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平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自然保護站,甘肅天祝733299)
天祝縣境內氣候以烏鞘嶺為界,嶺南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嶺北屬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尚有冷溫半干旱、涼冷半干旱、寒冷半干旱、高寒半濕潤、高寒濕潤等氣候類型,表現出復雜多樣性。春季天氣多變,多寒潮大風;夏季氣候涼爽,降水增多,年際變化大,常發生伏旱;前秋潮濕多雨,后秋降溫迅速,降水銳減;冬季干燥寒冷多晴天。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綜合治理”的原則。根據天祝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堅持以人為本,以生態建設為主,在保護和治理措施上協調一致,整體保護,綜合治理。二是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原則,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復能力,輔以少量人工措施,通過劃定生態保護區域,減少人類活動范圍,使被割裂的生態系統逐漸連接起來,使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恢復起來。
華藏林場嘛呢郎溝封育區東起石結子溝,西至金洞溝,北與黑馬圈河梁相接,南以嘛呢郎溝為界。封育面積為416hm2,符合實際要求(封育作業面積333.33hm2)。
封育區地處祁連山脈毛毛山南麓松山灘草原,屬大陸性高寒干旱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1~3℃,年平均降水量260~300mm,年蒸發量1700mm左右。
本次封育區為華藏林場,小地名嘛呢郎溝。該封育區行政區劃屬松山鎮芨芨灘村,該村為純牧業村,只有1個村民小組,共有107戶牧民、423口人,共有大小牲畜2.25萬頭(只)。鄉村簡易道路可達封育區邊緣,施工條件一般,林牧矛盾比較突出。
該區域曾廣泛分布青海云杉,目前距離封育區2km處分布著天然云杉次生林,封育區內存在零星散生云杉幼樹,目前地類為有灌草著生的宜林地和灌木林地,灌木林以金露梅為主,灌草以禾本科草為主。據調查,本區域無病害、蟲害、鼠害。
根據《封山(沙)育林技術規程》(GB/T15163-2004)的規定及封育區現有地類、植被狀況、立地條件等,華藏林場嘛呢郎溝封育區封育面積為416hm2,符合實際封育作業要求。封育類型為灌草型,共區劃4個小班,其中101小班面積97.82hm2,100小班面積84.27hm2,95-1小班面積70.41hm2,97-1小班面積80.83hm2。
該封育地塊是主要分布金露梅等灌木樹種的宜林荒山荒地,灌木平均蓋度11%~15%,禾本科草平均蓋度31%~38%,灌草總蓋度40%~48%。由于林牧矛盾突出,為了限制人畜活動對自然植被的破壞和影響,封育區把鋼絲網圍欄作為封育設施,以人工巡護為主要手段,結合宣傳教育,將封育方式確定為全封。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天祝縣山水林田湖林業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嘛呢郎溝封育建設工程由華藏林場組織實施,所需工程材料及施工勞務由華藏林場按照《招標投標法》相關規定進行招投標。封育工程成立項目施工領導小組,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及時研究解決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業務技術人員負責工程技術培訓及工程區包片跟班作業。領導小組成員各負其責,全力抓好各項工作,確保工程順利、高質量完成。
二是加強宣傳教育,統一思想認識。進一步認識封育工程建設的重要意義,認真學習國家關于生態保護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開展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活動,宣傳天祝縣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危機和存在的問題,宣傳封育工程對天祝縣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通過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天祝縣農牧民的生態意識、環境意識和法制意識,在全社會掀起生態環境建設熱潮。
為了達到預期的封育效果,加強工程建設管護,保證工程建設效果,在封育區四周采用鋼絲圍欄隔離措施鞏固建設成果。圍欄建設以“便于施工、力爭節約”為原則,以梁峁、溝系為走向,裁彎取直,做到集中連片,便于管護。工程圍欄用鋼筋混凝土圍欄樁固定,圍欄樁由190cm(長)×12cm(寬)×12cm(高)的鋼筋混凝土制成,樁間距5m,所有轉角處加設頂桿,共需圍欄樁2450根。中間拉制鋼絲網圍欄,網高130cm,絲間距20cm,7道鋼絲,頂部加設1道刺絲,華藏林場嘛呢郎溝封育區共設計工程建設圍欄11500m。
封育區大部分為中山陽坡山地,土層薄,植被蓋度較小,多年遭受人畜活動影響,牲畜踐踏和人為破壞嚴重,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下降。一是通過實施封育工程,能改善農牧民群眾的生存環境。同時,植被有一個較長的休養生息階段,使灌草型封育灌木覆蓋度>15%。二是封育區林草蓋度的提高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進一步提高森林的水源涵養效能,保護農田,保障農、林、牧業安全生產,穩定社會經濟發展根基,提升全縣人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促進作用。三是由于圍欄內人畜活動減少,區域生態環境將得到改善,進一步優化和美化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縣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