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瑜,曾 淼
(阿壩師范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四川汶川623002)
EM菌(Effective Microorganisms)是由日本琉球大學應用微生物學家比嘉照夫教授所發明創造,其能使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線菌、絲狀菌5大類有益微生物共生共榮[1]。與一般生物制劑相比,具有構成全、性能穩、功能強等優勢,且多種有益微生物互利共生,在生長代謝過程中會產生氨基酸、生長激素、酶類等其他活性利他因子,在改善生態環境、降低死亡率、提高動植物抵抗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良好作用。自創造以來,已先后被世界多個國家推廣和應用,均取得良好反饋[2]。
在養殖池中,由于養殖物代謝所產生有害產物過多且無法通過流動轉移,將長時間積在池底無法降解,繼而引起各類生化反應,生成各類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對養殖物產生巨大危害,進而影響養殖收益。
劉英霞[3]等人研究了EM菌對養蝦池水質的影響,通過測定養蝦池水氨氮含量、亞硝酸鹽、COD、硫化物、pH值等水質指標,其實驗數據顯示,添加EM菌的A池中水中氨氮含量在2~7 d內從初始0.380 mg/L逐漸下降至0.193 1 mg/L,并且維持水質標準達15 d,與未添加的B池相比,多達標了8 d。亞硝酸鹽含量也呈現下降趨勢,A池硫化物、亞硝酸鹽含量始終比B池含量低,此外COD含量也降低了1~2 mg/L,溶解氧含量維持在4.2 mg/L以上達14 d,pH值穩定在7.9~8.3(海水養蝦的最佳pH值范圍),而未添加的B池pH值逐漸降低至7.0。該實驗顯著表明:EM菌對養殖池水中氨氮、亞硝酸鹽、硫化物等有著良好分解能力,另外還能增加水中溶解氧,穩定其pH值。
趙留群[4]等人研究了EM菌對幼刺參養殖水質的影響,其實驗表明:EM菌具有降低COD的作用,在實驗進程的第三天(總計15 d)就達到了顯著水平(P<0.05),并且在整個試驗階段,添加EM菌水體均低于其他實驗組和對照組。此外,在降解NH4+-N和NO2--N的功能上也有良好作用,并且與其他生物制劑(潑灑芽孢桿菌、海洋紅酵母菌)相比,EM菌改善水質效果更好,最早達到顯著水平且維持時間更久,進一步證明了EM菌的優越性。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含氮、磷肥料的使用,加上工業和城市生活產生的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特別是含磷污水未經處理就排放,促使海水、湖水中富含氮、磷等物質,稱為水體富營養化。水體富營養化會導致水透明度降低,陽光難以穿透水層,影響水體植物光合作用,容易出現水溶解氧過飽和狀態。
丁學峰[5]等人利用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對EM菌處理污水的研究結果表明:EM菌對水體中氮、磷的去除有一定效果,尤其是對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其中對照發現未固定的EM菌比固定的EM菌效果好,且加了黃花水龍凈水植物比不固定EM菌的處理效果更好,在12 d處理期間內,對銨態氮(NH4+-N)、總氮(TN)和總磷(TP)的去除率分別達98.1%、53.6%和47.4%。
劉志超[6]等人通過研究聚乙烯醇(PVA)固定有效微生物菌群(EM菌)強化生物反應器組合植生滯留槽,探討PVA固定EM菌最佳條件,由生物反應器和植生滯留槽組合工藝,探究對生活污水的治理。研究發現,組合系統出水總氮、總磷以及COD濃度都達到了城鎮污水二級標準,其中總氮去除率為85%~90%,總磷去除率達到了90%以上,COD值降低率在90%以上。
土壤鹽堿化、土壤侵蝕、土壤貧瘠和土壤中的垃圾等常常是綠化過程中遇到的逆境,相關研究發現,經過EM菌劑處理后的土壤其氧化程度得到減少,土壤中的無機物也得到活化,減少土壤板結現象,增加土壤中酶的活性以及微生物的數量,降低土壤污染等,使之更適合植物生長。
艾爾買克·才卡斯木[7]等人將核桃幼苗種植在EM菌處理后的鹽堿土壤中,并與未處理的鹽堿土壤作對比,研究結果發現,已經氧化的土壤被EM菌處理后可以重新回到抗氧化狀態,土壤中的無機物被活化,并且能夠疏松土壤,減少土壤板結,具體表現在EM菌處理后,相對根鮮重、相對根干重、相對冠莖鮮重、相對冠莖干重、相對株高生長量、葉面積分別增加12%、14%、11%、17%、17%和29%。
