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斌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永昌水利管理所,甘肅武威733000)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處,并逐漸被社會生產所淘汰,傳統的農田水利工程施工方法也是如此。為了更好的發揮農田水利工程在促進農業生產方面的作用,避免水利工程施工對環境造成危害,需實現農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設的創新。
要想進行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就必須開挖工程地基、建設交通要道,并且在建設施工過程中還必不可少的要進行填埋施工,這勢必會破壞地表原有植被,使當地原有生物的生存受到影響,輕則導致一定范圍內植物的死亡、消失,重則改變當地動物的生活習慣,進而影響當地原有的生態平衡。
農田水利工程施工會產生粉塵及有害氣體,造成大氣污染。由于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特殊性,一般都是露天施工,施工過程中進行的混凝土配制、攪拌及鋼筋焊接、爆破等工作,都會導致有害氣體的產生,影響施工地及周邊地區的空氣質量,不僅會惡化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還會威脅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所以,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要高度重視粉塵和有害氣體,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促進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健康發展[1]。
工程項目的施工建設必然需要投入大型設備,這些設備在工作時會產生較大的噪音,對環境和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導致人們產生消極、煩躁等情緒,甚至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2]。
施工前期要根據工程實際情況進行統一規劃和布局,有效避免施工建設對環境造成危害。水利工程建設對周邊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時,要及時制定解決方案或改變施工方式,以降低污染程度。應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制定合理的工程建設方案,對機械設備、施工人員、管理制度等進行整體布局和規劃,有效提高施工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將水利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解決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促進可持續發展[3]。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目的在于發揮其在農業生產中的積極作用,工程設計人員要結合施工地區的生態和地形等因素全面考慮,因地制宜的解決水利工程施工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因地制宜應建立在充分發揮農田水利工程全部職能的基礎上,施工過程中應加強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將生態環境質量放在施工質量的考量范圍之內。要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和農業生產優勢,合理設計農田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嚴格落實各項設計要求,確保水利工程的優勢得到有效發揮。嚴格禁止對環境造成較大不利影響的施工行為,不僅能夠解決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環境發展之間的矛盾,還能促進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水平的提升[4]。
監督是確保施工人員和機械設備按照要求施工的前提,也是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前提條件。要想促進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就要查找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矛盾的本質和原因,并據此建立相關的管理條例及監督機制。必須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建立專門的監督管理部門,并制定相關監督政策和監督管理制度,強化管理觀念和管理制度,禁止任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建設行為,確保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實現預期目標[5]。
雖然采取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能夠有效降低施工建設對環境的污染程度,但還是會不可避免的造成植被破壞、大氣污染等。所以,還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針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制定相關治理制度、落實相關解決對策。對破壞生態環境的施工行為應及時制止并進行懲罰;對于已經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工程,應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補償。盡量避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工農業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6]。
目前,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普遍提高了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并逐步樹立了綠色發展理念,工程建設的各個環節都高度重視環保工作,嚴格禁止各種濫用資源和肆意破壞環境的行為出現。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主要目的是合理利用水資源,促進農業更好發展。水資源也是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也要注重環境保護,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目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