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奇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渭南鎮農業技術推廣與綜合服務中心,甘肅天水741020)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技術為全地面覆蓋地膜、雙壟溝種植作物,是把“覆蓋抑蒸、膜面集雨、壟溝種植”3項技術融為一體的一項創新技術,即在起壟時形成兩個大小弓形壟面,小壟寬40 cm、高15 cm,大壟寬70 cm、高10 cm,大小壟相接處為播種溝;起壟后用規格為1 200 mm×0.008 mm的塑料膜全地面覆蓋,膜間不留空隙,相接覆蓋;在播種溝內按株距打孔點種,大小壟形成微型集雨面,充分接納降雨和保墑的一種新型栽培技術。由于麥積區農田多為梯田,且農田肥力客觀上存在差異,為了使測產數據有效準確,本次測產選用高產抗病玉米雜交良種,從不同海拔區間選擇樣點田:海拔1 600 m以上(高海拔)的高產田14.45 hm2、中產田11.89 hm2和低產田10.38 hm2;海拔1 300~1 600 m(中海拔)的高產田12.18 hm2、中產田15.88 hm2和低產田6.88 hm2;海拔1 300 m以下(低海拔)的高產田14.22 hm2、中產田13.89 hm2和低產田9.81 hm2。從不同海拔隨機抽取3個地塊,每塊地按照對角線3~5點取樣法進行測產。
共收到27個有效測產數據,通過測產發現,高中低產田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產量均高于半膜覆蓋。高產田平均產量提高37.70%,中產田平均產量提高39.48%,低產田平均產量提高25.13%,可能是全膜雙壟集雨溝播比傳統的覆膜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溫度,較大幅度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發,還能收集雨水,最大限度保蓄了土壤水分,進而使作物獲得更好的生長發育環境,有利于作物獲得高產。較2018年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產量,2019年高中低產田產量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高產田平均減產8.27%,中產田平均減產10.43%,低產田平均減產13.70%,原因是玉米生長后期從7月下旬至8月中旬遇到了嚴重干旱,極大程度制約了玉米的灌漿過程,從而導致減產,田間觀測中發現病蟲害也是造成減產的重要因素。
海拔高度是影響農作物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對高中低產田的影響各不相同。高產田全膜覆蓋玉米產量隨著海拔的升高呈先降后升的趨勢,高海拔產量最高達9 873 kg/hm2,較低海拔和中海拔分別提高1.09%和1.46%。中產田全膜覆蓋玉米產量隨海拔的變化趨勢同高產田,低海拔產量最高達9 316.5 kg/hm2,較中海拔和高海拔分別提高3.46%和2.39%。低產田全膜覆蓋玉米產量表現為高海拔>中海拔>低海拔,高海拔產量最高達8 014.5 kg/hm2,較低海拔和中海拔分別提高0.53%和6.35%。
高產田半膜覆蓋玉米產量表現為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低海拔產量最高達7 332 kg/hm2,較中海拔和高海拔分別提高2.58%和6.77%。中、低產田半膜覆蓋玉米產量隨著海拔的升高均呈“低—高—低”的變化趨勢,中產田中海拔產量最高達6 996 kg/hm2,較低海拔和高海拔分別提高12.47%和7.59%;低產田中海拔產量最高達6 699 kg/hm2,較低海拔和高海拔分別提高10.16%和10.71%。
對比各海拔全膜覆蓋和半膜覆蓋玉米平均產量發現,高海拔地區全膜覆蓋較半膜覆蓋玉米增產幅度最高,說明海拔越高,全膜雙壟溝播優勢越明顯。
研究表明:隨著海拔的升高,玉米生育期延長。海拔每升高100 m,溫度下降0.5~0.65℃,溫度是影響玉米子粒形成與灌漿的重要環境條件。一般認為日平均溫度在16℃以下,光合作用降低,灌漿速度減慢,14℃時完全停止,最適溫度為22~24℃。本次測產結果表明:各海拔高中低產田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產量均高于半膜覆蓋,其中高海拔地區全膜覆蓋較半膜覆蓋玉米增產幅度高,主要原因是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全生育期0~20 cm耕層土壤水分要比普通種植高出1.7~4.2個百分點,保墑效應明顯。經測定,在玉米生長期,全膜雙壟溝播種植膜內平均土溫比露地高出1.5~1.8℃,使得根系活力保持較高水平,從而利于作物有效吸收水分和養分。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栽培技術具有明顯的優勢。一是抗旱增收效果顯著。該技術近年來被不斷地推廣實踐,其保墑增溫、壟面集雨、抑制雜草等科技效果非常直觀,種植戶很容易接受。二是有利于培育新型農民,逐步發展現代農業。當前玉米市場需求量大、價格較高,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栽培技術是順應市場的選擇,也是農業生產與市場的有效對接。三是有利于創新農民組織形式,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有效解決農民與土地的責、權、利問題,充分調動其生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