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演
(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江蘇蘇州 215600)
在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唯物史觀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作為描述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它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之一,也是當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指導性理論。由于高中歷史教學面臨著考試評價等現實,在實際教學中唯物史觀容易被淡化,容易被歷史知識的記憶與直接運用所替代,其直接結果就是學生只能積累歷史知識,而無法有效形成科學的歷史觀點,很自然地,唯物史觀的落地也就面臨著較大的困難。既然高中歷史教學已經來到了核心素養的大門之前,那么幫助學生建立唯物史觀就是歷史教師的重要任務,尋找唯物史觀的落地途徑也就成為歷史教師必須面對的任務。筆者基于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唯物史觀的教學現狀,談談如何有效地尋找突破策略。
唯物史觀并不是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概念提出之后的產物,事實上,唯物史觀一直是歷史學科教學的傳統,超越歷史知識幫助學生建構起唯物史觀,是“讀史可以明智”在高中歷史教學理論中的生動演繹。但是具體到歷史課堂上,具體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唯物史觀的教學現狀又不那么令人樂觀。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唯物史觀被窄化。不少教師將唯物史觀窄化為學生的歷史觀點,而學生的歷史觀點又進一步被轉化為讓學生記住現成的歷史結論。這種理念之下的歷史教學,就演變為學生對現成的歷史結論記憶的教學,而運用唯物史觀去看待歷史事件,就變成了學生用標準或者近似標準的不同答案,去與相應的歷史事件對號入座。很顯然,這樣的教學無法讓學生真正形成唯物史觀,其緊要之處在于尋找突破。
第二,唯物史觀被泛化。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將唯物史觀進行泛化處理,遇到一個事件就嘗試總結出一個歷史觀點。這種忽略了社會現象發展背后規律的認識,很容易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形成誤導。盡管我們承認這個社會是多元的,人的思想是多元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從一些獨立的歷史事件中提出觀點的過程,就是唯物史觀培養的過程。因此,這樣的教學也無法讓學生真正形成唯物史觀,其緊要之處在于尋找到唯物史觀的生成邊界。
第三,唯物史觀被模糊化。唯物史觀被模糊化的情形,在實際教學中更為多見,其表面上看起來重視唯物史觀的培養,但是這樣的培養過程往往只具其形而不具其神,學生在其中也難以體現出主體地位,最終學生所獲得的唯物史觀看似經歷了一個過程,其實并非自身建構的結果。
高中歷史教學面臨的唯物史觀培養現狀是值得注意的,筆者認為這既需要突破,又是當前教學的基礎,需要教師通過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去尋找新的落地途徑。
實踐是需要通過思維加工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它不是純粹的理論問題,更多的應當是實踐問題。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說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的靈魂,是史學研究的理論根據和基本方法,也是指導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基本史觀。筆者在面向唯物史觀培育的教學時,需要立足實踐并借助理論,才能形成有效的教學樣態。相關的研究也表明,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實踐觀點、生產觀點、辯證觀點、整體觀點、價值觀點等唯物史觀,能夠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進而培養其歷史核心素養。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這一內容。筆者確定這一教學內容有這樣幾個要點:一是引導學生分析中國出現的民族資本主義;二是引導學生認識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曲折”;三是在歷史分析中形成唯物史觀。
基于這樣的思路,筆者首先引導學生了解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初步發展,具體從中日甲午戰爭開始,讓學生認識到,列強開始向中國輸出資本,與之相隨的是中國自然經濟被瓦解;而當時的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自身的財政危機,只能放寬民間辦廠的限制。從數字的角度來看,在中日甲午戰爭后三年間,民族資本增加了一倍;辛亥革命之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障礙被消除,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僅1912年到1919年,全國新增資本就達到1.3億元,這相當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總和;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后,中國的民族企業遭受到殘酷的打擊,最為曲折的時候,在六七個月之內光是上海就損失了8 億元……教師在呈現這些材料的時候,還可以結合一些具體的產業如棉紡織工業的發展情況,讓學生了解紗錠數、布機數等的變化。
這種有數據支撐的史料,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同時隨年代展開的呈現方式,可以讓學生明顯感覺到時間主線,于是在學生的大腦中也就形成了一個隨著時間展開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脈絡。
從唯物史觀培養的角度來看,給學生提供有說服力的史料就是“唯物”,在對這些史料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形成的觀點就是“史觀”。如此結合起來就是唯物史觀的培養過程。
唯物史觀的培養必須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史料。實踐表明,高中學生更習慣以時間為線索的史料提供方式,如果加以數據的呈現,那自然就會具有說服力。有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收集相關資料。雖然花費的時間相對較多,但是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搜尋、判斷、選擇史料的空間,這本身也是一個唯物史觀培養的過程。
教師要讓學生主動分析和總結史料。分析的對象自然是史料,綜合的產物則是歷史觀,在史料與歷史觀之間,一旦由學生自主建構起從前者到后者的關系,那學生就在經歷一個唯物史觀得以培養并運用的過程。借用在游泳的過程中學會游泳這個比喻,學生的唯物史觀可以進入一個上升通道。
唯物史觀在學生的學習、成長、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在高中歷史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不僅是課程教學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歷史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或者輔助學生尋找史料然后生成觀點,要讓學生認識到從歷史事實中總結出來的觀點,才是可以用來反向分析歷史整體的觀點。這一認識本身也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類似于元認知,在唯物史觀培養的過程中,往往起著最為根本性的作用,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