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誠
(臨夏縣水務局,甘肅臨夏731800)
在我國很多河流中,都存在著工業生產、農業生產以及人們生活所排放的污染物,嚴重影響了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因此,需要加強對河流的治理,從而更好保護河流水質,實現生態平衡。
長期以來,我國比較重視河道排洪和河道兩岸防洪的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治理手段過于單一,只是選擇河道斷面。同時,河道的護坡結構以混凝土為主,嚴重阻礙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1]。因此,在河流的治理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其生態理念的運用,確保河道更好排洪,保護河流固有的生態環境,讓更多的生物生存和繁衍,從而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我國的江河治理工作十分重要,具體的水土保持、流域防洪措施等相應出臺,但在治理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河流的流域面積較大,而相關部門的治理比較分散,對河流的治理缺少科學系統的規劃設計,對于一些問題只是表面上解決,問題根源依舊存在[2]。其次,治理理念陳舊。相關部門認為治理河流等于防洪,嚴重影響了自然的水循環。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侵占河道的不良現象,這使天然河道難以修復,威脅到人們的安全。
我國高校幾乎沒有相關河道治理專業,治理河流專業人才匱乏,難以滿足現階段的工作要求。此外,在河流治理過程中,工作人員還沒有完全了解生態治理理念,更無法明確其中的規定,使河流生態環境遭受到破壞后,難以得到有效管制。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過于重視發展經濟,忽略了對自然水體的保護,許多河流水體遭受大面積污染,嚴重阻礙了河流的生態化綜合治理。河流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上游所帶來的泥沙,導致了中下游河道的淤積。此外,我國農業發展存在超坡度耕種情況,秋收地上遺留的秸稈等廢棄物會被洪水或者下坡雨水直接沖到河道中,大部分淤積阻塞在中下游河段[3],嚴重影響了河流生態環境。由于污染過于嚴重、問題形成年代久等原因,大多數河流恢復治理工作難度加大。
在河流治理工作中,既要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又要重視人水和諧。因此,應改變河道的傳統治理理念,構建合理的水域岸線。首先,要保障泄洪安全,保持天然的河道形態,盡量不要修改河道的岸線走勢,始終維持其天然狀態,防止水面的坡降增大,威脅岸坡安全[4]。其次,要保障河道兩岸合理分布草地及居民,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確保河道生態環境。此外,要在河堤與陸地之間設計綠色植物的生長區域,使兩岸的水直接進入河流,降低污染面積,減少水土流失,有效阻止泥沙進入河中。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沒有注重對水資源的保護,導致水污染等情況日益顯著。一些在河流流域內的地區,以犧牲水環境來謀取自己的經濟利益。因此,需要對河流的治理進行全面規劃,針對河流進行水污染防治、防洪。首先,在規劃時要明確治理目標、內容及相關標準,合理處理好河流上下游與左右兩岸之間的關系,使河流的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其次,對同一條河流的各個河段,要根據其實際情況規劃出具有針對性的治理要求。比如,對于山區的河流,最好用岸坡作為防護,來保障農田不被侵蝕。
在現代文明城市中,部分景觀是以河流作為主要支撐,有些景觀規劃導致河道的生態系統被破壞,給人們的生活環境帶來影響,阻礙了城市的持續穩定發展。因此,需要加強對河流全流域的綜合治理,堅持生態建設與水利建設同步發展,綠依水,水依城,在城區內建立良好的河流景觀。同時,要注意河流源頭的治理,防止流入河道中的淤積物,時刻保持水質清潔干凈。可以采用環保的疏浚方式,有效避免泥沙擴散,增強水體質量。這樣不僅保證了河道的清淤,還準確定位了污染物的位置,減少了其對環境的危害。
總之,河流治理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嚴重威脅到其生態平衡。因此,需要高度重視其生態理念的運用。發現問題時,應擬定有效的解決措施,確保河道更好排洪,有效改善周圍生態環境,創設出更為豐富且自然的河道生態環境,讓更多的生物生存和繁衍,使河流的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