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萍
(甘肅省定西市華家嶺林業站,甘肅定西743000)
林下經濟是一種生態農業模式,是在林地資源與森林生態的支持下,發展林下種植、養殖及森林旅游業等,以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林下經濟滿足可持續發展條件下綠色增長的實際需求,對提升林地產出及實現林農增收脫貧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此種情況下,如何科學發展林下經濟來推進林農增收脫貧是當前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甘肅省占據著重要的生態區位,地處黃河中上游,為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交匯地帶,地域遼闊,山脈縱橫,土地資源豐富,原始森林中有珍貴動植物,是我國主要的牧業基地之一。甘肅省水資源主要分屬于3 個流域9 個水系,其中黃河流域包含黃河干流、莊浪河以及渭河等水系,長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內陸河流域有黑河、疏勒河等水系。年總地表徑流量可達174.5 億m3,為林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水資源條件。在林下經濟發展方面,甘肅省具有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資源、氣候及市場3 個方面。具體來講,甘肅省是我國的森林資源大省,含有上萬種高等植物與數千種脊椎動物,中藥材資源豐富,可以說是珍貴的生物基因庫之一。豐富的林地資源與生物資源,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甘肅省氣候適宜,其中亞熱帶氣候區光照良好、溫暖而濕潤,為林下養殖提供了優良的環境條件;高寒氣候區生態環境良好、土地資源豐富,為林下珍稀植物提供了優良的生存條件。同時,在發展林下經濟方面,甘肅省還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社會群體的生態意識強,普遍追求綠色健康食品,更加關注并認可林下經濟產品。
林下經濟的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生態、民生與經濟為基本原則,以保護生態為基本前提,對森林、林地等資源加以科學利用。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優化林下經濟經營模式,科學、規范的開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采集及森林景觀利用等。
結合森林資源的實際情況科學選擇作物并規范種植,比如在新造林地套種矮桿經濟作物與中藥材,有助于增強土壤活力、提高林下生產經營水平,實現以短養長,提高林下經濟效益;采取仿野生的種植方式將中藥材或菌類種植于郁閉林下,不僅能夠提高林下經濟效益,還能夠更好的滿足中藥材及食用菌的供給需求,可謂一舉兩得。
比如發展林下跑山雞養殖、野生動物馴養以及特色養殖等。要控制好養殖密度,通過輪養規范開展林下養殖,打造林下養殖品牌,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促進林農增收脫貧。
鹿耳韭、蕨菜是比較大眾的林下野菜,松茸、松露等是比較珍稀的林下野生菌,人工培植的林下產品主要有木耳、竹筍等。在林下產品采集過程中應堅持科學性和可持續的原則,尤其是林下野生菌的采集應分區培育,不可采集未熟或過熟菌。
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做好規劃與布局工作,促進森林生態旅游業發展,從而科學發展林下經濟,實現林農增收脫貧。
為推動林下經濟科學發展,順利實現林農增收脫貧,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編制相關發展意見與規劃,組織開展林下經濟發展相關活動,調動林農在林業經營方面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要加大技術支持力度,聘請林業扶貧專家指導林下經濟科學發展。創新林下經濟發展機制,加強龍頭企業、專家團隊及林農間的相互合作,并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加大市場培育力度,建設林下經濟品牌,真正促進林農增收脫貧。
科學發展林下經濟是助推林農增收脫貧的有效方式,要全面把握地區資源優勢,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科學發展林下經濟,調動林農在林業經營方面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促進林下經濟規模化、規范化發展,使林農真正實現增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