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應達,李 虎
(甘肅省蘭州新區農林水務局,甘肅蘭州730300)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人口數量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肉蛋奶等食品需求將呈剛性增長趨勢,受耕地減少、資源短缺等因素制約,我國畜牧業的供求長期處于不平衡狀態,保障畜牧業安全任務艱巨。發展畜牧業是保障畜產品有效供給、緩解糧食供求矛盾和豐富居民膳食結構的重要途徑。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種多年生豆科苜蓿屬牧草,其富含粗蛋白、粗纖維、多種礦物元素及植物特有的營養素等營養成分,具有適口性好、適應性廣等特性,被譽為“牧草之王”[1],在我國的畜牧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我國草原地區和農牧交錯帶,選擇適宜土地種植紫花苜蓿,不僅可以解決飼草料不足問題,也將有利于緩解天然草地的放牧壓力,使其發揮生態功能。
蘭州新區位于甘肅省蘭州市區北部秦王川盆地,光照充足,水熱條件豐富,為發展紫花苜蓿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條件。近年來,依托高起點規劃、高標準甘肅省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積極打造種養+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為紫花苜蓿優勢產業在蘭州新區的良好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為進一步助力推進國家級新區現代農業建設示范區建設,做好帶動新區農戶脫貧增收,全面實現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紫花苜蓿具有莖葉柔嫩、品質優良、適應性廣、抗寒性較強、產量高等特點,喜溫暖半干旱氣候,適宜生長溫度為15~21℃。種子在5~6℃即能發芽,且根系發達,能有效吸收土壤深層水分,具有極強的耐旱性。同時,能夠有效降低土壤可溶性鹽分含量,耐鹽力較強。其生育周期較短,營養生長發育迅速,再生能力強,可滿足當季收獲4茬,每茬間隔30 d左右,播后2~6年鮮草產量最高,平均產量達12~15 t/hm2,干草產量7 500~12 000 kg/hm2。另外,紫花苜蓿以其粗蛋白含量高而著稱,苜蓿葉的粗蛋白含量通常是玉米的4.3倍。適時收割、科學調制的苜蓿粗蛋白含量為16%~22%,相對飼用價值135%~180%,將其添加到畜禽養殖飼料中,對畜禽生長發育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尤其能顯著提高生豬、奶牛的產量和品質,是養殖業首選青飼料[2]。
歐美國家苜蓿產業起步早,苜蓿種植和加工產業較為完善,苜蓿產品質量高,受到各國青睞,出口量不斷增加,在國際貿易中居于主導地位。據聯合國貿易統計數據庫顯示,2017年全球苜蓿草種植面積2 380萬hm2,全球苜蓿的貿易量為1 100萬t。美國是苜蓿種植面積最大、產業化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在20世紀50年代就將紫花苜蓿列入戰略物資名錄。2018年收獲面積為2 284萬hm2,總產量達12 582萬t,產值為108億美元,粗飼料出口占全球的53%。西班牙是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苜蓿草出口國,2014年種植面積總計25萬hm2,商品苜蓿產量150萬t,總產量份額的60%~70%用于出口。2018年4月中美爆發貿易摩擦,美國苜蓿草進口關稅從7%漲至33.75%,美國苜蓿進口價格上漲,我國苜蓿進口量大幅下降,美國對日本和阿聯酋出口大幅增加[3]。2018年底沙特政府出臺政策,全面禁止農業灌溉,計劃從國際市場采購苜蓿草100萬t,將對中國進口美國苜蓿構成競爭。國際市場對苜蓿產品的需求量主要集中在亞洲、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地區,我國發展苜蓿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具有明顯的地理優勢[4]。
2012年我國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國家對200 hm2以上連片苜蓿補貼9 000元/hm2,每年撥付5.25億元的財政資金。2015—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發展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生產。2019年將苜蓿基地建設面積由3.33萬hm2增加到6.67萬hm2,并給予地方更大的項目自主權,更大程度調動各地發展苜蓿的積極性。隨著種植、收獲、加工機械的升級,形成了一批高產優質苜蓿示范基地,有力推動了我國苜蓿產業的提檔升級。2017年我國優質苜蓿消費量達到389.8萬t,其中國產250萬t,進口139.8萬t,自給率僅64%,2020年優質苜蓿總需求量為600萬t。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進口苜蓿草價格上漲,帶動了國產苜蓿草價格上揚。隨著我國畜牧業轉型和升級步伐的加快,市場對優質牧草的需求將呈“井噴式”增長態勢,苜蓿倍受國內外市場青睞,優質苜蓿存在巨大的市場缺口[5]。
