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燕
(中共崇信縣委黨校,甘肅崇信744200)
近年來,崇信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學習借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大力實施“三大革命”“六大行動”,部署開展了村莊清潔行動“四季戰役”,探索形成了“農戶+片長+社長”環境衛生保潔機制、“一元錢愛心幣”行動等一批實踐性、創新性和可推廣性都比較強的經驗做法,建立了垃圾分類投放、污水收集處理等長效機制,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崇信縣城區夏季日產污水約3 500~3 800 t,冬季日產污水約3 000 t,農村地區工礦企業較多的新窯鎮日產污水約500 t,其他各鄉鎮(以柏樹鎮為例)日產污水約10 t 左右。全縣現有污水處理廠(站)3 個,其中城區污水處理廠庫容3 000 t,日處理能力6 000 t,收集處理率達95%以上;新窯鎮污水處理廠單體庫容749 t,日處理能力1 000 t,工礦企業和鎮區街道收集處理率70%左右;柏樹污水處理站日處理能力50 t,收集處理率達90%。
按照農村每人日產0.86 kg 生活垃圾估算,崇信縣農村生活垃圾日產量約為70 t。目前,全縣建有垃圾填埋場3 個,其中城區垃圾填埋場庫容45 萬m3,日處理能力55 t;新窯鎮和柏樹鎮2 個垃圾填埋場總庫容74.4 萬m3,日處理能力61 t。計劃新建工業集中區和黃寨鎮2 個垃圾填埋場。
依據《崇信縣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實施方案》,確定集聚提升類村莊53 個、城郊融合類村莊16 個、特色保護類村莊7 個、搬遷撤并類村莊3 個,40 個行政村完成了村莊規劃。結合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崇信縣全面推進“四整治一提升”美麗庭院創建行動,大力實施綠化美化工程,創建清潔村莊39 個、美麗庭院2 000 戶,農村危舊破損建筑基本實現清零。
通過財政補助、項目支撐、扶貧支持、群眾自籌等方式,統籌整合各類項目資金2 000 多萬元,每個鄉(鎮)列支垃圾清運費3 萬元,每個村列支保潔費2 萬元、共管共享管護基金1 萬元。確定村級公益性崗位人員436 名,用于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6個鄉(鎮)配備了16 輛垃圾清運車、635 輛保潔車,村級分類垃圾桶7 組28 個、戶內分類垃圾桶和分類標識牌1 182 套,實現了鄉(鎮)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全覆蓋。
部分群眾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參與意識不強,長期形成的不良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一時難以改變,少數人治理多數人破壞的現象依然存在。
設施建設與當前的工作需求還有一定差距,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沒有實現鄉(鎮)全覆蓋,部分村社沒有垃圾運轉車輛,有的垃圾倉和垃圾箱存在人為破壞的問題。鄉村普遍缺少生活污水處理、畜禽養殖廢棄物及秸稈資源化利用等設施,特別是部分偏遠村社生活污水亂排、廢舊農膜亂丟、畜禽糞污亂曬、玉米秸稈亂堆的問題還比較常見。
目前,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分年度、分領域沒有具體的治理標準、管護辦法和驗收細則,一些量化考核指標還不夠明確。在宣傳引導、教育管理群眾方面缺乏有效監督機制,一些村社未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納入村規民約和村民自治章程,保潔員隊伍管理還不夠嚴格。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既是政府的一項工作任務,也是群眾的家務事。就當前而言,政府層面重點要在規劃設計、政策宣傳、督查指導等方面做文章,不能各方面工作都大包大攬,一來政府財力有限,二來容易導致“上熱下冷”,出現“干部賣力干,群眾甩手看”的現象。各級黨組織要不斷健全群眾參與機制,采取宣傳引導、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群眾投工投勞,廣泛開展房前屋后和村莊公共空間環境整治,切實把群眾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努力形成全員參與、人人動手、齊抓共管的人居環境整治新格局。同時,要大力推行“黨組織+”黨建扶貧模式和“四鏈富民”做法,千方百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著力解決環境整治資金難題。
規劃是鄉村建設的龍頭和引領,也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基礎和依據。崇信縣要根據村莊人居環境現狀兼顧中長期發展需要,把建設規劃與土地利用、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等規劃結合起來,做到“多規合一”,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供規劃支撐。按照“統籌考慮、量力而行、由易到難、系統治理”的原則,根據不同村莊的村情民俗、歷史文化、產業發展等要素,因村施策、分類指導、差異化規劃打造。對鄉(鎮)中心村莊要優先建設、重點整治,促進轉型提升;對西劉、黃花塬等歷史文化和古樹名木資源豐富的村莊要嚴格保護,把文化元素融入環境整治全過程,提升內涵品質;對黃莊、后莊等空心村重點抓好垃圾處理等日常工作,盡量減少大拆大建;對涼水泉、姚洼等特色產業發展比較好的村莊要堅持把產業發展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結合起來,在農旅融合等方面探索新路子。
高質量低效率的工作必然滯后,高效率低質量的工作必然返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既要提高質量標準,也要提高工作效率。崇信縣要高質量抓好農村改廁工作,緊盯2020 年確定的1 萬戶目標任務,實行一廁一檔,采取縣級分管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干部包村社、鄉村干部包農戶,改廁技術人員全程跟蹤指導和督查驗收人員逐戶考核驗收的方式,在確保質量的基礎上全力加快改廁進度,全體系推進垃圾處置,持續開展全域無垃圾治理和“四整治一提升”創建活動,重點抓好農村非正規垃圾堆放點、農戶房前屋后、村社巷道的清理整治,做到生活垃圾日產日清、集中處置。高標準培育示范典型,圍繞“三大革命”“六大行動”重點任務,不斷探索規劃
堅持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過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盡快補齊短板弱項。比如,在污水處理方面堅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農村實際的投資較小、管理方便、運行穩定、易于推廣的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路徑和模式,盡快打通村內排污渠道,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近郊村莊延伸。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加快健全完善農膜回收利用網絡體系,盡快建成一批廢舊農膜回收點,實現回收網點鄉(鎮)全覆蓋。充分發揮縣農投公司和綠源牧草公司的示范帶動作用,探索形成集畜禽養殖、有機肥生產、果蔬種植于一體的清潔養殖模式,全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全面落實農村公路管護責任,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有效改善路況結構。逐步配齊環衛設施,并將村莊保潔、公廁維護、設施維修等全面納入村級公益性設施共管共享范疇統一管理,不斷規范完善運行機制,切實解決好基礎設施管護維修不及時等問題。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在深化、貴在堅持、難在鞏固,必須堅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后續完備的運營管護制度,推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由粗放向精細、由突擊向長效轉變。健全資金投入機制,一方面加強與金融機構的銜接聯系,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方面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過探索“一事一議”的方式,按實際需求向群眾收取一定數額的環境衛生管理費,也可以借鑒集中供熱PPP 模式,引進市場主體參與建設管理,努力構建多元投入機制。健全長效治理機制,在這方面崇信縣探索了一個實施方案、一套網絡體系、一支工作隊伍、一套籌資制度、一個權責清單的“五個一”推進措施,要大力推行,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廁所糞污等工作專業化維護、規范化管理、精細化服務。健全督查考核機制,組建督查組和衛生評比小組,明確治理標準,細化考核指標,定期不定期對環境衛生進行檢查評比,曬成績、晾不足,全面鞏固整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