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幼強
(南昌縣蓮塘第一中學,江西南昌 330200)
現階段,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實施選科政策,高考試題也呈現出新的趨勢: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即立德樹人,在高考中有具體的體現,這對教學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考查學科必備知識,注重知識理解能力,呈現與現實生活相接軌的新穎情境;考查知識應用能力,回歸學科本質,注重體現學科核心素養。高考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我們應該如何從高考視角來審視高中物理教學,如何對教學的策略進行優化,本文將一一闡述。
新授課的特點是“新”,這就要求教師應想方設法琢磨新方法、講出新味道,保證學生對新知識有新收獲。新授課重在建構知識,要盡可能開展實驗課,引導學生參與實驗操作,注重觀察,善于構建物理情境,經過抽象思維、科學推理,形成概念或定義,然后再用來解決實際問題;而復習課的教學策略重在知識的應用方面,通過對知識的復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同時還要重視滲透解題思想和科學方法。
面對高一和高二的學生,教師在新授課時切忌好高騖遠,切忌把新授課當成高三復習課來講,不要把高考試題甚至是高考難題過多地穿插于新課的教學當中,否則,其結果往往會造成兩個弊端。首先,高三復習課過多地穿插于高一高二新課課堂會讓學生信心嚴重受挫,對物理的學習自信產生負面影響,對物理學科產生畏難甚至排斥情緒。其次,在新課課堂中過多出現高考試題會對學生產生錯誤的導向,導致學生平時喜歡收集、練習高考題型,而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建構,造成知識漏洞太多,為高三總復習埋下隱患。
首先,重在為學生創設物理情境即物理建模。例如,可以多在教學中引入教學實驗,為完善教具,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合作自制教具,讓學生多多參與實驗,親身體驗物理的樂趣。
其次,重點把握基礎主干知識內容,為學生搭建一個全面的知識網絡,認真鉆研教材,將重難點把握清楚,把知識脈絡梳理清晰。
最后,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注重物理知識的建構和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基于新高考改革的需求,設計課堂教學時要盡量貼近日常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如“船小好掉頭”是物理學中的“慣性”概念在生活中的應用,“電磁爐原理”是“渦流”那一節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讓學生體驗“生活即物理,物理即生活”,讓學生體會物理是一門科學,而不是猶如空中樓閣的假說。
教師需要在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想方設法讓學生感覺到物理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對物理知識的學習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同樣,物理練習題的訓練也應該講究方法和策略,在選擇習題講練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現有水平,有針對性地選擇有關習題來對學生進行訓練;在講解習題時,要根據學生基礎水平的差異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展開教學。往往不同的訓練與講解方法,以及不同的思維構建與引導方法,也能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物理練習題的布置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做物理習題來了解需要掌握的知識,通過練習習題來發現自己知識結構的不足或缺失之處,然后再通過自主學習去彌補自己知識結構存在的不足。有效的物理習題教學策略能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和素養。筆者認為,給學生布置練習題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來布置練習題,讓學生體驗到物理來源于生活,在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自己對事物的興趣點,利用所學物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培養學生研究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解決物理習題的興趣。
其次,布置物理習題要把握一定的量和質,對習題的精準布置,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主干內容,減少在旁支上的習題的訓練,節約時間和節省精力。
最后,習題的布置要控制好難度,習題過難很容易挫傷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自信心,會讓學生對物理產生主觀上的畏懼甚至是排斥心理。所以說,習題的設計質量要高效,數量要適當,難度要合理,形式要多樣,內容要能匹配學生所處現階段的知識水平和能力。
高中物理的學習能力要求與初中物理有一個顯著差別,即存在明顯的臺階。通過對高考題的分析,我們發現高考必考的能力主要是分析推理能力,所以在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方法優化的同時要注重物理思想和科學方法的訓練,重視滲透物理思維能力。一是平時的講課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的能力,高考中的大部分題是考查學生的理解和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一般情況下是在壓軸題中考查,所以平時的練習中不應一味強調綜合題;二是仔細研究高考物理試題中考查的能力結構分布及所占的比例,在平時教學時著重考慮實際情況;三是針對不同的學生,培養的能力層次應有所不同,對基礎一般的學生應注重理解和推理能力,對基礎扎實的學生可以適當進行綜合題的強化訓練。
完整高效的課外作業是學生學習完每節物理課的完美收官準則。傳統的課外作業往往出現過多、過難甚至過偏的不良現象,存在偏離教學重心、缺乏針對性、不具有典型性等弊端,這將導致學生完成課外作業后無法準確把握自己的學習情況,教師也無法通過學生課外作業的完成情況來有效地檢驗學生對課程內容知識的掌握程度。所以說,我們亟須轉變傳統的課外作業的設計模式,具體來說應該有以下幾點轉變方向。
一是教輔資料要固定。如果對教輔資料的更換或變化太頻繁,那么教師要重復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做同樣類型但不一樣的習題,導致教師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層次的精心備課及鉆研教輔教材,更沒有精力進行教育教學研究,導致教師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同時固定教輔資料,可以使講解每道題時都能更好地抓住重點、難點。
二是作業量適中。追求量與質的平衡才能與課堂教學相結合,達到教學相長。
三是過難的題少講甚至不講。練習冊中面對過難的題,教師不得不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來講解這些本不應該要講的題,這會對正常的教學計劃造成嚴重的干擾,并且過難的題會讓學生自信心受挫。所以說,課外作業的設計數量要適中,難度要合理,形式要多樣,內容要適宜學生所處階段的能力發展,如此才可以更好地保證教學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