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詞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作者常從歌詞的內容、形象表現的需要以及狀物(人和事物)的角度出發,恰當運用。歌詞有自己特定的創作規則,它體現在詞的韻律、形式和效果(詩意的語言表達)方面。古詩詞是在語言基礎上提煉而成的,將古詩詞作為歌詞進行藝術歌曲的創作必然受語種影響,并滲透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
【關鍵詞】古詩詞;歌詞;藝術歌曲;創作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20-0010-03
【本文著錄格式】蘇偉達.淺談如何將古詩詞作為歌詞進行藝術歌曲的創作[J].北方音樂,2020,10(20):10-12.
藝術歌曲是音樂與詩歌的統一與結合。歌詞大多是具有較強文學性的詩歌作品,多采用著名詩人的詩作。如德奧藝術歌曲是采用德國浪漫主義詩人歌德、繆勒等大師的作品,寓意深刻,內涵豐富。詩歌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這些作品不僅讓作曲家的靈感得以釋放,更深深打動和升華聽眾的心靈。藝術歌曲是作曲家根據原詩含義及文學語言的韻律進行創作的成果。作品呈現出作者對詩歌的主觀審美意圖,側重表現人的內心世界。藝術歌曲大師雨果、沃爾夫曾說過:“詩是音樂的源泉。”這句話用來概括藝術歌曲的內涵再合適不過了。以德奧藝術歌曲為代表的歐洲古典浪漫主義藝術歌曲因著名詩人的詩歌與著名音樂家的合作而流芳百世,是藝術歌曲創作的典范。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歷經百年,在借鑒西方共性寫作時期的技法的同時,將自身文化語境下的民族特性以及自身的惰感體驗融入其中,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古往今來的各種詩詞歌賦就是天然的歌詞,這些作品文辭雅致,詩意盎然,古往今來,眾多作曲家對它們青睞有加,被譜成各種曲調,廣為傳唱,《我住長江頭》(李之儀詞、青主曲)便是十分經典的代表作品。
一、寫作音樂主題要建立在對整首歌詞深刻理解的基礎上
一般來說,好的歌詞應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1)主題明確,內容適中,形象鮮明。歌詞的主題,是指歌曲所要表現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思想內容的核心。內容是指作品中具體描寫的、體現主題思想的一定社會、歷史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現象。歌曲一般都比較短小精悍,內容一定要集中,即使是多段歌詞或是敘事歌曲,也是圍繞中心內容的不同側面或縱向延伸(如情節展開),決不能龐雜。歌詞對人物和生活圖景的描寫,一定要準確而生動,能激發人們的思想感情,具有鮮明的形象性。(2)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富有形式美。歌詞的內容是通過縝密的結構形式體現出來的,句式與段落結構的有效組織和精心安排,是歌詞塑造藝術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歌詞的結構一定要清晰,段落的層次要分明;句式上,不管是齊言(五言、七言等)或是長短句,都要順暢而具有節奏韻律,富有形式美。而富有形式美感的歌詞結構,也為曲作者提供了歌曲音樂結構布局的良好基礎。(3)語言生動,內涵深邃,富有音樂美。歌詞是詩歌的一種,因此,必須是詩的語言。既簡潔明了,又有新的意境;既明白易懂,生動形象,又有深邃的內涵,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歌詞要講究聲韻,念起來朗朗上口,富有聲調、節奏的音樂美。
當曲作者選定了一首能打動自己心靈的能唱得好詩之后,才有可能通過形象思維的方法,為文學形象轉化成音樂形象創造必要的條件。我們從以下兩例古詩詞藝術歌曲創作來看音樂主題對歌詞的深刻理解。
(一)《春歸何處》
由黃庭堅作詞、陳田鶴作曲。4/4拍子,調性布局為降E—g—降E,單二部曲式結構。詞作者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舉進入士,時人把他和蘇軾并稱為“蘇黃”,其詩風偏于纖麗、抒情,是宋詩江西詩派的開山祖。
《春歸何處》(清平樂)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新奇的設想和巧妙的構思,創造出優美的意境,表現了人們愛春又不舍春天離去的失意與惆悵。歌曲旋律優美而充滿詩情畫意,伴奏織體清新流暢,以分解和弦為織體背景襯托出悠長、緩慢而抒情的旋律而顯格調清新。根據歌曲情緒的變化演唱時需要運用細膩的聲音變化和內在委婉的語氣去表達。
