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強
(甘肅省甘谷縣水務局,甘肅甘谷741200)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村飲水主要以地表溝溪水為主,部分山區直接飲用山泉水。因此,改善山區人畜飲水條件一直是黨和政府重點關心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期,大力發展了“121”雨水集流工程,通過修建水窖和集雨場解決飲水難問題。“十三五”期間,伴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農村人飲解困”“氟砷改水”“小型公益”等項目的實施,農村飲水問題得到了發展,也改變了部分地區人民群眾的飲水不安全問題,但與國家要求全面解決廣大農村地區的飲水安全問題還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大部分供水站都配備了自動化、機電一體化程度相對較高的設備,這就要求設備操作人員不僅要了解設備的工作原理和維修養護知識,而且要具備較為熟練的操作技能,在設備運行出現故障時,能夠快速正確的進行處理,保障供水安全進行。但是現有的管理人員主要是臨時借調人員和臨時聘請的合同工,其大多數沒有經過專業的上崗培訓,對設備運行維護知識也是知之甚少,雖然能夠進行簡單的設備操作,但是當專業技術要求較高的設備出現故障時,管理人員就束手無策,只能等待廠家派人前來維修。在主要設備修復之前,水廠無法正常運行,有時要持續幾天甚至更長時間無法供水,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用水。
因供水站水價是根據物價局的統一定價核算的,本著服務廣大群眾經營方針制定的,所以水費征收的標準低,正常情況下僅能維持供水站電費和人員的基本工資以及部分設備的維修養護。對于一些較大的機電修費用無法保證,從而嚴重制約著工程的長期安全運行。
供水工程正常運行需要一大批從業人員,其中包括水廠設備操作人員、各個管網的巡查維修養護人員以及水費的收繳人員等。各類從業人員必須統一調度、相互支持協作,才能保證供水站安全有序的運行。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供水站的建設和使用,需要的工程正常運行管理從業人員也越來越多,從業人員日益緊缺。由于供水站從業管理人員大多是臨時人員未能進行定編定員,管理人員有限。并且供水站收入資金較少,難以保障地方聘請人員的工資。許多地方只注重供水站工程的建設,對日后的管理工作根本不夠重視,這就使得許多飲水安全工程無法正常發揮其應有的工程收益。
供水工程擔負著廣大人民群的飲水安全和取水方便的重任,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鄉村人居環境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來發現有極少數群眾對輸水管網進行破壞、偷用水,由于部分管網的破壞使得供水工作無法正常進行,同時造成了水的浪費。目前,針對這種行為供水站還沒有行之有效的監管手段來制止。由于以上問題的存在,給供水工程的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也給供水工程的長期安全運行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如不及時正確的解決,將會導致供水工程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根據水廠的規模核定所需從業人員的崗位和數量,上報編委對人員進行核減,保障人員經費。對錄用的人員必須嚴格進行崗前業務指導與培訓,使其具備從業素質。供水站涉及的供水人口眾多,供水管網錯綜復雜。因此,需要成立一支具備供水管網維修的專業技術隊伍。管理人員要充分了解供水站的運行管理情況,切實掌握必備的維修技能,積極投入到供水工程管網的管理中去,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長期良性運行打下堅實的人員保障基礎。
建立健全供水工程建后維修基金,確保專項資金持續投入到維修中,并足額支付管理人員的工資,這是保障工程長期穩定運行的前提條件。科學有據的提取工程維修費用和機電設備老化折舊費用。及時保障各供水站工程維修基金專戶做到專款專用。既要保證供水工程的安全運行,又要考慮到廣大群眾對水費的承受能力,同時要兼顧節約用水,合理確定水價,并報當地物價部門批準。此外,要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宣傳節約用水,使人們盡快轉變思想觀念,提高節約用水的意識,積極正確的推行水量、水價、水費計收公示制度。
建立供水工程長效運行機制,使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加入協會。飲水安全工程最終受益的是人民群眾,在工程運行管理中應明確其在管理中的主體地位,使群眾對工程管理具有知情權并且參與其中,從而調動群眾參與建設與管理的積極性。用水戶全過程的參與,可以使其有責任感、主人翁意識,確保對工程的認知,確保供水工程正常有效運行。
水質安全是用水安全的核心,保持水源穩定是供水站長期運行的保障。所以必須建立健全水質監測中心,配備專業檢測的設備和儀器,招聘具有水質監測資質證的技術人員,加強對水源地、蓄水池以及群眾用水點的定期水質監測,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監督執行,防止發生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的用水安全。同時,嚴格落實水樣的提取和化驗制度,按照國家相關標準和操作流程化驗水質,并及時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歸檔建立臺賬,確保水質安全可靠。
為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源保護管理,水利、環保、衛生等部門制定了關于加強水源地保護區的相關規定,水源地保護區必須做到“五禁止”:禁止建設與取水設施無關的建筑物;禁止傾倒垃圾、工業廢渣及城市垃圾、糞便和其他有害廢氣物;禁止設置城市垃圾、有毒有害廢棄物堆放場和轉運站,已有的上述場站要限期搬遷;禁止用滲坑、滲井以及明溝、漫流等方式排放污水;禁止挖沙取土等破壞含水層的活動。切實保證飲用水水源地的安全。
嚴肅查處偷水和破壞輸水管網的違法行為,對擅自破壞供水管道的單位和個人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同時,大力宣傳相關政策,努力營造良好的用水氛圍。水利、衛生、環保、住建等部門要隨時進行聯合執法行動,開展飲水安全、公共衛生和環境保護三位一體的宣傳,使廣大人民群眾樹立起自覺保護水源地,改善生態環境的觀念。此外,通過多渠道的新聞媒體,大力宣傳飲水安全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提高全社會的認知度,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飲水安全工程的運行管理中來。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正常運行關系到千家萬戶,務必要建立健全工程建后運行管理制度,使工程長期發揮其應有的效益,確保工程“建設得成、管理得好、使用得起,長時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