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青
教育名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這樣的話:“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還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被ド虒W理念是陶行知這一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如何探索與實踐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生態式的互生理念的融合路徑,需要美術教師針對常態下的美術課堂教學,通過教學環節的各個方面,讓互生理念達到自然融合,自由生長。
“互生”一詞的原意為,當兩種可以單獨存在的事物在一起時,通過各自的活動而有利于對方,或偏利于一方的存在方式。而在教學中的互生則是指教學雙方,即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與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之間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
在初中美術課程教學設計中,《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強調美術課程是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的。因此,當今的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不僅僅強調學生美術技能的掌握,更多的是強調學習過程的審美體驗。因此,美術課堂教學要堅持生態式的互生理念,一方面要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生主動、自主的學習,鼓勵學生敢于發表獨特見解,在互動中加深對美術作品、美術表現、美術創造的認識與理解,學生在自主、自信的審美的氛圍中,自然地開展與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和創造性;另一方面,教師能夠通過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對知識的反饋和美術技能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改進美術教學,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互進共贏,共同提高,為學生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全面發展搭建平臺。
在初中美術課堂生態式教學的各個環節,如何實踐互生理念?我們可以利用互生教學理念,挖掘教學資源,營造生態式的美術學習環境,探索一條符合初中學生特點,適合美術課堂教學環節的新方式。
導入是美術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導入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迅速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情趣。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倍ド膶肟梢詣撛O一定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情境中增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從而在互動交流中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審美感悟的認知能力。
美術課堂的導入可以是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大家所熟知的有音樂導入、視頻導入、游戲導入、故事導入、圖片導入等,但往往在教學導入時,教師為了急于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忽視了學生的審美體驗,這樣的導入往往達不到創設情境、激發審美情趣的作用。以九年級“有趣的夸張”一課為例,在以往這節課的導入中,教師會選擇將一些熟知的名人形象變為詼諧幽默的漫畫形象進行展示,引起學生情感和知識的共鳴,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往導入的圖片往往是成龍、黃宏等名人的形象,當展示這些人物肖像漫畫圖片時,學生由于太熟悉而沒有太大的反應和興趣。這時就需要教師調整所要展示的肖像漫畫作品,讓肖像漫畫抓住學生的思維和眼球,讓學生在詼諧、幽默中感受具有肖像漫畫典型特征以及趣味性強的優秀作品,使學生的思維和審美在碰撞中共生,讓導入成為融入互生理念的精彩開端。
新授是美術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也是美術課程“雙基”的重要環節,如何將互生理念融入美術的“雙基”,需要教師在新授教學設計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對課程內容自我解讀、自我理解、自我深化,尊重學生的不同感受和獨特見解。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思想、思維碰撞,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掌握必備的“雙基”,在自讀、自悟、自感中主動探究。教師還可以通過不同的教學反饋,調整教學內容,設計適合互生教學模式的教學方式和路徑,使新授成為互生的重要平臺。
在八年級“空間與層次”一課的新授中,學生將會遇到一個比較抽象的繪畫概念知識——透視。初中學生大多對透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小學的“近大遠小”的規律上,而對于在本課中所要學習的視平線、透視線、滅點等概念的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大老師、小老師”的方法進行教學,也就是教師將講授與演示結合,講清基本的概念,再請學生在實例中演示講解。這樣的方法不僅考查學生對于所講授概念的認識與理解,也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關注度。當講解焦點透視之后,教師在媒體上呈現一幅焦點透視的建筑風景照片,請一名學生成為“小老師”,上臺為大家講解這幅建筑風景照片的透視關系,并標出透視線、滅點、視平線,引導學生講解建筑門窗的透視以及門窗上透視線的應用。通過學生自己的講解,學生對透視的概念理解變得深入;教師也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調整今后對本課的教學,使互生理念得到有效融合。
教學示范是初中美術課程的重要特征,是為學生美術學習提供一個范例或方法,是化解難點、突出重點的有效途徑。示范就是通過規范的示例過程,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學習中感悟真諦。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是教師畫,學生看,雖然有統一的規范,但缺少學生參與,使得示范成為教師單邊的教學活動,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激情,使得后期的作業往往缺少創造性或個性表現。在示范教學中運用互生理念,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創設多邊互動、審美體驗、思維創新的良好氛圍。
以七年級“花的變化”一課為例,在講到連續紋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上講臺嘗試連續紋樣的排列,讓單邊的教師示范教學轉變為師生雙邊或多邊的教學,使互生的理念在示范教學中得到有效體現。這既加強了學生對概念、知識技能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師導學、學生互學和自學的基礎上,學生加深了對連續紋樣的理解,為后面的作業實踐環節做好了鋪墊。
在美術的課堂教學中,實踐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既能驗證教學目標的達成,也能調動學生審美的創造性。實踐就是檢驗一節課的教學效果,檢驗整體教學設計是否達標的重要環節,不僅激發了學生求知創新的欲望,也驗證了教師的教學成效。在實踐環節中如何將互生理念融入其中?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互動中的取長補短,在互動中調動每一名學生藝術實踐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動”中交流,在“動”中創新,在“動”中展示各自的優勢。
在九年級“日用器具”一課中,課堂的實踐內容是設計一盞仿生臺燈。在學生設計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個體作業中的弊端:有的學生呈現的設計效果過于強調“仿生”;有的學生甚至直接把臺燈畫成了寫實的動物形象,脫離了“臺燈”這個產品本身的特征,缺乏設計感;有的學生設計基礎薄弱,畫面過于平面,不能表現出物體的立體感。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實用性和功能性進行思考,并借助小組個性差異,互幫互助,發揮互生理念下的小組合作學習優勢。之后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設計的臺燈,以文字的方式解讀設計的意圖,使得不同個性的學生在互動中有了發揮“強項”的機會。
初中美術教學的課后拓展往往是本節課的提升與延伸,在認知和情感的升華過程中,學生情感與教學效果互生。以往的課后拓展是本節課內容延伸較多,忽視學生在審美情感上的感受,單純以知識拓展為主。在拓展環節中,教師通過互生理念的滲透,讓學生在審美情感上升華。教師在準確把握本節課情感目標的基礎上,不僅要使情感目標在講授、示范、作業環節中得到滲透,更要使其在拓展環節得到提升。
在八年級“泥土的味道”的課后拓展中,筆者根據本課的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文化和弘揚民間藝術”設計了課后拓展:要求學生收集當地民間泥塑作品時,能根據民間泥塑挖掘其特征,并了解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將傳統文化融入拓展環節,增強了學生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既拓展了學生的眼界,更是在審美情感中加重了民間文化情感的分量。一個小小的民間泥塑,代表了民族情懷和家鄉的情結,學生情感得到了升華,這也是互生理念有效的展示。
在初中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將互生理念自然地融入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改進教學方法,做到心中有主體、眼中有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另一方面,教師要活用互生理念,善于調動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學得更加主動、更加有效,提高學生審美和藝術實踐的參與度,讓美術課堂真正成為生態式的師生互相交流、共同成長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