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聲樂是中國傳統歌舞藝術的統稱,是一首傳統民族歌,在此基礎上形成并發展了多種歌唱方法。 民族聲樂表達了民族生活和民族情感,傳遞著樸實、親切的民族情感。為了學好民族聲樂藝術,歌手必須掌握呼吸、頭腔共鳴、咬字、吐字、歌唱風格等聲樂方法和技術。
【關鍵詞】民族聲樂;發聲技巧;發生訓練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20-0040-03
【本文著錄格式】雷娜.中國民族聲樂發聲技巧分析[J].北方音樂,2020,10(20):40-42.
“中國民間音樂”是傳統民間歌曲,在此基礎上,戲劇演唱方法和各種演唱方法的詞匯反映了民族聲樂藝術的特點,被確立為長期的藝術實踐。以文化為背景,以民族聲音為基礎,以科學發聲為原則的中國式歌唱藝術。在演唱中,民族聲樂具有樸素而親切的風格,符合民族欣賞和審美習慣,易于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中國民族聲樂發聲的相關概述
(一)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
在我國眾多音樂流派中,民族聲樂可謂獨樹一幟,既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又符合民族語言發展的進程,同時也將傳統民歌與西洋美聲唱法巧妙地結合起來,為現代民族聲樂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奠定了基礎。例如“潤腔”,其實就是“裝飾音”,它把表現性與技巧性結合起來,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音樂演奏中音樂的不足。獨特的音調使音腔柔軟順滑,使音腔具有自己的鄉村風格。另一個例子是將我們的語言基礎無縫地集成到語音、詞匯訓練和線路訓練中,并獲得積極的語音圓度的語音效果。情感反映了我國濃郁的民族藝術氛圍。民族魅力作為民族聲樂的靈魂,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聲樂,其內在傾向反映了民族聲樂的民族特征,具有獨特的中國傳統色彩。同樣,在關注“個性”的同時,民族聲樂歌曲也應注意“共性”,民族聲樂在發展過程中完全吸收了西方美聲唱法的特點。大部分韓國民族聲樂都有發展的動力,具有中庸溫和、多向共通的特點。一些少數民族的聲音聽起來委婉而愉悅。但是,西洋美聲強調人聲的滲透性和感染性,強調在唱歌時使用胸部和腹部靈活地控制呼吸。在弘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同時,民族歌曲和西洋美聲的吸收和學習繼續碰撞和融合,促進了世界音樂的不斷創新,并最終形成了獨特的音樂流派。 例如,一些歌唱家的歌曲演唱非常獨特,因為他們完美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聲樂的演唱技巧和西方美聲唱法。 另一個例子是吳碧霞的歌曲風格,她繼承并創新了傳統聲樂方法的歌曲藝術特征。遵循人聲藝術的普遍規律,我們的民族聲樂使歌曲技術和歌曲形式更加科學,并利用西洋美聲的技術擴大藝術表達并使其更接近現代人的思想和感情。
(二)中國民族聲樂發聲技巧的作用
科學地進行民族聲樂發聲訓練,對提高歌唱水平至關重要。對歌唱者來說,唱歌前呼吸和調節氣息是最重要的。 例如,呼吸肌鍛煉有助于良好地調節呼吸,并且合理地處理聲音強度,以創建柔和而強烈的聲音。歌手通常會勤奮地進行呼吸訓練,因此,只有在呼吸順暢且呼吸控制合理的情況下,他們才能在正式表演中迅速找到合適的發音位置,這樣演唱歌曲才是最好的。 二是結合生理原理,選擇科學的演唱方法,用一半的力氣就能取得雙倍的效果,這種演唱方法需要借助很多器官,單靠連續訓練就可以有效地判斷并避免不必要的生理損害。重要的是,演唱者不僅可以在變化的聲音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共鳴,體驗不同的聲音位置和感覺,而且還有助于有效地提高演唱者的個人聆聽技巧并最終創造出優美的聲音。
二、民族聲樂的發聲技巧分析
(一)呼吸與氣息
呼吸是唱歌的關鍵,良好的呼吸支持是民族聲樂演唱的基礎。國歌演唱應以肌肉呼吸為基礎,這種呼吸方法稱為胸腹式呼吸法。演唱者唱歌前需要控制呼吸。很少的人聲音方法側重于呼吸訓練,演唱者呼氣與吸氣,必須充分調節肌肉以形成受控的反射,并且當演唱者想要唱歌時可以立即呼吸,而且呼吸控制良好而穩定。氣的使用強調氣和聲的統一協調,氣和聲之間要保持平衡。對聲音進行強力的氣體處理應該是合理的,在唱高音時適度降低氣息,在低音時略微提升氣息。弱氣平穩流暢,并且柔和。要演唱不同風格,情感和節奏的歌曲,需要使用不同的心情。演唱者應調得恰到好處,調得輕柔,許多民歌不需要美聲唱法那樣的發聲,不必吸得很深,也不必吸得太深。呼吸時,后腰肌應指向下方并向后延伸,并且心理上希望的呼吸源不應太大。 呼吸時,吸一口氣,然后呼出,呼吸口應盡可能小,呼吸控制要更集中,聲音要輕,明亮,集中。
