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楊思凡
金句現身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原句很質樸直白,沒有生僻字。雖然是一千多年前的人說的話,卻跟現代漢語沒有區別。詩句省略了主語——蜜蜂。加上主語,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白話大意:蜜蜂采遍百花,釀成了蜜汁。它們是為了誰而付出辛苦,又是為誰捧出甘甜呢?
賞析一刻
當代民族歌劇《江姐》中有一段膾炙人口的唱段。當革命先輩江姐要走上刑場時,她吐露心聲:“春蠶到死絲方盡,留贈他人御風寒。蜂兒釀就百花蜜,只愿甘甜滿人間。”她把仁人志士比喻成春蠶,用辛勞為人民編織幸福;又把共產黨員比喻成蜜蜂,愿意以生命為代價,為老百姓釀造蜜一般甜美的新生活。
這兩個比喻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唐詩中汲取的。前一句原作是李商隱的七律《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表達痛苦而無望的相思之情。后一句取材詩人羅隱的《蜂》。
唐代詩人羅隱的原意,把蜜蜂比作勞動人民,付出辛苦,卻養活了貴族老爺這些寄生蟲。原詩中,表現了對當時不公平的社會的強烈抗議。
讓我們欣賞一下《蜂》的原汁原味吧!
蜂(七言絕句)
無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為誰辛苦為誰甜。
白話大意:
蜂(十四行詩)
放眼這無垠的遼闊田野
和那起伏的谷地與山巔
哪里有鮮花動人的容顏
哪里就是你游逛的市街
小小的籃兒你輕輕地攜
每粒花粉都在你的視線
薄薄的雙翼在奮力地扇
整個春天你都沒有停歇
一天天的辛勞釀成了蜜
是誰準備盡情地享受它
啊,反正不是賣命的你
甜蜜給了不勞而獲的他
一聲嘆息出自詩人的筆
但愿世上沒有芬芳的花
這首詩流傳最廣的自然是“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啦。正如前面講過的,人們在理解這句詩時,有時悟到的是它的本意,表現對不公平世界的不滿,為辛苦付出卻得不到回報的人的深切同情;更多時候欣賞的卻是它的引申意思,贊頌那些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做出自我犧牲的人,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活學活用
詩中,蜂象征著付出而沒有得到回報的人,引申時,蜂又成了無私奉獻者的象征。小同學們在寫作中,同樣要體會象征手法的用法。
例句:
蜜蜂啊,你付出了辛苦,為人類捧出了甘甜!
仿寫:
春蠶啊,你吐了絲線,為他人織出了()!(參考答案:溫暖)
()啊,你燃燒了自己,照亮了世界!(參考答案:蠟燭)
引用金句
本期學習暗引。暗引,是引用的一種方法。使用了這句名言,或者詩句,或者諺語,但是并不必說明作者是誰,引自哪里。可以使用引號,也可以不用。
例如: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無意中聽到這句詩,我立刻想到了我那為了家庭無私奉獻的媽媽。
仿寫:
“( )”,班主任楊老師就是這樣一個燃燒自己,照亮學生前程的優秀人民教師。(參考答案:蠟炬成灰淚始干)
爺爺退休后,卻不想飽食終日,他“( , )”,積極主動地為社區服務,受到大家贊揚。(參考答案: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