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乃仁,吳蓮英,滿平儀,梁麗芬,李桂榮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眼科,廣西 南寧 530021)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嚴重并發癥之一[1],以DM病程達10年以上的患者最為多見,此類患者的視力會持續降低且可能致盲,已成為工作階段成年人(20~64歲)主要致盲性疾病[2],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目前臨床上主要以玻璃體切割+硅油填充術進行治療,術后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醫護人員較少關注患者及家屬的出院準備情況。往往會導致部分患者過早出院,若不能夠為出院的患者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加強其治療的依從性,很容易引發術后并發癥,降低療效,同時也增加了治療成本,影響了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3],并且患者視力恢復不理想,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出院準備計劃(Discharge planning) 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延續性護理實施形式,又稱出院準備服務、出院規劃,是指醫療團隊人員在患者入院時根據一定的標準和條件對患者的預后、經濟情況、家庭照顧等進行綜合評估,制定合理的照護計劃且給予護理干預,為其后的出院提供支持。這種模式下患者獲得持續完整的照顧,從而有效地降低了疾病復發率,使生存質量得以提高[4]。筆者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給予新型延續性護理,獲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7~12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100例玻璃體切割+硅油填充術的DR患者為對象。患者納入標準:年齡:18~60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學歷;DR發病為單眼,健眼視力≥0.1;不存在精神和心理障礙的患者;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單純玻璃體切割術或術后填充惰性氣體;存在一定認知障礙及神志不清的患者;有其他嚴重疾病(1年內患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嚴重肝病、中風、慢性酒精中毒、腎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礙等);隨訪期間出現再發網脫需要住院的患者;不能堅持隨診者。100例患者平均劃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對比研究。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DM病程、疾病情況、術前視力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完成玻璃體切割、剝膜、光凝、電凝視網膜出血點后行硅油填充。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①入院教育:入院后對患者進行環境指導、疾病知識和衛生指導,檢查指導工作。②術前健康宣教: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告知患者相關準備工作以及術后并發癥情況。③術后教育:對患者進行體位指導,告知患者眼部注意事項,進行飲食和安全防范措施的指導及對并發癥的處理。④出院教育:出院當天通過口語或者書面模式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內容包括用藥指導、復診、飲食注意事項、眼部保健等。出院前及出院后第3和第6個月通過問卷模式對患者療效情況進行調查,采集其預后信息。
1.2.2 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提供出院干預及延續性護理服務。①建立醫療服務團隊,主治醫師擔任組長,護士長擔任副組長,組員由具有眼科專業護理經歷的護師及護師以上職稱的護理人員組成。患者入院后結合其實際病情、個人生活方式、認知水平等由醫生與護理人員共同制定完善的治療護理方案。出院時能發現問題、總結問題及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并實施健康指導,做好回訪工作。②建立患者信息檔案:入院當天告知患者相關情況,并且開展問卷調查研究,內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疾病認知情況、治療依從性、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質量等。③建立DR延續性護理微信群,將患者或者家屬拉入群內。了解患者病情和需求情況,在此基礎上適當調整護理模式,并據此提供一些更科學合理的護理服務,為提高療效提供支持。在治療的各階段提供與疾病治療相關的健康教育處方、圖片等資料,在線解答患者的一些疑問,從而有效地提升其認知水平。實行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模式,糾正患者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讓患者從被動治療的角色轉變為主動治療的角色。④做好延續護理隨訪工作:每周對出院患者進行電話、短信、微信方式的隨訪,講解手術后注意事項和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了解患者依從性,告知其按要求進行復查。⑤開展延續性護理健康講座:利用患者、家屬和護理人員的微信平臺,開展文字、語音、圖片及視頻等健康教育講座,加強醫護人員與患者、患者與患者之間相互交流。⑥發放延續護理調查問卷:根據調查結果進行改進,給出更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對其疑問進行解答,同時提供相關護理指導。
①治療依從性:完全依從(依從性好):指按照醫生要求控制飲食,按時服藥,做好復診工作;部分依從(依從性較差):沒有完全依據囑咐進行服藥和復診;完全不依從(依從性差):不服藥、也不配合術后護理,沒有進行復診[5]。②自我管理能力:這種能力和患者對健康宣教知識的掌握情況存在一定相關性,直接影響了患者恢復效果,本研究選擇馮慧蘭等[6]自我管理量表進行測評,內容包括情緒管理、癥狀和藥物管理等,總共31個問題。各題的分值滿分為4分,對應于4個等級,完全做、基本做、偶爾做和不做對應的分值為4~1分,滿分為124分,自我管理能力和分值存在正相關關系。③生活質量評分:評價主要依據《視功能損害眼病患者生存質量表》,內容包括患者精神心理狀況、視覺功能、行為等[7],此量表中有4個維度20個條目(前8個項對應癥狀與視功能,社會活動對應問題9~12,身體功能和精神對應13~20),對應等級為5級,分別為不困難、輕微困難、中等困難、比較困難、非常困難,相應分值為5~1分,在評價過程中患者可基于自身情況而開展評定,并給出對應分值,得分和生活質量存在正相關關系。
統計結果表明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視力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和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視力更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視力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治療依從性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治療完全依從率(88%)和對照組(72%)相比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分值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和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水平比較 (分,
干預前兩組的生活質量總評分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和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的精神狀況、癥狀與視覺功能、身體狀況等指標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由于DR患者需要治療較長時間,因而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的依從性一般不高,這對療效產生一定不利影響。相關研究發現很多患者在術后很容易產生青光眼、玻璃體積血相關的并發癥,導致不可逆致盲的發生。有研究[8]表明對此類患者進行適當的健康教育有重要的意義,可幫助提升療效,且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對患者進行出院準備計劃及延續性護理后,其自我管理能力顯著提高,對相關護理知識也更有效地掌握,飲食和行為控制效果也提升,這對改善預后有重要的意義[9]。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比較視力和依從性更高,說明出院準備計劃及延續性護理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同時也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本研究在患者出院前對其進行系統化健康宣教,增強了患者疾病管理意識,提高了患者疾病治療依從性;同時出院后繼續實施延續性護理,針對其知識缺乏及認識誤區進行健康教育,同時發放宣傳資料及手冊,指導患者控制血糖,使其了解術后體位護理,同時進行心理護理,以促進患者術后視力穩定恢復[10]。
干預后,和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的情緒管理、自我管理能力、飲食控制和生活質量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是由于出院準備計劃和延續性護理相結合,能夠有效促進患者采取健康行為,糾正不良行為習慣,達到高效持續護理的目的。延續性護理對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減少了并發癥,降低了治療成本,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11]。
由此可知,出院準備計劃及延續性護理干預能改善玻璃體切割加硅油填充術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術后視力,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了治療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