問題,導致生態系統受到較大程度的破壞,同時由于自然水循環系統、濕地系統都會加劇城市化進程風險,不僅會造成人居環境質量下降,同時也會造成自然生態環境中的城市生態風險逐步加劇,面對這一戰略性自然系統的規劃及建設現狀,為促進綠色生態廊道能夠最大化發展,以提升人居環境為基礎,構建適應性的城市河道規劃及建設目標。
3.1.3 在河道規劃及周邊景觀設計中加入旅游區的設計規劃 在完善河道水功能分區劃分的過程中,要依據相關標準、規范,以設置合理的分區為基礎,如一級、二級區域,并對各個分區的功能進行適應性分析,構建適合河道城市景觀建設目標的休閑河道旅游區域,并采取可行性的水利風景區域,將其統籌管理,實現水利生態環境可持續穩定發展[4]。
在河道設計工作開展過程中應首先讓設計人員重視和關注工程設計規范及原理,將河道的設計思想融入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與景觀設計原理充分融合。
首先,應對河道的線性結構、河床結構進行設計,保障河道基本情況,確保河道能夠在底與寬相互結合的過程中,合理設計深槽、淺灘及其周邊景觀生態結構等,同時要實現防洪工作的制定目標。
其次,在河道設計的斷面結構中,要充分結合河道的環境、周邊土地的利用情況等。通常情況下,主要設計形式包含復式斷面、梯形斷面、矩形斷面及其比較形式。
最后,在河道規劃與設計的過程中,要將生態景觀、水閘、港口構筑物相互聯系,嚴格按照設計規范的要求執行,并保證具備一定的美學特征,促進和保障生態形式河段結構及設計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5]。
雖然我國水利工程河道建設及規劃設計希望融入生態、景觀、水利工程共融的建設方案,但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河道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較多,需要長遠規劃與設計,融合建設與發展的基本理念,以加強河道整治,實現科學規劃、科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