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沂水縣畜牧發展促進中心 276400)
益生菌是可以促進腸道內菌群生態平衡的活性微生物,它能緩解腸道內菌體失衡問題,有效抑制病菌擴散作用。禽類腸道疾病是動物疾病預防的主要種類,有效運用益生菌進行調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處理效果。
禽類腸道疾病多是機體內微生物之間自主調節失衡引起的。此時機體本身免疫功能會大幅度下降,外部病菌進入消化道后無法得到有效控制,病菌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下開始大幅度傳播和繁衍,機體開始出現腹瀉、腸炎等問題。如果采用傳統的抑制類藥物進行控制,雖可暫時緩解病菌的生長速率,但機體本身的病菌對抗能力還比較低,一旦藥物失去作用,病菌會再次卷土重來。
采用益生菌解決此類病菌直接性侵入問題時,可直接飼喂益生菌,通過外部輔助方式,迅速幫助機體內部菌群達到平衡。同時,大規模的益生菌群體輸出也會進一步激發潛在菌群的活力,機體自身免疫系統被逐步恢復,病菌也能很快被消除。如將兩只感染腸炎病雞進行對比治療,采用傳統方式治療的病雞恢復時間為20d,采取益生菌方法治療病雞治療恢復時間為10d。這一對比結果足以說明益生菌在調節禽類腸道性菌群問題中應用的價值,也體現了益生菌實際運用優勢。
腸道類疾病產生的頻率與機體本身的免疫能力有直接聯系。研究表明,禽類免疫能力群體產生腸道類疾病的可能性為10%,群體免疫能力較低感染腸道類疾病的可能性為60%。
益生菌主要是由乳酸菌、雙歧桿菌、放射菌及酵母菌等成分組成,具有較強的分解和發酵能力。在禽類腸道性疾病預防工作開展過程中,適當增加益生菌,可增加腸道蠕動率,提升營養分解和吸收比率。如某養殖場持續30d 向飼養肉食雞飼料中添加益生菌,飼養肉食雞出現依芽泡桿菌、盲腸性病菌感染的發病率僅有22%,肉食雞整體免疫力在90%以上。
也就是說,益生菌融合在禽類飼養養料中,一方面直接在禽類進食過程中進行營養分解,其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食物在腸道內轉換、提取的時間,更有助于機體本身的營養吸收;一方面益生菌能與機體腸道內菌群進行聯結,在機體內部形成自我防御性體系結構,為機體腸道環境保護做出貢獻。
益生菌是一種繁衍性強、適應能力高的促進性菌群類型,一方面,益生菌可迅速對原病菌體進行覆蓋,阻滯干擾性菌體的生長。如益生菌每分鐘的繁衍和覆蓋速度是常見禽類腸道病菌速度的10~20 倍,飼養員在禽類腸道疾病高發傳染階段,及時為其提供益生菌,可在最短時間內將禽類體內殘存的病體覆蓋或吞并,實現增加機體本身抗病毒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益生菌具有較強的腸道黏膜修復能力,可以徹底進行腸道內“清洗”,創建良好的腸道環境。如禽類飼養過程中,益生菌隨食物直接進入腸道,其過程益生菌并非直接與內部已有的保護菌群進行連接,而是隨著食物的流動先進行腸道內清洗,將腸道環境徹底“清掃”后,再與腸道內的菌體相互結合,保護腸道[1]。
國內動物研究專家對益生菌在禽類腸道內保護性作用調節與分析研究期間,就主要針對群體進行益生菌應用情況探索,研究結果表明:(1)益生菌進入禽類腸道1~3h,主要是對食物進行輔助性分解,并初步清掃腸道環境。如果其過程中腸道有感染性問題,益生菌將主動對其進行覆蓋,并抑制傳染源的發展速率;(2)益生菌進入腸道3~5h 后,菌體逐步在腸道內形成保護膜,保護腸道黏膜組織;(3)5~8h 后,益生菌與腸道內原有的保護菌群開始聯合,并時刻對菌群中可能存在的群體進行防護,以實現菌群防護能力的保持,研究結果直接表明,益生菌對抗體機能提升的運用價值。
綜上所述,禽類腸道疾病防治中益生菌的臨床應用是國內養殖產業生產中綜合開發的依據。在此基礎上,本文從控制菌群均衡性,提升禽類免疫能力,提升抗體機能等方面分析了禽類腸道疾病防治中益生菌的應用效果,為禽類養殖工作全面性推進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