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榮
(隴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肅隴南746000)
隴南市位于甘肅東南部,地理坐標:北緯32°38′~34°31′、東經104°01′~106°35′,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小江南”之美稱[1]。地形地貌為西北部高東南部低,西秦嶺和岷山兩大山系分別從東西兩方向伸入全境,境內形成了高山峻嶺與峽谷盆地相間的復雜地形。隴南市氣候在橫向分布上分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3種類型,氣候條件好,屬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兼有暖溫帶和北亞熱帶氣候[2]。年平均氣溫12~14℃,≥10℃的積溫4000~4800℃,年均降水量700mm左右,屬一年兩熟農業區,也是水稻適宜栽培區域。在縱向分布上,由于受山脈走向、山勢高度、山坡的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響,光、熱、水和生物資源等農業諸多要素有明顯垂直分布特點[2]。白龍江沿岸海拔1000m以下河谷區,麥—稻、油—稻—年兩熟,是水稻主栽區域?,F將這一區域優質水稻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選擇米質好、產量高的品種是水稻優質、高產的基礎。白龍江沿岸海拔1000m以下河谷區選抗病性強的中晚熟品種,如吉優9號、內香優18號等適宜當地栽培豐產品種。
整地準備包括秧田準備和稻田準備,上茬作物收獲后,要做好雜草的去除,尤其是禾本科植物秸稈一定要徹底清理或焚燒,以減少病蟲害傳播源。翻地、曬地、平地、整地,以備作苗床和秧田使用。
先將雜交稻種或上季精選常規稻種在陽光充足的天氣暴曬1d,注意翻動曬勻,可以通過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死部分附著在種子表面上的病菌,還可以提高出芽率和發芽勢。完成曬種工作后用清水泡種,將浮起的秕谷撈出,浸泡24h,然后將種子全部撈出置于廣口容器中,蓋上濕毛巾,每隔12小時用30~35℃溫水將種子淘洗1次,種子破胸露白后即可播種。在浸種的過程中,也可以使用殺菌劑“浸種靈”5000倍液浸泡12h以上,減少苗期病蟲害的發生。
選擇背風向陽、土質肥沃、地勢平坦、排灌方便的稻田作為育秧床。育秧床同樣要施足有機肥,適量拌入氮磷鉀類復合肥,但是一定要注意,氮肥不宜施入過多,以防引起幼苗徒長。畦面一定要平坦、光滑,將催芽后的種子均勻撒在苗床上后,上面蓋一層細砂,若天氣變冷,苗床上蓋一層稻草保暖,也可以視當地氣溫狀況,覆蓋地膜或者小拱棚進行保暖。
苗期管理一方面要注意水分的管理,在苗床澆透底水的情況下,原則上在2葉前不用澆水,以后澆水也要注意一般下午澆灌曬溫的水,不能冷水灌床,防止冷水僵苗,影響秧苗生長,總體注意控水促根;另一方面要注意氣溫的管理,在秧苗普遍發芽完全綠化后,如果用地膜覆蓋,即可在早上氣溫回升時除去地膜。如果使用小拱棚,氣溫升高時開棚通風,降溫時閉棚保溫,隨著各葉齡不同,逐步降溫煉苗。總之,控溫時注意前期提溫促生長,后期降溫煉壯秧。無論是常規稻還是雜交稻,當秧苗大部分達到5~6片葉齡,苗高30cm左右,分蘗率70%以上,常規稻帶蘗1~2個,雜交稻帶蘗2~3個,莖稈粗壯,根盤粗短白亮,葉片清秀無病蟲,即可準備移栽插秧。水稻要高產,培育壯秧是關鍵,苗期管理中,還可以在出苗15d時噴施“多效唑”類生長調節劑抑制徒長,縮短節間,促進分蘗。
移栽前再一次清除田間雜草,深耕細作,結合整地、耱地,施油渣等有機肥2~5t/hm2、磷酸二氨250~300kg/hm2、硫酸鉀100~150kg/hm2、35%有效二氧化硅100kg/hm2作基肥。一般來說,施肥主要以氮肥、鉀肥、磷肥及硅肥為主[3],還可以適當的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等新型肥料。用化學除草劑30%芐嘧·丙草胺可濕性粉劑1.5kg/hm2拌細土150kg撒施,移栽前灌深水1次,撒施除草劑后保水4~5d(保水時間越長,除草效果越好)。6月上旬插秧,株行距10cm×30cm,每穴3~4株,插秧深度2~3cm。插秧方法可以因地制宜,相對狹窄的區域,仍然適于人工插秧;平整寬闊地域可機械化插秧;有能力精細平整土地、且技術熟練的可以使用新型拋秧種植技術。另外,注意移栽時預留一部分幼苗,以備后期進行水稻幼苗補栽,在運幼苗時要注意做好幼苗根莖保護工作。
緩苗后分蘗盛期追施尿素300kg/hm2、硫酸鋅100kg/hm2,幼穗分化期追施尿素300kg/hm2、氯化鉀150kg/hm2。在灌漿期,應采用根外追肥的方式,及時葉面噴施尿素、磷酸二氫鉀等,防止葉片、植株早衰,促進光合作用產物增加。在植株生長各階段,要重視“看苗施肥”,及時補足生長所需各種元素,保證稻米優質、高產、穩產。
移栽返青期保持水層大約3~5cm,可以減輕葉面蒸發,利于返青成活,但水層也不宜過深,以免淹死下層葉片、降低水溫影響發根。返青后,要立即將水層厚度降到1~2cm,即分蘗期應適當露田,促進根系生長,淺水促分蘗、促早發,但要嚴防斷水受旱,要淺水勤灌。幼穗分化期,灌淺水幾次,抽穗揚花期保持水層,這個時期是水稻一生需水量最大的時期,一定要保持田間持水量90%以上,灌漿乳熟期干濕交替灌水,收獲前1周斷水。
用40%樂果乳液1000倍液防治稻飛虱等害蟲,水稻孕穗、抽穗期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稻瘟病或使用濃度為75%的三環唑30g兌水45kg噴施,每隔7天噴1次,連噴3次,防治穗稻瘟[2]。推薦用生物制劑防治,如水稻稻瘟病感染,選擇使用枯草芽孢桿菌(1000億芽孢/g)可濕性粉劑600g/hm2兌水450kg田間噴霧,間隔7d再使用1次,對預防水稻稻瘟病有很好的效果[5]。
抽穗至成熟期50~60d為最佳收獲期,當水稻成熟度達90%以上時采用機械收割,切忌斷水和收獲過早,影響結實率和千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