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川
(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自然資源局,貴州安順561000)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新時代背景下,土地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變化以及人口增長都有著密切關系。因此,必須加強對土地資源的合理、有序、集約利用。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人類高效利用資源,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區域,也是先進生產力最集中的地方,它伴隨著人類文明發展起來,是集密集居住、經濟、社會、文化等功能于一體的社會組織形式,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城市問題逐漸凸顯。例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低、土地浪費嚴重、結構不合理、人地矛盾嚴重等,歸根結底就是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土地的集約利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質量,這是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亟須解決的熱點問題[1]。
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并進行思考總結,筆者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含義概括為:在特定的經濟社會環境中,著眼于城市自身發展的目標定位,通過調整城市產業布局、優化城市用地結構、增加城市用地投入等途徑,提高城市土地的投入產出水平,提升城市土地的未來升值空間,推動城市土地的經濟、社會、環境、生態效益的穩步前進,以期實現城市高質量、快速、健康發展的目標。
城市的建設與發展與土地財政收入關系密切。土地財政對城市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城市基礎設施等建設的大量資金來自土地財政,而數量龐大的建設資金又加速了城市地不斷擴大。在此過程中,城市土地的集約利用問題逐漸顯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用地存在巨大差異。一般城市核心區高樓聳立,尤其是黃金地段更是土地利用強度大,土地利用效率高,容積率高、地價昂貴,有時存在超高強度開發現象。在城市的邊緣區域,比如棚戶區或者城市發展的邊緣區,土地利用強度不大,效率低且存在眾多占而不用的現象。
由于一些城市規劃不合理、不完善等原因導致城市用地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交通用地比重偏低、綠地面積相對較小、居住用地規劃不合理,從而造成城市交通體驗感差、人口密度分布不均、交通擁堵現象隨處可見。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用地擴張速度相對較快。一般占據城市邊緣較為優質的耕地在發展建設時,造成城郊耕地受到不斷地侵占。在這個侵占蔓延過程中,出現占而不用、占而不實際使用、建設使用過程中出現爛尾等問題,這些問題都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了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對城市舊城進行改造升級。城市中的棚戶區、低密度老舊房屋、閑置多年的建設用地等均可列入改造行列,既可以改善舊城居民的居住環境與條件,又可以提升居民幸福指數,積極推進城市“退二進三”進度,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深入挖掘城市土地潛力,盤活城市內部存量用地,充分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資源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帶動城市整體經濟發展[2]。
城市規劃是對城市未來土地利用的超前性計劃和安排,是政府調節土地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據[3]。規劃部門要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規劃理念,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做好適合本地的長遠、可持續、高質量的城市規劃,只有提前規劃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斷完善國土資源部門綜合監管平臺建設,及時針對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進行改造升級。對城市土地利用情況、建設情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等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控,充分提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