歌曲A段用1小節的引子導入,呈不對稱結構的兩個樂句。鋼琴伴奏低音織體為左手雙音或八度音型為主;中間聲部伴以波浪式分解和弦;上方聲部與歌聲旋律為同一音區。演唱時要注意聆聽好引子,隨伴奏音樂自然地進入歌聲。第一句可作2+3小節的演唱處理,注意休止時的呼吸,表達的是聲斷而意不斷的藝術效果;第二樂句可作同樣的句式處理,在第11小節處,由于句式和段落的需要,用稍自由的速度至主和弦的圓滿解決。進入B段后,鋼琴伴奏織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柱式和聲的伴奏織體將音樂推向高潮;調性轉入主調屬方向的g和聲關系小調,左手的上行音階,三連音的運用把歌曲情緒推向高潮;同時,相對柔和的力度的加強、變化音的運用準確地表達了“詩歌的音樂性”;第17-19小節鋼琴填充式的間奏,手法新穎;B樂段第二樂句伴奏織體再現八樂段第一樂句的織體音型,其中,第21小節運用的和弦與“無人能解”的詩意相貼切,伴奏左手低音的半音下行與旋律聲部的半音上行,較好地刻畫了詩歌意境,演唱者要注意力度和半音的音準,用歌聲表達出“失意”與“無奈”的心情。
(二)《楓橋夜泊》
由張繼詞、黎英海作曲。主調#c小調,4/4拍子,單二部曲式結構。曾獲1988年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比賽金獎,是我國藝術院校聲樂教材、獨唱音樂會、聲樂比賽'的優秀曲目之一。
張繼,唐代詩人,作者身處的時代為唐代玄宗天寶繁華盛世年間,政治局面穩定,老百姓生活安定。當時詩人眼里的江南水鄉夜色靜謐、朦朧而幽美,同時讓人感到寒意和清冷。擬人化的江楓和漁火,描繪了大自然的美;但出于詩歌的創作背景,情感的基調卻是惆悵的,心境也是憂郁的,江邊的夜色美景依舊勾起他的愁思。
《楓橋夜泊》的音樂形象鮮明,歌中采用的離調手法,大量的半音進行,頻繁轉換的調性,使音樂的色彩豐富,與張繼詩意的表達密切相關,鋼琴伴奏始終抓住寒山寺的鐘聲、江水流動的形象進行音型的描寫,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魅力。
《楓橋夜泊》整首歌曲的音樂旋律,起音都是弱起,決定了演唱起音不能太強,特別在演唱的咬字上要盡可能地做到字頭發得快而短,字腹圓而長,字尾收得輕而短,以突出古曲的韻味;歌中每小節的第一拍休止符和伴奏中空洞的五度音程,仿佛是寒山寺的鐘聲,在演唱時,歌者應理解休止的含義,要選擇運用古樸典雅而不失輕盈飄逸的聲音。由于旋律節奏型形成的松散,歌唱中沒有突出的重音,在速度的把握上,因而速度較慢且自由,演唱者唱前應將速度設計好,準確把握氣口,預先吸氣開喉,打開腔體,使氣息柔和舒展地控制住聲音。另外,歌中連線大量地運用形成的切分音型,表現了主人公飄忽不定的心緒和自言自語的嘆息,調性、調式的變化對比及半音下行,呈現出豐富的音樂色彩和主人公內心的蒼涼,演唱時在情感的表達上要做到內在含蓄、突出歌曲的古典意味,使歌聲達到完美的效果。
二、歌詞韻律的創作
一般說來,歌詞是歌唱的詩或將要歌唱的詩,因此,在語言上較凝練集中,具有概括性,在詩意表達上準確、鮮明并擅長于抒情。結構中的句、段層次分明,避免松散和長篇大論。
從歌曲這一完整藝術表現目的出發,了解詞與曲相通的一些成分、因素、感覺,對學習歌曲寫作是很有益處的。歌詞的韻律,通常包括歌詞的聲韻和節律兩個方面。聲韻是音的高低、升降聲調和押韻;節律是音的長短組合、勻稱的間歇和停頓,即節奏上的內容。這幾方面與歌曲寫作都有著直接的聯系。
(一)聲調
聲調是指語言中,高低、升降的變化形式。各地區民族語言在聲調上有明顯差異,這里僅以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四聲平仄(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為基礎進行說明。四聲平仄是同音字上的四種聲調,其中,陰平、陽平是平聲;上聲、去聲是仄聲。
在歌詞中交替使用平仄聲調,能使語言產生抑揚頓挫、高低起伏的效果,聽起來流暢、和諧、悅耳。
將古詩詞作為歌詞進行藝術歌曲的創作一定很講究各句之間這種交替、均衡、對稱的平仄關系,但句子中的聲調起伏還是很重要的。選擇讀起來聲調變化有序的歌詞,是譜曲前醞釀情感、刺激創作、促發旋律音調產生的有利因素。
(二)押韻
“韻”在漢語中通常指一個音節的收音(一個字的韻母)。如:“媽”(mā)字的韻母(a);“表”字的韻母(iao)。近代以北方話為基礎,把成千上萬的字歸納為十三道轍,也叫十三韻。每個韻用兩個字代替,分別是“發花”(韻母a、ua);“梭坡”(韻母o、uo);“姑蘇”(韻母u)等。
通過詞的句末、行尾統一協調的押韻效果,達到易記、順口、動聽的目的。常見押韻有以下幾種:
1.全押韻
整篇每句都押韻,給人以緊湊連貫的感覺,使情緒不斷遞增(有時也可看到通篇中有個別句換韻的情況)。
2.押雙數句(偶數句)的韻
這種押韻法最常應用在呼應句式中。“呼”句是單數句,語意沒完,需要“應”句來肯定。在整篇歌詞中,第二句所采用的韻,也是接下去其他各雙句都用的韻。這樣,雙數句押韻起到了統一的作用,而單數句不用韻,與雙數句形成對比。這種手法與音樂的上下句句法有著相似的特點,即上句不穩定,下句相對穩定。
