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勇
(河南省周口市川匯區畜禽屠宰監督管理大隊,河南 周口 466000)
雞痘是由雞痘病毒屬的病毒引起的禽類的一種常見傳染病。 發病率高,死亡率低,該病主要感染雛雞,既影響雞只的健康生長,也容易繼發感染傳染性鼻炎、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疾病。另外,通風不良、體表有寄生蟲、維生素缺乏以及飼料管理不當也可誘發該病。如果防治不及時,可造成雞群的大批死亡,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采用良好的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該病的發病率, 本文就雞痘的綜合防治措施進行探討。
雞痘病毒屬病毒科禽痘病毒屬, 主要存在病雞的皮膚和粘膜病灶中。 病毒對外界自然因素抵抗力強;60℃加熱1.5h 才能殺死;1%燒堿、1%醋酸10min 左右可將其殺死;-15℃下保持多年仍有致病性。
雞痘多發生于每年7~10 月吸血昆蟲活躍的季節,易感雞通過蚊蟲叮咬、啄癖、機械損傷及食入脫落結痂碎片及其污染的飼料、飲水等感染,工作人員、用具及其它動物也是重要傳播媒介,其常與葡萄球菌病、雞傳染性鼻炎、雞支原體病混合感染[1]。
3.1 臨床癥狀
3.1.1 皮膚型 主要在患病雞的頭部皮膚,腳部、 泄殖腔和翅內側等無毛皮膚形成一種特殊的痘疹等為特征,還有的在眼皮、耳球上以及肉髯等部位出現上皮組織增生表面組織凹凸不平、呈干而硬的結節,內有黃脂狀糊塊。
3.1.2 粘膜型 病雞病初多呈鼻炎癥狀。 病雞流粘液性鼻汁,后可轉為膿性。 在眼結膜和眶下竇,結膜充滿膿性或纖維蛋白滲出物。 嚴重的病例在口腔、氣管和咽喉等處粘膜出現白色小結節,隨后出現干酪樣假膜,覆蓋于粘膜表面,隨后形成厚厚的棕色痂塊, 嚴重的病例會影響呼吸困難和吞咽困難,甚至會窒息而死。
3.1.3 混合型 患病雞兼有皮膚和粘膜的臨床癥狀。
3.2 病理變化 在口腔、喉頭、氣管等發生濕潤樣隆起, 并形成干酪樣偽膜。 病變時出現在支氣管,呈現粘膜肥厚并發生肺炎。肝、脾和腎常腫大,腸粘膜可能有出血點,心肌有時呈現實質變性[2]。
根據病原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借助實驗室用PCR 方法、瓊脂擴散試驗、血凝試驗以及熒光抗體等方法進行檢測、鑒別和確診。
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 雞痘的發病率不斷增加,主要是因為飼養管理不當、預防工作不到位、通風不暢、感染其它疫病等引起的,給養殖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因此,該病綜合防治具有重要意義。一般從疫苗接種、加強飼養管理、搞好消毒、加強檢疫等五個方面著手對該病進行防治。
5.1 加強免疫 疫苗免疫是控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臨床常用的疫苗有雞痘鵪鶉化弱毒疫苗、夏菲特雞痘疫苗、福道雞痘疫苗,其中以雞痘鵪鶉化弱毒疫苗最為常用, 可適用于雛雞不同日齡的雞只。一般在夏秋季節采用刺種法進行接種,一般1 月齡以內雛雞接種1 次,中雞1 季度接種1 次,使用消毒完全的刺種針蘸取痘苗, 針刺翅膀內側無血管處。 接種后3~4d,檢查接種部位,出現痘腫,說明刺種成功,否則證明接種失敗,需要查找原因及時補免[3]。 另外,還要做好雞傳染性氣管炎、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禽流感、傳染性法氏囊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等疫病的防控,降低可能誘發該病的風險。
5.2 加強飼養管理 平時加強飼養管理,搞好養雞場以及周圍環境、各類飼養用具的清潔衛生,做好定期消毒,滅蚊,糞便堆積發酵,盡量減少蚊蟲叮咬,同時還要做好各類防護措施,避免各種原因引起的啄癖或機械性損傷。另外,還要控制好舍內的雞群飼養密度,調控好舍內適宜溫濕度,合理安排好營養均衡的全價飼料,以滿足其營養水平,提高雞群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減少該病發生的幾率。
5.3 加強消毒 消毒也是落實“預防為主”方針的一項重要措施,可以殺滅雞舍內外環境中的各類病原微生物,減少發病機會。另外,養雞場應建立健全各項消毒制度,定期要對雞舍內外環境(各類飼養用具)、糞便、地面土壤、污水等使用不同消毒劑定期輪換交替消毒,切斷傳播途徑,以防疫病的流行和蔓延。
5.4 加強檢疫 做好對雞痘病毒以及其他疫病的檢疫工作, 一旦發現陽性雞群, 應立即進行淘汰。養雞(場)戶引進種蛋或種雞時,只能從非疫區購入,并隔離觀察45d 以上,確認其健康、無異常,方可與原有的雞群合并飼養。另外,雞場的各類飼養用具以及飼料,也要從安全地區購入,并在使用前后要進行徹底清洗和消毒,以防外來疫病傳入。
5.5 做好對癥治療 一旦發生該病,應及時隔離病雞,輕者進行治療,重者進行淘汰,或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深埋、焚燒或無害化處理,對健康的雞群應立即進行緊急接種疫苗, 對病雞污染的環境以及各類用具進行緊急消毒。 對病雞皮膚上的痘疹一般不做治療。對嚴重的病例進行對癥治療,可先用鑷子剝去假膜,用0.1%高錳酸鉀液沖洗,再涂碘甘油,或撒上冰硼散。有條件的養殖場可選擇使用中藥進行防治,即可以對因進行治療,也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提高防治效果,并且還有不耐藥、無殘留、低毒副作用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