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榮
(中共涇川縣委黨校,甘肅涇川744300)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自古至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改善是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試金石”。筆者深入涇川縣王村鎮二十里鋪村、王村鎮污水處理站、玉都鎮下坳村、太平鎮荒場村、汭豐鎮同中村及普惠再生塑料回收有限公司,采取現場察看、聽取匯報、入戶走訪、座談交流等方式,對涇川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進行了調研,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提出了具體的發展建議。
近年來,涇川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安排,認真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全力實施了農村環境整治工程,有效提升了鄉村治理水平,改變了農村環境面貌。
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全力推進鄉(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建成玉都、高平、太平和王村4個生活垃圾填埋場,為貧困村配套吸污車3輛,垃圾收集斗56個,分類式垃圾箱323個,手推式保潔車60輛,為進一步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奠定了的基礎。
通過科學規劃,建成了高平、王村、太平、羅漢洞、涇明5個鄉(鎮)生活污水處理站,配套敷設污水管網13.68km,確保了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達標排放。
高度重視,認真謀劃,通過開展“廁所革命”,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研究制定了《涇川縣農村“廁所革命”行動方案》。截至目前,涇川縣已建成衛生廁所1088座,行政村公共廁所6座,投資了50.9萬元為豐臺、黨原、紅河等鄉(鎮)配備2.3m3吸糞車25輛,農村“廁所革命”取得階段性成效。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集中開展宣傳241場(次),拆除閑置危舊房128處,清理村內溝渠186.8km,栽植綠化苗木56萬株,整修道路兩側林床246km,新建排污管道2720m,更換雨污檢查井216座,增設垃圾收集點14處,回收廢舊農膜390t,清理畜禽養殖糞物等農業廢棄物169t。農村環境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得到切實提升。
按照“規劃組團化、建設生態化、功能配套化、服務社區化、管理民主化、農民新型化”的要求,先后完成汭豐鄭家溝、高平黃家鋪、黨原高崖、玉都下坳等29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規劃,村莊建設規劃有序推進。不斷優化村莊建設布局,突出地域特色,著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村莊建設形象。
研究制定了《涇川縣農村村級公益性設施共管共享工作實施方案》,積極爭取為每個村落實1萬元的省級公益設施管護基金。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重點,選聘公益性崗位人員1500人,促進鄉村道路維護、環境衛生保潔、公共安全管理、村莊綠化等工作全面開展,為扎實做好村級公益性設施共管共享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
各個鄉(鎮)之間、貧困村與非貧困村、項目村與非項目村、點上與面上差距較大;農村改廁工作進展慢,任務欠賬較多。
鄉村建設缺乏統一指導和科學布局,村莊建設規劃不到位,房屋布局零亂、人畜混居,村莊“臟、亂、差”現象依然存在,全縣215個行政村,只完成29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的規劃。同時,鄉村歷史文化底蘊和區域自然特色保護不夠,挖掘不充分,影響和制約了鄉村發展。
由于宣傳方式單一,氛圍還不夠濃厚,部分群眾對于開展這項活動的意義認識不足,主動參與環境整治的意識不強,農村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扔亂倒等現象屢禁不止,還沒有形成全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行動自覺。
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無害化處理等公共設施配套不完善,垃圾桶、垃圾箱、垃圾中轉點、垃圾填埋、污水排放、污水沉淀池等設施不足;部分垃圾車、吸污車受資金和專業人員制約閑置,影響了整治效果。
鎮村環衛保潔隊伍薄弱,保潔經費投入不足,環衛運行機制、環境衛生管理及考核等制度還不夠健全,公共設施“重建輕管”的問題依然存在。
健全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技術、施工建設等行為規范,把垃圾分類作為一項機制建立起來,鼓勵群眾自備垃圾收集容器,滿足保潔和垃圾收集、轉運需要,實現全縣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清掃清運集中處理全覆蓋。堅持“以戶改廁為主,建公廁為輔”的原則,加強技術指導,明確改廁方式、流程、質量標準,加快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按照資源化利用的理念,把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銜接起來。集中解決亂堆亂放等突出問題,嚴格按照“五凈五無一化”的標準,扎實開展農戶庭院衛生大整治,實現房前屋后整齊,家庭環境優美。充分利用閑置土地持續開展造林綠化活動,切實提高鄉村綠化覆蓋率[1]。
按照“規劃先行、統籌全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提升品質”的原則,科學編制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積極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等銜接,推行“多規合一”,避免盲目建設、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要同步編制垃圾、污水、畜禽糞便等專項治理規劃,建立統一的人居環境整治體系;在規劃編制中要按照各地的民俗、歷史以及環境,保護好文化特色,讓村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加快涇汭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環境整治、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真空無氧熱解垃圾處理站等項目建設進度,推進鄉鎮標準化垃圾處理場、村垃圾填埋點、垃圾中轉站、排污管網、污水集中處理池等建設,實現生活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以主干道路沿線、河道、城鄉接合部、中心村為重點,加大基礎設施配套力度[1]。加快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道路硬化、村屯綠化、亮化等工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全面改善人居環境質量。
為扎實鞏固農村環境整治取得的成果,逐步建立一套集制度、隊伍、標準、經費及督查的農村人居環境管護機制,調整充實鄉鎮環衛保潔隊伍和村級保潔員隊伍,確保鄉(鎮)、村保潔隊伍全覆蓋。建立政府管理與村民自治管理相結合的機制,積極完善財政補貼和農戶付費合理分擔相結合的制度,引導群眾繳納垃圾污水處理費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常態化管理。
加強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宣傳報道先進典型、成功經驗,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導群眾改變柴草亂堆、污水亂排、垃圾亂倒等生活陋習,進一步提高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和村級民主管理,通過制定村規民約,約束不良行為。采取會議、培訓、外出考察等形式,讓群眾看到環境整治的可行之處,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努力形成全社會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