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孟河中心小學 張思月
深度學習最根本的特點就是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和掌握知識,它能夠有效地把相關知識進行整合,幫助學生將新知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遷移的方法,借助已有的知識儲備,開展新知的學習和理解,這樣的學習不僅能促進兒童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夠很好地培養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好的學習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效率,因為只有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們才會自主地進行數學學習,自覺地進行數學思考,從而主動地獲取數學知識,提升自己的數學技能,以更好的狀態參與到深度學習之中,達到思維的訓練。
教師首先要讓孩子們明確怎樣才是認真聽講,認真聽講要做到哪幾個方面。讓孩子們在明確要求的前提下,通過長時間的訓練,達到專心聽講的要求。比如,要求孩子們在上課時要做到四個“心”:一是要做到“專心”,別人在講解時要眼睛看著對方,認真傾聽;二是要做到“耐心”,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等別人說完之后再發表意見;三是要做到“細心”,當別人在發言時,要能夠判斷所說內容的對與錯,做出客觀的評價;四是要做到“虛心”,要能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獨立思考。只有經過自己冥思苦想、深思熟慮,知識才會在腦海中根深蒂固,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不急不躁,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的思維自由發散,在矛盾中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找出自己的疑點,畫出自己不會的地方,已經都會的可以做課后習題。這個時間段,學生完全在獨立地完成一切,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摒棄“等、靠、幫”的習慣,在獨立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觀點、方法。只有經過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得來的知識,學生才會記得很牢,因為他們記住的不僅是知識本身,還會記住獲取這個知識的過程及當時的情感體驗。
在教學中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一定要有效利用,讓孩子從中反思,總結經驗教訓,以此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分析錯誤的原因,如粗心讀題、一知半解等,并讓學生針對自身實際情況將分析的結果批注在該題的旁邊,使其能吃一塹長一智。
學好數學的關鍵之一是要具備一定的“問題意識”,要引導孩子學會提問,同時指導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主動地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不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很難去進行“創新”,由此可見,培養孩子們的問題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培養孩子“創新的起點”,所以,小學老師要想方設法通過數學教學激勵孩子敢問、會問、善問。
教學中要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尊重孩子們的自主意識和提出的相關問題和觀點,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緊張感和焦慮感,鼓勵他們敢于提出問題。課堂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個性,不在學生中人為地劃分等級。在彼此交往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方式從正面對孩子們的數學學習給予客觀的評價,盡可能對他們進行激勵和引導,消除學生不敢“問”的心理障礙。對大膽提問的學生,不論問題質量如何,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教師的口頭語言和形體語言都要以鼓勵為主,這樣學生提問的興趣就逐步濃厚,并且消除了緊張和焦慮。
人的思考大多是源于問題。所以,數學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要指導孩子如何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后又怎樣科學地提出具有一定質量的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正是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如果教師的教學以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定會事半功倍,它是創造的起點,沒有這種問題意識,就沒有創造性。當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提問方法后,就要訓練學生善于提問,能做到逆向提問和發散性提問。經過一段時間的問題意識的訓練后,學生提問的能力有明顯提高了,這時候就可以用逆向提問和發散性提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學習完加減法(一)時,如“( )+5=9”這道計算題,學生剛接觸會覺得很難,有的不知如何入手,當學生了解了加減法之間的關系后,學生就會想到可將算式變換為“9-5=( )”。
總之,深度學習基于學生需要,重視學生心靈的感知,學習過程既是可視的,更是“觸及心靈”的,即使在離開課堂和學校之后,學生仍能繼續保持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能力。為了學生的思維品質不斷發展,教師應該認真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幫助學生構建一種學生需要的學習經歷,讓課堂學習變得更有價值,真正讓不同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