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享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西浚灌區水利管理處,甘肅張掖734000)
張掖市甘州區全國新增1 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建設項目實施方案計劃建設高產、穩產糧田0.04萬hm2,分布在西浚灌區漚波村、盈科灌區中華村、平原村、安鎮村、天橋村。改建襯砌渠道32.63 km,配套渠系建筑物1 210座,其中襯砌斗渠6條,長度6.13 km,配套渠系建筑物51座(水閘39座,車橋12座);襯砌農渠60條,長度26.50 km,配套渠系建筑物1 159座(水閘211座,車橋74座,分水口874座)。整修機耕道6.0 km,栽培林帶3.0 km。
受甘州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委托,由張掖市甘州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編制完成了《甘肅省甘州區全國新增1 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建設項目實施方案(報批稿)》。
灌區為大陸性干旱氣候,降雨稀少,蒸發強烈,春季多風少雨,冬季寒冷,光照充足,熱能豐富。年平均氣溫7.0℃,最低氣溫-28℃,最高氣溫38.5℃,多年平均降水量129 mm,平均蒸發量2 047.9 mm,灌區平均凍土深度120 cm。年無霜期148 d,年日照總時數3 106 h,年內大于10℃積溫為3 234.3℃,具有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高、晝夜溫差大、降雨稀少、蒸發量大、光熱資源豐富等特點,適宜多種作物生長。
項目區常有大風、沙塵暴、干旱、霜凍等發生,初春低溫。
甘州區轄18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農村總人口34.48萬人。全區有效灌溉面積8.78萬hm2,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小麥、玉米、豆類、油料、瓜果和蔬菜等。
西浚灌區轄甘浚、明永、沙井3個鄉(鎮)、23個國營農林場,總人口7.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7萬人。灌區總面積6.586萬hm2,設計灌溉面積2.46萬hm2,有效灌溉面積2萬hm2。
盈科灌區轄長安、梁家墩、新墩、烏江、三閘、靖安、平山湖等10個鄉(鎮)、105個行政村,總人口15.3萬人。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瓜菜等作物,以引黑河水自流灌溉為主、井水灌溉為輔。
項目區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壓縮帶田及其他作物種植面積,玉米種植面積達到0.04萬hm2。通過田間工程建設項目,玉米平均產量由9 750 kg/hm2增加到10 290 kg/hm2,增產540 kg/hm2左右,共計新增糧食產量23.4萬kg。
襯砌斗渠6條,長度6.13 km;襯砌農渠60條,長度26.50 km。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480提高到0.544。通過落實增施有機肥、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等農技措施,改善耕地地力與耕地環境質量,進而提高糧食產量。
項目區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5%以上,種子商品化供種水平達到85%以上,農業科技轉化率達到90%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有所提高。
通過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有關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法律、法規、方針和政策,現代農業新知識、新品種、新技術的培訓和先進適用技術示范引導,強化農技人員知識儲備,加強農技人員能力建設,大幅增加項目區農民的農業科技知識,提升農民應用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提高農民科技種糧水平。
通過對現狀水平年和設計水平年需水量的對比分析,項目實施后農業灌溉用水由589.0萬m3降低到507.4萬m3,引水量減少81.6萬m3,節約的水量可以改善下游生態環境。
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水利工程項目的管理要嚴格按照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進行。項目法人要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強化質量管理措施,形成以項目法人負責、施工單位保證、監理工程師控制、政府質量監督的質量保證體系。
“甘州區新增1 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項目建設管理辦公室”是整個項目的法人,全面負責工程建設管理工作、工程建設及配套資金的籌集工作。由甘州區政府積極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落實地方配套資金。由張掖市發改委、張掖市農業農村局、張掖市水務局協調并檢查項目的落實,具體監督指導項目的實施。
根據有關規定,工程建成后不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支渠以下有村民委員會配合水管所管理,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做到科學用水、節約用水,力求工程達到最佳效益。項目運行后由受益區的“農民用水者協會”負責管護,全面負責受益區的渠道管理和日常維護工作,不再新增管理費用。
項目實施后,經濟內部收益率10.15%,高于社會折現率8%;經濟凈現值177萬元,大于0;經濟效益費用比1.18,大于1,經濟評價指標均滿足國家相關規范要求。項目建成后,增強了渠道輸水能力,減少了渠道的滲漏損失,改善了灌溉條件,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數,緩解了項目區水資源供需矛盾。項目區水利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水資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引水量減少81.6萬m3,糧食增產23.4萬kg。因此,本項目實施后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均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