蘭州新區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五個國家級新區,承載著“西北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國家重要的產業基地、向西開放的重要戰略平臺和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重大戰略使命。賦予蘭州新區在行政管理體制、涉外經濟體制、社會管理體制、技術創新和服務體系、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等方面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2018年蘭州新區提出改革土地政策,加快農用地流轉,推進規模化經營,引導農民通過“土地銀行”等模式流轉盤活承包地、宅基地、棄耕地、四荒地等土地經營權、使用權,為紫花苜蓿的規模化種植提供了有利的基礎條件,同時也為新區發展苜蓿產業提供了優惠的政策支撐。
蘭州新區位于黃土高原的西北部,屬典型的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6.9℃,年平均降水量300~350 mm,年日照量1 744~2 659 h,日照率60%光照充足。引大入秦工程、西岔電灌每年3.93億m3的充足供水量;蘭州新區0.21~0.33元/度的工業及設施農業用電價格;隨著新區開發建設,新區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多,同時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吸引了大批外來人員到新區務工,蘭州新區具有相對低廉的用工價格。
蘭州新區擁有國家級A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技術轉移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產學研平臺,中科院蘭州分院、蘭州大學、蘭州交通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甘肅農業大學、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緊鄰新區,引培的龍頭企業已與多家科研院所開展“校企合作”,科技創新實力雄厚。境內建設的蘭州新區科教城是全國最大的示范性職業教育基地,為高產優質紫花苜蓿新品種的培育及其豐產栽培技術研究以及相關后續產品研發等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撐。
蘭州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大陸橋”的鉆石級節點,是甘肅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現已與16個國家建立經貿關系,形成“區港聯動”發展格局,構建了航空、鐵路、公路三位一體的現代綜合交通網絡,交通及物流條件十分便利。同時,建成西北最大跨境電商監管中心,率先使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信息平臺,不僅可有效吸引外資跨境投資蘭州新區,更有利于加速形成具有蘭州新區特色的現代農業國際貿易產業鏈。
在國內牧草行業,享有“中國苜蓿看甘肅”的美譽。甘肅省苜蓿已經形成了生產的專業化、區域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的生產格局。在甘肅河西走廊已建立了高產優質苜蓿示范基地和甘肅省苜蓿全產業鏈工程技術中心,個別市苜蓿草捆質量已達到進口一級草水平。因此,蘭州新區在紫花苜蓿產業的生產管理、加工領域具有其他省份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和豐富經驗。
紫花苜蓿產業涉及育種、種植、提取、研發、生產及銷售等多方面工作,涵蓋裝備制造、精細化工、大數據、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紫花苜蓿產業在蘭州新區的生產加工可以在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同時,促進新區形成“政產學研推用銀”多主體參與、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力強的大型產業化聯合體,實現跨界帶動現代農業與工業、商貿、文旅、物流、信息等現代產業要素高位嫁接、交叉重組、滲透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的良性互動發展。蘭州新區的種養+循環農業已得到省內同行的認可,苜蓿產業的發展也將為新區引進的中天、新希望、天欣等各大養殖企業提供優質飼草原料。近年來,在依托新區高標準全力推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先行示范區建設的基礎上,圍繞特色優勢產業開展的種養+循環農業已初具規模,同時在帶動當地貧困群眾增收中成效顯著。中天羊業蘭州新區生態農業示范園項目,現已完成種羊繁育基地、有機肥加工中心、圍欄育肥羊舍建設;同時完成200 hm2高標準農業灌溉及覆綠種植,形成以種畜繁育、養殖育肥、有機肥生產、糞污堆肥還田、飼草種植、屠宰加工、精細化分割加工為一體的種養加全產業鏈發展,為帶動紫花苜蓿產業的良好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