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紅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隴南746000)
2019 年隴南市武都區秋糧種植面積2.99 萬hm2,占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的56.06%,占全區糧食總產量的75%以上,主要作物是馬鈴薯、玉米等。威脅武都區秋糧作物的最主要病蟲害是馬鈴薯晚疫病,其次有玉米蚜蟲、玉米螟、二代粘蟲等。針對2019 年馬鈴薯晚疫病發生流行的形勢,武都區高度重視,迅速行動,全力以赴做好馬鈴薯晚疫病等秋糧作物病蟲害防控工作。
進入6 月份以來,武都區陰雨天氣較多,有利于半山區域馬鈴薯、玉米等作物生長,同時也有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等病蟲害的發生危害。據調查統計,當前武都區秋糧作物病蟲害發生4.67 萬hm2,其中:馬鈴薯晚疫病發生1.32 萬hm2,同比減少0.16 萬hm2,減幅10.8%,全區均有發生,重發面積0.43 萬hm2。6—7 月各地持續降雨,田間濕度較大,馬鈴薯晚疫病擴展速度明顯加快;玉米病蟲害發生1.42 萬hm2,總體發生程度為輕度發生(1 級),其中,蚜蟲各地均有發生,發生面積0.67 萬hm2,玉米螟發生0.23 萬hm2,粘蟲發生面積0.12 萬hm2,蚜蟲主要在武都區半山干旱區域發生,其他病蟲害局地零星輕發生。
武都區病蟲害發生情況分析。春播馬鈴薯預計在8 月中旬開始收獲,全區馬鈴薯晚疫病總體呈中度發生(3 級)。發病較重的原因:一是菌源量充足。由于2018 年武都區馬鈴薯晚疫病中度偏重發生,進入7 月份后晚疫病原菌已發生多代侵染,田間積累了大量的菌源量。二是感病品種面積大。主栽品種隴薯系列、小白花、陜北等均為感病品種,播種面積占90%以上。三是重茬地塊多,隨著武都區馬鈴薯播種面積的逐年擴大,重茬現象也日趨嚴重。據統計,2019 年武都區重茬播種面積共有0.93 萬hm2以上,重茬種植的田塊病害發生危害程度相對較重。四是氣象條件有利。進入6 月中旬以來,武都區氣候條件對馬鈴薯晚疫病的侵染和擴散十分有利。
玉米到收獲時間約有50 d,預計后期主要病蟲將在武都區輕度發生1.07 萬hm2左右,蚜蟲在半山部分區域將中度發生。
為了做好馬鈴薯晚疫病等秋糧作物的防控工作,武都區成立了由分管農業的副區長任組長的秋糧作物病蟲害防控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同時農技部門成立了由中心主任任組長,有關技術人員為成員的秋糧作物病蟲害技術指導小組,按照省、市上級部門關于秋糧作物病蟲害防控的相關文件要求進行全面的安排部署,贏得防控工作的主動。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從監測預報、宣傳發動、技術指導、物資投放、示范帶動等多個環節著手,早安排,細謀劃,快落實。二是及時把省上下撥的防控物資迅速分配到有關鄉(鎮),并對病蟲害發生較重的重點鄉(鎮)及時運送防控物資,發放到農戶。三是選派技術方面的骨干人員分片包鄉,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制和工作人員崗位職責制,深入一線,指導農戶開展病蟲害防控及科學用藥。四是加大宣傳力度,組織技術人員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采取召開現場會、開辦田間培訓學校、印發宣傳資料、辦宣傳欄等形式開展全面培訓,指導農民進行科學防治,盡快提高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技術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武都區嚴格按照“三日一查、五日一報”監測制度,開展重大病蟲害田間調查,并充分利用武都區設在馬鈴薯主產區的魚龍鎮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實現對馬鈴薯主產區晚疫病的侵染、流行情況實時動態監測,同時結合田間調查實際,為全區馬鈴薯晚疫病預防及防治關口前移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更好地指導防治工作適時開展。
