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永棟,殷宏元
(1.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羊下壩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甘肅武威733000;2.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中壩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甘肅武威733000)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的完善程度對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農業經濟效益以及持續穩定增長意義重大。近年來,武威市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發展,不斷創新推廣理念,轉變服務方式,通過技術研究創新、技術入戶(棚)指導、農民技術培訓、基點輻射帶動、農業實用技術進步及推廣促進了種植業結構深度優化,推動了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發揮了技術支撐作用。
武威市現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100個,其中市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1個,縣(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4個,園藝站1個,鄉(鎮)農技站94個。有技術干部560人,市、縣(區)、鄉(鎮)人員比例為7.1∶25.3∶67.6。本科以上、大專、中專學歷比例為41.1∶41.3∶17.7。技術職稱高、中、初比例為7.3∶22.7∶70。老、中、青年齡比例為7.3∶38.8∶53.9。另外,2009年武威市啟動了“科技助理員行動”,從農民中擇優選聘“村科技助理員”383人,成為體系建設的有益補充。
大力推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無害化防治等綜合生產技術,培育壯大了制種玉米、專用小麥、加工馬鈴薯、脫水蔬菜、特色洋蔥等一大批特色優勢產業。2019年,武威市蔬菜面積達到4.25萬hm2,產量達到201.12萬t(設施瓜菜產量達到70萬t),瓜類面積達到0.42萬hm2,產量達到24.7萬t,林果面積達到3.88萬hm2,產量達到14.85萬t;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0.52萬hm2,產量達到3.99萬t;農作物繁制種面積達到2.33萬hm2,其中玉米制種1.85萬hm2,年產玉米雜交種1.02億kg;發展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0.28萬hm2,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2.93萬hm2,產量達到69.34萬t。逐步形成了以井泉灌區、城郊和公路沿線鄉鎮為主的精細蔬菜產業帶,以涼州區、古浪縣井河灌區鄉鎮為主的繁制種產業帶,以金強河灌區、張義山區、黃灌區為主的高原夏菜產業帶,以沿山冷涼灌區、干旱二陰山區為主的馬鈴薯產業帶,以民勤縣壩區、泉山區和涼州區、古浪縣沿沙區為主的釀造葡萄產業帶。
一是通過日光溫室蔬菜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節本增效、增產增收新模式、土壤營養障礙和連作障礙、鹽漬化治理、土傳病害綜合治理、生理性病害鑒別以及農藝、設施節水集成等技術聯合攻關和組裝配套;工廠化育苗、標準化生產等實用技術推廣,設施農業快速發展,截至2019年底,累計建成日光溫室和拱棚面積1.04萬hm2,總規模居甘肅省前列。
二是在傳統抗旱耕作技術的基礎上,示范推廣以馬鈴薯全膜壟作栽培為主體的地膜覆蓋抑蒸、壟側集雨及抗旱保水劑應用綜合技術,解決了覆膜時間、覆膜方式、播種方式、施肥方式等關鍵技術,栽培技術趨于成熟,實現了旱作農業技術的不斷創新。2019年示范推廣面積達4.39萬hm2,增產增收效果明顯,已成為武威市南部淺山二陰山區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
三是積極引導農民改革傳統的耕作制度,先后在不同灌區開展了地膜覆蓋、小畦灌溉、地膜再利用免耕、全膜壟作溝灌、膜下滴灌等多種農田節水技術的試驗研究和示范推廣。2019年示范推廣面積達14.84萬hm2,為制定節水高效灌溉制度、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本區域優勢產業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
圍繞產業發展,先后積極爭取實施了《人參果脫毒種苗快繁與標準化生產示范》《西北內陸灌區農田循環生產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等一大批重大科研項目,對產業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了科研攻關,通過高新技術引進與提升常規技術相結合,加強現有技術、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的開發,破解了產業發展中凸顯的技術難題,支撐了武威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以基層技術干部、村組干部、科技助理員、科技示范戶為主要對象,按照“整合資源,分級實施,農民受益”的原則,采取集中培訓、現場指導、觀摩考察、媒體宣傳、信息發布、電話咨詢、發放資料等培訓方式,廣泛深入地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常年培訓農民在50萬人(次),良種覆蓋和技術入戶率達90%以上,使農民科技轉化能力逐步提高,造就了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為武威市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經過武威市農技人員的不懈努力,盡管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了一定的技術支撐作用,但在實際的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制約了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發展。
由于管理體制不順,形成了條塊分割,人事分離,“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或者“因鄉(鎮)農技站三權下放而管不了,鄉(鎮)政府因財政困難而不愿管”的局面,造成業務技術指導的嚴重脫節,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不能很好地向基層和農村延伸,制約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
3.2.1 人員不足、老化,知識陳舊 由于近20年來新進農業院校畢業生寥寥無幾,中青年骨干少,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年齡結構老化問題明顯。近2/3的技術人員在鄉(鎮),處在技術推廣前沿陣地,與農民接觸最多,是技術措施落實的重要保障,但大部分鄉(鎮)人員受管理體制的制約,大多時間承擔了非農工作,技術職能名存實亡,給外界造成了一種隊伍龐大的“假象”,實際從整體上縮減了技術力量,造成了總量不足的問題。
3.2.2專業不對口 專業不對口,結構不合理,農學、植保、土肥、作栽等專業技術人員稀缺,崗位混用情況比較突出,有些鄉(鎮)編制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工作人員被安排到其他崗位工作,專業技術人員不在專業技術崗位,使得原本就緊缺的崗位人數更加緊張。由于受多種因素制約,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系統培訓機會,特別是鄉(鎮)一級由于人員流動大,培訓機會少,技術人員知識結構更新速度慢,技術水平徘徊不前,造成了個人能力相對低下。因此,現有技術人員的服務能力很難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
