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娟娟
(甘肅省甘谷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甘谷741200)
甘谷縣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約為1.067 萬hm2,全縣15 個鄉(鎮)均有種植。渭河川區以早春高壟地膜栽植為主,種植品種有克新2 號、克新6 號、克新7 號、費無瑞它、早大白等;南北兩山以露地栽培為主,近年來地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早春地膜馬鈴薯以對外銷售為主,商品率達95%,貯藏期一般為5~60 d;南北兩山春播馬鈴薯以農戶自食為主,商品率僅為20%左右,貯藏期為30~240 d,隔年貯藏量達10 萬~13 萬t。馬鈴薯窖藏病害種類和損失程度均隨貯藏期的延長而增加,早春地膜馬鈴薯田間生長期短、貯藏期短,窖藏病害發病輕、損失低;南北兩山春播馬鈴薯生長周期長、貯藏期長,窖藏病害發病重、損失嚴重。
本次調查的范圍為馬鈴薯種植面積較大、具有代表性的新興鎮、金山鄉、白家灣鄉、大莊、謝家灣、六峰鎮等6 個鄉(鎮),總種植面積0.563 萬hm2,占全縣總種植面積的52.8%。馬鈴薯品種有克新2 號、莊薯3 號、隴薯6 號,這3 個品種的抗病性較好,從生長期到成熟期發病較輕,病害主要有早疫病、晚疫病、環腐病、黑脛病、病毒病等,蟲害主要有蚜蟲、菜藍跳甲、二十八星瓢蟲等。
種薯普查按照“縣不漏鄉,鄉不漏村”的原則,每村重點抽取3 個窖,每個窖取5 個點,每點取20 個薯塊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計算爛薯率。
種薯貯藏量少于30 t 的每窖取5 個點;種薯貯藏量超過30 t 時,貯藏量每增加6 t,取樣點增加1個。每個點都取20 個薯塊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計算爛薯率。
重點對重茬地種植和發病重的窖進行抽樣,每批取樣要兼顧品種、茬口等因素,每個樣取20 個薯塊。將所取樣品帶到實驗室根據癥狀進行初檢,不能確定病原的樣品送甘肅省植保植檢站檢疫科檢驗。
調查結果表明:馬鈴薯窖藏病害有7 種,分別是晚疫病、早疫病、干腐病、莖腐病、黑痣病、瘡痂病、環腐病,總發病率達16.15%,總損失率達11.63%,據此推算甘谷縣由于窖藏病害至少損失1.2 萬~1.53萬t馬鈴薯,經濟價值2 400 萬~3 060 萬元。晚疫病危害最嚴重,發病率10.3%,損失程度達6.2%。莖腐病、早疫病、環腐病次之,發病率為1.21%~1.56%;莖腐病損失程度高于其他兩種,達1.56%。黑痣病、干腐病、瘡痂病危害最輕,發病率和損失程度均低于0.5%。
4.2.1 晚疫病 病薯表皮有褐色病斑,病斑向下凹陷并發硬,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病薯大部分腐爛或全部爛掉。
4.2.2 早疫病 病薯的病斑呈黑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凹陷,邊緣明顯,病斑下薯肉變褐呈海綿狀干腐。爛薯如水浸狀,呈黃色或淺黃色。
4.2.3 干腐病 剖開病薯可見空心,腔內充滿菌絲,呈白色、粉紅色、黃色或灰褐色等,最后隘縮、干腐。
4.2.4 莖腐病 感病輕的只在臍部變色;感病重的薯塊變黑腐爛,有臭味,橫切面可看到維管束變黑。
4.2.5 黑痣病 有褐色至黑褐色、大小不等的菌核牢固的附著在塊莖表面,一般不易向內部擴展。
4.2.6 瘡痂病 塊莖表面形成圓形或不規則形大斑塊,表面粗糙,中央稍呈瘡痂狀硬斑塊。病斑僅限于皮層,不深入薯內。
4.2.7 環腐病 塊莖橫切可見維管束變為乳黃色以至黑褐色,皮層內現環形或弧形壞死部,經貯藏塊莖芽眼變黑、干枯或外表爆裂。
一是種薯帶菌率高。大多數種薯由農戶與商販自由交易,沒有經過質量檢測,質量難以保證,存在以次充好或用商品薯冒充種薯的現象,農戶播種前不認真挑選,病種下地導致病害嚴重。二是田間防控不力。雖然窖藏病害是馬鈴薯在貯藏期發生的病害,但其發生和危害程度均與入窖薯塊帶菌率呈正相關。田間防控水平不高導致發病率較高,帶病入窖是窖藏病害發生嚴重的內在原因。許多農戶在種薯入窖前未進行晾曬,也未將帶病薯塊、蟲咬薯塊、凍傷薯塊和破的薯塊剔除,加之收獲、貯藏、翻窖期間造成的機械創傷加速了病害侵染。三是種薯貯藏期間的管理粗放、管理技術不科學。貯藏窖條件簡陋,很少進行消毒,種薯與商品薯混貯。窖內濕度普遍偏大、無通風換氣設備,加劇了病害的發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