武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通過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積極爭取省上下發馬鈴薯晚疫病防治農藥11.5 t,同時給武都區用于馬鈴薯晚疫病防治補助資金5 萬元。武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按全區馬鈴薯晚疫病發生實際情況把防控物資送到病害發生較早、危害較重的馬鈴薯產區,及時發放到農戶手中,并按照“統一部署,統一時間,統一技術,統一藥械”的要求,組織區級植保機防大隊、村級農作物防治小組引導病害發生區的農戶進行大面積統防統治及群防群治,為全區順利開展防治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充分利用電視、廣播、板報、明白紙、宣傳冊、掛圖等多種媒介,組織開展馬鈴薯晚疫病、玉米病蟲害識別和防治技術的宣傳培訓,指導農民開展病蟲害防控。二是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分片包鄉,深入田間地頭,實地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三是在馬鈴薯晚疫病流行區域的魚龍鎮、龍鳳鄉設立防治示范點,組織開展統防統治,輻射帶動周邊廣大農戶進行群防群治。據統計,截至目前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會)56 場(次),共出動機動式噴霧器175 臺,車輛31 輛(次),抽調技術骨干30 人,培訓農民技術員8 500 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4 萬余份,發放農藥11.5 t,防治面積達1.01 萬hm2。
馬鈴薯晚疫病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根據武都區近幾年馬鈴薯晚疫病綜合防治經驗,主要采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一是全面做好全程預防。在馬鈴薯晚疫病常發流行區,采取選用無病種薯,推廣藥劑拌種,高壟栽培、配方施肥;玉米采用包衣種子、配方施肥等措施。二是適時開展統防和群防,其中發病后統防統治最關鍵。通過組織區植保機防隊、村級農作物防控小組引導發生區域群眾進行統防統治、群防群治,做到應急防控全覆蓋,不留死角;防治好病蟲害早發區,同時兼顧防治好病蟲害發生較遲區域;嚴格管理制度,與馬鈴薯種植戶簽訂目標協議,按照“統一方案、統一技術、統一時間、統一施藥”的“四統一”要求開展綜合防控,及時發現和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探索專業化防治機制,不斷提高病蟲害防控水平和能力。
在工作開展過程中,武都區農業農村局按照區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專門成立督查組,在馬鈴薯晚疫病防治的關鍵時期,分赴各鄉鎮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工作進行了督促檢查和指導,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了各項工作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武都區累計防治馬鈴薯晚疫病1.01 萬hm2,占發生面積的66.7%,開展統防統治面積0.13 萬hm2,重發區域馬鈴薯晚疫病發生危害得到有效遏制,防治玉米蚜蟲0.21 萬hm2,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2019 年武都區馬鈴薯晚疫病發生面積達1.33萬hm2左右,嚴重發病面積達0.47 萬hm2,省上配套農藥僅供武都區馬鈴薯主產區重點防治1 次,存在著防治藥品稀缺及防治經費嚴重不足等問題,無法全面開展整片聯防作業。
目前,武都區主要有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立的區植保機防大隊,魚龍鎮峃溝村、王溝村、紅崖村、龍鳳鄉瓦舍頭村、楊上面村、馬營鄉朱沙壩村、甘泉鎮趙坪村成立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小組,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數量少,加之設備陳舊、人員素質低、運行經費缺乏,服務作業面積小,只能引導帶動周邊群眾適時進行防治。
目前武都區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主要依賴化學農藥進行防治,綠色防控工作薄弱。
繼續抓好馬鈴薯發病田后期防治,引導群眾對留種田收獲前1 周割蔓、收獲時塊莖的篩選、貯藏及窖藏期間病害的預防等工作。
以玉米大小斑病、二代粘蟲、玉米蚜蟲等為重點,指導主產區開展防控,力爭把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
武都區是小麥條銹病發生的最主要源頭區,要以小麥條銹病菌源區綜合治理為重點,最大限度將小麥秋播藥劑拌種技術落實到田間地頭,爭取做到拌種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