3.3.1 推廣方法不靈活 長期以來,采用“技術+行政”的傳統推廣方法,許多推廣活動主要以行政命令方式進行,推廣帶任務、帶指標,對農民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未能充分考慮農民的技術需求;服務面主要集中在產中,而產前信息和產后市場、加工轉化等服務太少,缺乏市場意識和效益意識,缺乏靈活性。
3.3.2 培訓方式方法單一 目前承擔現代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多為老人、婦女,文化程度較低,接受能力差,僅按照常規采取集中培訓、現場指導、發放資料、電話咨詢等方式已不適應農民的需求。
總之,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應以國家的相關要求、用人單位的具體需求和學生自身的發展訴求為出發點,構建和不斷完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改進教育教學模式,實現師范生的培養目標。
3.3.3 設備配套陳舊 各級推廣機構所用辦公、交通、檢測分析、培訓等設備都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早已過時,特別是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因無資金投入,無設備或設施配套不夠,一些技術工作無法開展,導致服務功能下降,難以發揮對現代農業的技術支撐作用。
由于經費短缺,缺乏必要的工作手段與設備,制約了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引進示范以及重大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防控等關鍵性工作的有效開展。
上述問題導致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比較緩慢、農業科技對特色產業發展的持續推動力不強、標準化生產程度不高、應對農作物疫情和病蟲危害的能力較差,還不能適用現階段農業發展的要求。
為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和市場經濟新要求,要緊緊圍繞提高服務水平與增強服務功能,大膽探索創新管理機制,強化內部管理,創新服務方式方法,積極爭取科研項目,強化推廣體系建設,逐步改變推廣機制不完善、技術力量不足、服務手段落后、科研經費不足的突出問題,開創農業技術推廣的新局面,支撐農業結構的大調整,推動現代農業大發展。
一是按照自然生態區域特點和服務特色農業發展的要求,通過采取農、財聯建的辦法,以項目的形式在全市積極推進和開展跨鄉(鎮)區域站建設。選擇有條件、有代表性的區域建設區域性中心鄉站,作為縣(區)級派出機構開展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工作,以此推動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是通過配置完善硬件設施,成立相關服務機構,建立農業信息、技術資料庫,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創新開展以“農技110”“專家熱線”“科技入戶”“農信通”等為重點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建立多樣化的快速服務方式,逐步提高服務效能,使這些經濟有效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方式為農民和農村經濟組織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
三是創新內部管理機制,積極在單位內部推行全員聘任制,實行因事設崗,雙向選擇,競爭聘用,以崗定酬,專家項目負責制,工作責任承包制和任務考評考核制等一些新的管理模式和手段,提高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效率和工作主動性,建立符合現階段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特點和比較科學的用人機制、分配機制、管理機制和工作運行機制,激勵和調動全體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促進各項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是以項目為依托,進行交通工具、檢測、分析儀器、辦公條件的改善,以資金支持開展重大技術的引進推廣、技術人員培訓和自我素質提高,逐步增強技術研究推廣實力,解決經費不足的現實問題。
五是建立完善市、縣(區)、鄉三級推廣機構,形成市、縣(區)、鄉三級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網絡體系,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服務,形成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共同發展、優勢互補的多元化、社會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一是采取課堂講解、應季培訓、現場示范、進棚指導、媒體宣傳、印發資料、技術咨詢、編制光盤等多途徑、多形式,對農民進行文化知識、科學技術、勞動技能等方面的系統培訓,提高其吸收和應用農業科技成果的能力。
二是對村科技助理員、組科技示范戶、種植大戶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技術骨干等農業科技成果的重要示范者進行系統的、較高層次的農業科技培訓,并采取與市縣(區)、鄉(鎮)農技人員“結對子、一幫一”等有效措施,盡快提高其學習接受能力、自我發展能力、輻射帶動能力。
三是以日光溫室、制繁種業、大田節水、旱作農業為重點,分不同區域建立高標準示范區,集成展示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建立現實的田間課堂,吸引農民“照著做,跟著學”,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引導農民主動參與現代農業的發展實踐。
一是加快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通過招商引資、興辦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著力培育和發展與農業支柱產業密切相關的、能夠推動產業一體化經營和實現支柱產業一條龍發展的龍頭加工銷售企業,形成龍頭帶動、基地擴張、規模促銷、利益促動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
二是支持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認證,發展自己的名牌產品,提高品牌產品的市場份額。
三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民經紀人對農副產品實行訂單生產,構建“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的產業鏈條,推動農民發展規模種植,激發和提升農副產品流通的內在活力,促進經濟結構向產業化、規模化、基地化、多元化方向發展。
通過與高校開展多方面的合作,建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引進先進科技成果,直接用于農業生產,迅速提高地方農業科技含量,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進而促進現代農業的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