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紅
(甘肅省古浪縣林業技術服務中心,甘肅古浪733100)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大農民根本福祉和農村社會文明和諧。要想更好地改善和優化鄉村人居環境,就需要明確整治的重點以及整治的原則,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及時轉變農民的思想認知,重點解決一些短板問題,如垃圾處理問題、污水處理問題等,努力為農民營造一個適宜居住的環境。
對于人們來說,環境是至關重要的,是人們實現個人發展、獲取物質資料的重要條件。鄉村人居環境指以鄉村為中心的空間場域,明確農民的主體地位,其與農民的切身利益、日常生活之間存在較為緊密的關聯,會影響到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以及安全感。鄉村人居環境包括諸多方面的內容,如人居生態環境、人居物質環境、人居文化環境,該環境系統具有復雜性和動態性,綜合了多種要素。在振興鄉村的過程中,人居環境是至關重要的,可以為農民提供一個更加舒適與便捷的生存環境,給予農民生活更大的保障。
我國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保持我國的生態之美。美麗中國的概念體現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美麗中國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其中鄉村之美就是其中至關重要的部分。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部分鄉村存在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臟、亂、差”現象較為普遍,不僅危害著人們的生命健康,還影響到整個鄉村的村容村貌。根據我國頒布的相關規章制度,要求政府能夠明確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將主攻方向確定為污水治理、垃圾清理、環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努力打造出一個適宜人居住的鄉村環境,將我國鄉村都能建設成為文明和諧、山清水秀、生態美麗的全新鄉村,最終打造出美麗中國。
我國是農業大國,無論是農民的比例,還是農業的比重都相對較大。一些偏遠地區的鄉村仍較為貧困,發展較為落后,而這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帶來了較大的難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鄉村人居環境指標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屬于一項重要指標。如果未能及時改善鄉村的生活環境,就無法真正實現全面小康。從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城鄉之間的差距較大,區域之間的發展也不夠均衡,不同地區的鄉村擁有不同的發展狀況,導致我國鄉村人居環境存在較大差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重視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從生態宜居的角度出發,不斷優化和整治鄉村的人居環境,讓所有的農民都能夠生活在一個美好的居住環境、生活環境中,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整治的重點,實現整治工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1]。一是重視鄉村中垃圾的治理。鄉村中所有的生活垃圾都應當實現無害化處理,避免這些垃圾影響到當地的生態環境,威脅人們的健康。二是重視污水的治理。分析和研究鄉村內各種黑臭水體的來源,從源頭進行污水的治理。三是打造優質的村容村貌。在進行鄉村規劃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保證規劃的合理性與實用性,同時還要做好鄉村的亮化、綠化以及美化,從根本上提高整個鄉村的建設質量與水平。四是打造出一個系統的管理體系。根據鄉村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管護模式,構建出系統、完善且長效的管護機制,確保高質量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任務。
在改善和優化鄉村人居環境的過程中,需要始終秉承“以農民為主”的建設原則,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切實提高整個鄉村整治的質量、水平與效率。
2.2.1 秉承“以農民為主”的原則 在改善和優化鄉村人居環境的過程中,必須要始終秉承“以農民為主”的原則,滿足農民的居住需求,了解其真實想法,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改善人居環境,最大程度提高農民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2.2.2 真正落實新發展理念 在改善和優化鄉村人居環境的過程中,需要始終秉承“創新性”的原則,不斷優化和完善工作路徑和方法,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努力探索全新的建設方法,最終實現環境水平和治理水平的同步提高。在實際整治的過程中,需要秉承“協作”的原則,保證各類資源的均衡配置,并將這些資源運用到環衛、環保等方面,引用城市中的各項技術,增加資金投入,努力為農民打造出一個適合居住和生活的優美環境,使人居環境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農民。
2.2.3 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 在改善和優化鄉村人居環境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考慮鄉村當地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農民的思想認知、經濟發展狀況等,及時發現建設和改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制定最恰當合理的解決方案。
在改造和優化鄉村人居環境的過程中,需要遵從一定的原則,如功能分區、城鄉統籌,從整體的角度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明確建設的目標,進行人口布局的合理規劃,優化人口結構,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保證鄉村布局的合理性。相關人員需要了解不同類型的人居環境要求,制定明確的建設目標,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優化和完善,最大程度降低改造和優化的成本,切實提高改善效率和質量。
相對于城市的居民來說,鄉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認知等相對較低,給鄉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和優化帶來較大的困難[2]。要想改變這一狀態,需要從鄉村居民思想認知的角度出發,大力宣傳改善人居環境的優勢,普及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講解垃圾分類、環境整治等方面的知識,使鄉村居民能夠認識到環境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外,還需重視黨員干部、鄉村群眾認知水平的穩步提高,激活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能夠主動參與到人居環境的優化和規劃中,保證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優化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發展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如污水隨意排放,垃圾資源不具備較高的利用程度等[3]。要改變這一現狀,需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分析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制定具有可行性、針對性的對策,更快更好地實現建設目標。首先,明確垃圾分類、垃圾治理的各種原則,在鄉村中建立專門的垃圾分類地點,從源頭入手,根據鄉村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治理手段,靈活處理與資源化利用不同的垃圾,盡可能避免鄉村中出現較多的生活垃圾,真正實現垃圾的無害處理。其次,綜合性治理污水。從污水的源頭進行減量,同時還需要回收利用尾水,運用具有較低消耗、較高效率、容易維護、成本較低的污水治理技術,從根本上避免鄉村出現污水亂排放的問題。
鄉村人居環境不僅擁有較強的復雜性,還具有長期性與系統性。要想切實提高改造與優化的效果,提高農民的幸福感,需要改變農民的思想認知,重視垃圾、污水等問題的治理,進行合理的規劃,最大限度打造出一個適宜人居住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