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鴿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站,甘肅天祝733299)
天祝縣地處甘肅省中部,祁連山東端,系河西走廊門戶,海拔2 040~4 874 m,相對無霜期90~145 d,日照時數2 500~2 700 h,年降雨量265~632 mm,平均氣溫-0.2~4℃,夏季氣候涼爽,農業用水來源于境內的祁連山雪水,適宜喜涼作物生長發育。荷蘭豆具有喜涼、耐寒、怕熱的特征,天祝縣是綠色食品荷蘭豆生產的優勢產地。天祝縣綠色食品原料(荷蘭豆)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0.2 萬hm2,基地分布在縣域內4 個鄉(鎮)的16 個村,荷蘭豆產業現已成為天祝縣經濟最有特色、最具潛力和最具競爭力的優勢農業主導產業。
通過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荷蘭豆)標準化生產基地,可以有效調解天祝縣農產品的區域化布局情況,從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全縣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綠色食品加工企業提供優質生產原料,對推動全縣綠色食品事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縣域經濟的發展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
基地建設嚴格按照“環境適宜、集中連片、規范操作、嚴格管理”的基本原則,以優質高產荷蘭豆種植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推進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發展、企業增效、生態資源可持續利用。
立足天祝縣金強川高原夏菜主產區,建立綠色食品原料(荷蘭豆)標準化生產基地0.2 萬hm2,主要分布在華藏寺鎮、打柴溝鎮、石門鎮、松山鎮4 個鎮,年總產量可達3 萬t,總產值2.4 億元,凈產值1.8 億元。
2.1.1 強化責任,加強組織領導 為了確保基地建設順利實施,天祝縣成立了由分管縣長任組長的綠色食品原料(荷蘭豆)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積極引導基地村成立綠色荷蘭豆標準化生產協會,搞好基地村綠色荷蘭豆種植技術服務和生產服務。
2.1.2 培養人才,推廣新技術 結合縣情,制定符合縣區內種植荷蘭豆的生產技術培訓計劃,選派示范區技術人員學習先進農業理念和技術,建立技術人員聯系制度,協助和指導各基地生產管理和技術指導。建立綠色荷蘭豆創新體系,利用冬春季農閑時節,抽調技術干部深入鄉鎮、村組,對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培訓;在生產管理的關鍵時期,邀請相關專家,有針對性的對農戶開展蔬菜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引導農戶合理使用農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和用量。
2.1.3 加大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結合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宣傳、農資下鄉進村活動以及食品安全宣傳周等活動,通過宣傳車滾動播放音頻、張貼標語、懸掛橫幅、印發宣傳資料和舉辦各類培訓班等形式,廣泛宣傳教育,組織技術人員宣講創建綠色食品原料(荷蘭豆)標準化生產基地的目的及意義,努力轉變廣大群眾的傳統種植觀念。
2.1.4 加強服務,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 利用互聯網技術,建設綠色荷蘭豆市場供求信息平臺,最大限度為企業和農戶提供優質的服務。積極引導綠色荷蘭豆種植加工龍頭企業和社會資金作為投資主體,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相結合的綠色荷蘭豆投資機制,提高生產的集約化水平。
2.1.5 建立制度,強化基地生產管理 基地采取統一的生產管理制度,在縣、鄉、村、戶建立四級生產管理體系,縣、鄉、村建立三級技術管理簿,每個農戶都有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綠色食品生產手冊、田間生產管理記錄、生產收購合同,各個環節嚴格按照制度標準進行生產。
2.2.1 選取優良品種 選用優質、高產、高效、抗病蟲害強的荷蘭豆良種。
2.2.2 合理施肥 嚴格按照農藥、肥料使用準則要求,提倡科學用肥。結合尾菜直接還田技術的推廣,引導農民增施有機肥數量,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根據配方合理施肥,指導基地農戶以有機肥為主,完善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
2.2.3 病蟲害綠色防控 采取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為主的方式,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0.2 萬hm2,物理誘蟲示范333.33 hm2,設置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30 個,防控面積達120 hm2。
一是通過基地建設實現荷蘭豆種植生產的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發展。二是大幅提升荷蘭豆種植戶標準化生產技術水平,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三是提高綠色食品的知名度,增強市場競爭力。四是通過創建工作,建立起了省市農業專家、縣技術指導小組、鄉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村級科技助理員的縣、鄉(鎮)、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同時,完成了《綠色食品武威市高寒二陰山區荷蘭豆生產技術規程》(DB62/T2099-2011)制定工作,為天祝縣綠色食品的長遠發展奠定了扎實的技術基礎。
基地收獲荷蘭豆3 萬t,平均產量15000 kg/hm2,總產值達2.4 億元,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對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縣域經濟發展起到了較強的帶動作用。
通過對基地環境加強保護和監測,嚴格規范生產過程,強化農業投入品的監督,達到減少污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