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民
(甘肅省正寧縣紅土窯水庫管理所,甘肅正寧745300)
慶陽市總屬黃河流域,分屬涇河、北洛河、清水河和苦水河四大水系。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13.72億m3,其中自產水8.2億m3,入境水5.52億m3。全市河流總輸沙量2.138億t,其中自產沙量1.684億t,占黃河總輸沙量的1/10。全市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潛水和下白堊系承壓水。第四系潛水主要賦存于南部13條較大的黃土塬,年允許開采量約2 100萬m3。目前塬區黃土層孔隙潛水的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在人口密集和城市化進程比較快的局部地區已經出現了超采現象。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開發利用形勢嚴峻,治理保護方面問題突出,這些問題表象在黃河,本質在流域。慶陽市位居黃河中游,全流域問題表現尤為突出。
一是河流水污染治理形勢依然嚴峻。在生態環境部2019年一季度地級及以上城市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排名中,慶陽市馬蓮河寧縣橋頭、蒲河馬頭坡國考斷面排名全國(實測斷面1 788個)倒數19位。二是部分鄉(鎮)污水處理有“欠賬”。由于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項目普遍缺少資金,導致項目進展緩慢,大部分鄉(鎮)雨污分流管網建設仍在規劃階段,修建的臨時污水收集池因拉運成本高,有時存在污水溢流等現象。排污許可證發放、污水處理站在線監測、沿河居民點垃圾收運設施投放等工作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欠賬”。三是公眾參與積極性不高。群眾保護河湖、參與監督的工作機制還不完善,部分河段的群眾水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存在隨意傾倒垃圾、亂搭亂建等問題,河湖保護治理氛圍有待加強。
慶陽市節水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國家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一是用水效率需進一步提高。全市農業用水占比大,用水結構不合理,工業仍以石油化工、食品等高耗水產業為主,用水管理比較粗放,水的重復利用率低;節水型企業、單位、小區等載體建成數量少,用水效率總體偏低。二是節水管理水平較低,機制還不健全。部分供水工程特別是農業灌溉工程計量設施安裝不全,水量控制、水質監測、水污染防治手段落后,水資源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管理制度體系不完善,部分縣(區)未成立專門的節約用水管理機構,不能適應節水型社會建設要求,未建立起有效的多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工作合力不夠。三是節水資金投入不足。各級財政尚未單列節水型社會建設專項資金,長效的節水投入保障機制不健全,以財政激勵和水價政策為主的調節機制不完善,先進實用的節水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力度不夠,節水基礎設施“欠賬”多,節水型社會建設受到制約。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應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認真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方針,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堅持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境外水“四水齊抓”,蓄、引、提、改、節“五措并舉”,大中小工程相結合,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以提高水資源保障供給能力為目標,加快水資源保障、流域治理和節水型社會建設,繼續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和綜合保障能力,努力為建設幸福美好新慶陽提供強有力的水利支撐。
慶陽水土流失面積大、類型多樣、程度不同,主要表現為水力侵蝕和重力侵蝕。水力侵蝕主要發生在塬面和坡面,重力侵蝕主要發生在溝道和岸坡。河流泥沙的主要來源為溝道、岸坡的崩塌、滑塌產生的泥沙淤積,進一步分析這些區域,都具有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溝壑發育、人口密度低等特點。因此,破解水沙矛盾必須從以下2個方面著手:一方面規劃建設馬蓮河水利樞紐工程,保障煤炭資源開發和特色農業發展灌溉用水,同時攔截上游泥沙,減少入黃泥沙,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以一些重點支流為突破口,規劃建設一批骨干攔沙淤地工程,水沙俱留,改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一是堅持以水定發展。把可利用水資源量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嚴控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嚴格實行區域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健全市、縣兩級行政區域用水總量、用水強度控制指標體系,逐步建立健全與水功能區相適應的水資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體系,加快落實主要領域用水指標。完善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產,合理確定經濟布局、結構和規模,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二是堅持以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四項制度”為重點。認真落實中央、省上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辦法等政策文件精神,不斷強化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源頭控制和事前管理;加強對地下水取水的日常監管,對報廢水源井及自噴承壓水水源井及時進行清理封堵,積極推進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自備水源井關閉和地下水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切實站在流域永續發展和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認識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大力開展節水行動,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不斷提高節水能力,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一是全力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加快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加大田間節水設施建設力度,優化調整作物種植結構,推廣噴灌、微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覆蓋保墑等技術。二是大力推進工業節水減排。大力推進工業節水改造,對重點企業要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用水審計及水效對標,對超過取水定額標準的企業分類分步限期實施節水改造。三是城鎮節水降損。全面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加快制定和實施供水管網改造建設實施方案,完善供水管網檢漏制度,加強公共供水系統運行監督管理,推進城鎮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節水型學校;從嚴控制洗浴、洗車、洗滌、賓館等行業用水定額,嚴控高耗水服務業用水。四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健全供水價格形成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適時完善居民階梯水價制度,全面推行城鎮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進一步拉大特種用水與非居民用水的價差。
在保護生態、涵養水源的基礎上,堅持自產水、外調水相結合,優化配置水資源,全面保障民生用水需求。在外調水利用方面,近期通過實施慶陽市應急水源工程、甜水堡調蓄引水工程、揚黃工程延伸向慶城供水工程、芡子溝水庫工程、蓮花寺水庫引水等工程,構建連接西峰區、環縣、慶城縣和合水縣的基本水網體系,實現揚黃工程水源、葫蘆河水源的連通。遠期在充分利用現有供水水網的基礎上,連接現有分片布置的區域供水水源,形成全市的供水水源連通,構建起較為完善的供水網絡體系,實現當地水和外調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及聯合調度。
扎實推進河湖“清四亂”專項整治行動,動真碰硬、堅決依法整治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河湖亂象,著力用法治力量保障和促進水生態文明建設。一是持續加強河道治理項目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二是加強河流水域岸線管理保護。開展馬蓮河、蒲河等主要河流水域岸線保護范圍劃定工作,完成市縣(區)級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工作,埋設河流管理范圍界碑、界樁及警示牌,并向社會公告劃定成果;按照劃定的河流水域岸線保護范圍,對區域內河流作進一步的排查評估,組織編制河流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同時,建立形成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長效機制,實現標本兼治、系統治理。三是深入推進水污染綜合防治工作。推進馬蓮河、蒲河等重點流域水體達標綜合治理,加快實施葫蘆河、涇河、四郎河等良好水體生態保護項目,加強跨界河流污染聯防聯控。四是著力抓好河湖水生態恢復治理。組織開展河流水域岸線綠化工作,拓展水源涵養空間。加大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生態保護綜合治理以及生態修復力度,建設生態清潔型流域。
黃河流域治理與保護要本著“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總體思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突出水資源高效利用、水源涵養與保護、水污染綜合防治、水生態治理與修復等主要任務。以“深度節水、極限節水”為重點,構建流域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優化配置體系;以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為重點,構建黃河流域水源涵養與保護體系;以黃河干支流生態廊道建設為重點,構建黃河流域生態安全保障體系;以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綜合治理為重點,構建黃河水環境質量與水污染風險綜合防控體系;以河流綜合治理和山洪災害防治為重點,構建區域水災害防御體系;以創新重大政策、完善體制機制為重點,建設黃河治理與保護的長效機制。通過抓節水、優配水、治污水、增綠水、防洪水“五水共抓”,系統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