舒秀麗[8]等通過將西洋參種植在熟石灰、EM菌劑以及沼液處理后的土壤中,結果發現西洋參產量最高的是中濃度EM菌劑處理后的土壤,高濃度的沼液次之,低濃度的熟石灰處理后西洋參產量較其他2種處理少,但這3種處理方法與對照組(不做任何處理)的產量相比都有所增加;最重要的是,該實驗發現加入熟石灰可以減少土壤中細菌、放線菌和真菌這些微生物的數量,而EM菌劑和沼液處理后的土壤中微生物數量都呈上升趨勢,并且都高于對照組,尤其是EM菌劑處理后的土壤中微生物數量較為顯著,其數量比對照組細菌數量增加144.74%,真菌數量增加139.32%。
由實驗數據可知,使用適宜濃度的EM菌可以增加植株生長量以及葉面積等,可以使土壤有效微生物菌群有機質和營養物質含量顯著增加,改善貧瘠土壤,使其更適合作物生長。
宋揚[9]等研究了不同濃度的EM菌劑對堆場垃圾的加速穩定化作用效果,該實驗以東北某垃圾堆場為實驗對象,用所含不同濃度梯度的EM菌劑對樣品垃圾進行處理,結果發現接種了20 kg EM菌的垃圾中BDM百分含量降低最多,BDM百分含量降低了83.33%,有機質百分含量降低了76%,并且從實驗數據中可以看出,在一定時間后,垃圾中BDM和有機質含量基本達到穩定化。
盧錦釗[10]等采用了微型小區(1 m×1 m)的研究方法,探究玉米秸稈和EM菌劑2種生物質改良劑對西南土壤侵蝕因子(降雨侵蝕力R和土壤可蝕性指數K)的影響,結果表明:土壤經過EM菌劑處理后,其土壤侵蝕量均有所下降,表現為各月分別減少34%、33.9%、43.7%、39.2%和41.3%。
由此得出:EM菌對簡易堆場垃圾和土壤侵蝕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近年來,環境污染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重金屬污染,當土壤或者水質被重金屬污染后,種植在其中的作物生產能力將會下降,品質下降,食品安全問題會因此加劇。根據研究發現,EM菌能提高作物的產量及品質,而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源于EM菌能夠有效降低重金屬含量,減少重金屬污染,因此被廣泛適用于降低土壤、糞便及水質重金屬含量,從而減少環境污染,降低食品安全隱患。
劉瑞偉[11]等通過葉菜盆栽定位試驗,用EM菌劑發酵過的有機肥料,并與化學肥料一起配施,探究其對油菜植株中VC、重金屬(鉛、汞)等含量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用EM菌劑發酵過的有機肥料與化學肥料配施后土壤中鉛的含量為0.408 mg/kg,汞的含量為0.004 3 mg/kg,相較于空白對照組鉛的含量為0.652 mg/kg,汞的含量為0.006 8 mg/kg都有顯著降低,且2種肥料配施相比于單用EM菌劑處理或者單用化學肥料處理的土壤中重金屬含量低。此研究表明:將EM菌劑用于發酵有機肥料,能夠降低土壤中重金屬鉛和汞的含量,減少土壤重金屬的污染。
王玉萌[12]等通過試驗選取鉻為重金屬代表,以常見的大薸、鳳眼蓮和浮萍3種高等水生植物聯合EM菌構建復合體系,研究3種復合體系對Cr6+的凈化效果。結果發現,高等水生植物-EM菌體系利用二者的聯合作用,大大提高了污染水體中Cr6+的去除率,高等水生植物-EM菌體系能夠有效凈化污水中的Cr6+。
施用EM菌劑能夠有效降低土壤、動物糞便以及水質中重金屬含量,達到促進可持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EM菌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水處理、土壤環境以及重金屬污染等方面,并在該領域取得一定成果。研究數據顯示,在一定適宜條件下,EM菌對氮磷元素的積累、重金屬污染等產生了較好的積極作用。
EM菌是水溶性液體,大多試驗證明用其單獨處理時缺乏載體,導致其對氮、磷的去除率并不是很高,而且菌體易流失,因此可以將EM菌固定在填料上。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很多關于水處理方面的研究,但在小型湖泊及不循環水質等的研究領域少有涉及。在今后的研究中,還應加強對EM菌施用方法以及條件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