另外,整篇歌詞的第一句(首句)通常是押韻的,它起到了為全篇(或多段的第一段)定韻的作用。
3.押近似的韻
在大量的歌詞中,由于內容需要,不是每句押韻或雙句押韻,而是采用大致相似的押韻,這同樣能起到統一的作用。另外,不完全受一個韻的約束,是有利于歌詞情緒展開和思路拓展的。
4.換韻
換韻是指在歌詞中,從一段到另一段,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以及第一個上下句與第二、三個上下句之間,采用不同的韻。這種押韻方法,有利于感情抒發的展開,使不同段落有明顯的對比韻味。
(三)節奏(節律)
歌詞的節奏反映在歌詞的句內、段內、句間、段間,它是歌詞藝術特點中形式美、韻律美的又一體現。歌詞節奏的統一和變化是隨著歌詞的內容、性格、語氣而出現的,是情緒發展以及體裁、形式表現的需要。現代歌詞的節奏安排有較多變化,但無論怎樣變,整體上能達到平衡、和諧,才是詩的語言。我國的唐、宋詩詞中,節奏的處理也很自由。雖然每句的字數不一,但是當通篇讀時卻很富有詩的韻味和音樂性的節奏變化。
在這里,我們要通過對歌詞節奏的了解,發現歌詞給予我們什么刺激。刺激動力越強,創作欲望和情感抒發就愈烈。
三、歌詞句式結構的創作
句式結構包括:句中的文字數量,在語氣、情調方面的作用以及句與句之間在語言節奏方面的對比與平衡。現代歌詞的語言為適應歌曲體裁的需要,在句式上是比較自由的,沒有限定具體的字數和格式。歌詞中句子長短的異同,形成歌詞局部和整體上的句式特點。常見有整齊劃一的句式結構。傳統詩詞格式的五字句、七字句就是這種句式,如孟浩然的《春曉》。曉光作詞《山寨相親》每句都是十一個字。
長短交替的句式,也是常見的一種。它可能是句與句之間的長短交替,也可能是兩三句整齊劃一之后又用幾個短或長的句式與之對比。如《南泥灣》《憶江南》等。在現代歌詞的創作中,仍有很多作品采用了齊言體的形式,尤其是七言體的形式更為常見。不少詩詞在齊言體的基礎上間或插入其他的句式,使得詩歌形式趨于活躍,這在歌詞中也是常見的。瞿琮《我愛梅園梅》的結束段落,是為六言體的變化形式,長短句形式的詩歌早已有之,漢魏六朝時稱“雜言詩”,宋詞更以長短句形式聞名于世,因而為近代詩歌與歌詞創作中所喜用。長短句詩歌的句式變化非常多樣,既可短句與長句有規律的交替,也可每句一變。
一首好的歌詞,在句式和段落結構的安排方面必然是十分嚴謹的。歌詞的情節與內容,通過縝密的結構組織形式得以體現。因此,歌詞的句式特點以及段落結構的布局,不僅是歌詞塑造藝術形象的重要手段,也為曲作者提供了譜曲前最初的結構印象。
四、歌詞段落結構的創作
歌詞的段落以二句段和四句段最為常見。二句段歌詞多見于民歌。四句段是詩歌段落結構的基本形式,大致有“起承轉合”“連續”與“成雙”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起承轉合式的歌詞,是指每句各自承擔著不同的結構功能,形成問答呼應、敘事抒情的完整結構。如[宋]李之儀的《我住長江頭》(青主曲):
我住長江頭,(起句)日目思君不見君,(轉句)
君住長江尾,(承句)共飲長江水。(合句)
起承轉合的結構功能,不僅表現在詞義上,而且也往往同時體現在用韻及句式上。如上例的尾句即合了第二句的韻;第一、二、四句為五字句,第三句轉成了七字句,這樣就形成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五、結語
藝術歌曲由于歌詞都是采用優秀詩歌作品,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一般短小精致,是一種高度濃縮的音樂小品。音樂語匯中每個字、每個音都是特意安排的并具有寓意。了解詩與詞特點的人,常把詩、詞的藝術特點與音樂的某些成分(如節奏、韻律)相聯系。因此,“歌詞的音樂性”“詩歌中的音樂”,就常常成為人們所談論的話題。詞、曲畢竟是兩種“語言”,各自都有獨立的概念和因素。詩、詞的音樂性,體現在詩或詞字間的某些一致與和諧的韻律上。對于演唱為古典詩詞譜曲的藝術歌曲,主要從體現作品的文風、意境、形象的扣人心弦、訓練的技術價值入手。
參考文獻
[1]夏野.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2]劉再生.中國近代音樂史簡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3]楊孜孜,鄭杰,趙麗萍.中國藝術歌曲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4]李壽增,錢國幀,管謹義.中國古代歌曲選·戲曲曲藝唱腔選上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蘇偉達(1988—),男,漢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碩士,助教,牡丹江師范學院,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