(二)發聲與共鳴
發音基于人的生理原理,是人在整個聲音范圍內最自然、最容易的聲音,而最省力的是人所使用的聲場中的聲音,即人聲音樂,被稱為“自然聲區”,也稱為“中聲部”。聲音是創造良好人聲環境的主要手段,并且是有效改善和發展的聲音并,是提高演唱水平的重要途徑。 那些尋求優美聲音的人首先用心理感覺來體驗共鳴器官的活動狀態,找到共鳴各個部分的各種感覺和聲音特征,然后利用心理感覺共鳴的大小,能力,活力,音調,運動發生共鳴。必須確定方向和距離是合理的。頭音區、中音區、胸聲區三個共鳴區,其變化和移動取決于可歌唱的不同音調,取決于所用的特定百分比,并且當一個人唱歌時,僅單側使用頭腔共鳴或其他共鳴會違反聲音和共鳴標準。
(三)演唱風格
演唱藝術是聲樂與文學的結合,當唱一首好歌時,不能只談論自己的聲音,而不能談論自己的情感,并且需要全面了解這首歌的思想內容、表達技巧、作曲家和歌曲時間背景,然后對其進行適當的分析和處理,以便準確,完整地再現歌曲的藝術形象,從而為聲音增添情感。演唱風格是演唱藝術風格與演唱藝術風格的高度統一表達,優秀歌曲的演唱風格是民族歌曲的主要特征。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的習俗和歌曲,不同的風格形成了華麗的歌曲風格,有的熱情,有的溫柔,有的活潑有趣,有的甜美動人。
三、中國民族聲樂發聲技巧訓練方式
(一)呼吸與氣息訓練
嘆氣訓練是一種非常舒適的自然狀態,這是我們通常理解的一般放松。唱歌呼吸時也是同樣的道理,每次重新吸氣時,首先,以最舒適的狀態吸氣,然后呼氣,一吸一呼。這樣不會引起氣息不穩、氣息較淺、氣息飄。
聞花式吸氣是最簡單的呼吸方法。對于初學者來說,這是最簡單的方法。想象一下,當吸氣時,聞到了心愛的花朵的氣味,鼻孔略微張開,臉部興奮,這應該增強小腹的感覺。一次吸氣,一次呼氣。它可以使的呼吸狀態更深,更穩定,并極大地避免了不規則的呼吸問題和不穩定性。歌曲靈魂的基礎是呼吸,但不管采用哪種呼吸方式,最重要的是要使身體處于自然狀態,吸入運動應較小,呼吸應較深。 注意唱所有句子。 最終,它越來越熟練和習慣地表現出每首歌曲的最佳音質,并以最生動的方式表現出每種音樂。歌手應繼續加強呼吸基礎訓練,每天進行10分鐘的呼吸運動。
(二)發聲與共鳴訓練
使用鼻腔共鳴,這是中高聲區的共鳴訓練。當鼻咽腔的振動引起鼻咽腔共振時,鼻梁上部會產生相當大的振動。要體驗鼻咽共鳴,請注意不要通過張開鼻翼和打開鼻腔來阻塞鼻咽和咽腔。
口咽共振的應用:口咽腔區主要用在中音區域,在口咽腔的空間中振動,并且在共振過程中,演唱者可以感覺到聲音的飽滿度和圓度。
喉咽腔共振:喉咽腔共振主要用于中低音區,喉咽腔共振是在上呼吸道的支撐下通過喉咽腔和下腔深呼吸而產生的振動。喉咽腔共鳴時,演唱者可以清楚地感覺到喉咽腔流暢的感覺。
胸部共振的應用:較低音素使用胸腔共振。胸腔共振是自然的胸腔共振。胸腔共鳴時,仔細聆聽時,演唱者會感覺到胸孔嗡嗡作響在振動。
(三)咬字與吐字訓練
與唱歌的咬字、吐字的發音密不可分,咬字是由構成該輔音的器官決定的:脖子、舌頭、牙齒、牙齒和嘴唇。聲音是通過臍帶供血不足的特定部位發出的,一個單字的聲母被咬成另一個單字。指咬合形成的聲母。咬字后,需要吐出一個單字的結尾,重點是“四呼”的各種嘴唇樣式:“開、齊、撮、合”等。為了清晰,準確地演唱單字,演唱者必須學習并掌握語言規律,根據民族聲樂的特征敲打方法和追求聲音共鳴的特征,民族性聲樂形成橫咬、寬咬、前咬、后咬共振功能的特征是高頻泛音,并且大聲的噪聲是基于正面的,進行練習的時候,每個單字的閱讀方式會導致押韻,先閱讀幾次,然后與聲音練習、聲音、圓潤度、情感和努力相結合。元音在歌曲區域中的焦點應盡可能靠近聲音區域的中心,以便三個聲音區域的共鳴可以相互連接并靈活調整。
(四)演唱風格的培養
要掌握作品的民族聲樂,必須首先了解和理解構成歌唱技巧的要素,例如寫歌曲和歌詞的生活環境,包括作品的年齡、特征、審美觀念、審美趣味、主題的表達和處理。其次,如何理解和熟悉作品的風格特征,在作品中進行探索和思考,通過自己的歌曲表達作品的風格特征,如何正確運用歌曲技術和藝術表現手法,如何正確表達風格,清楚地反映作品的風格和民族特色,并融合了作品和歌曲。民族聲樂是一種基于中文的歌曲藝術,具有線條重音和節奏,字正腔圓的特征,民族聲樂的語言準確,言語可以自由生動地表達作品的風格和情感。
四、結語
演唱者必須認真分析和研究所有民族聲樂才能唱好歌,更深入地了解創作背景,體驗時代生活,運用想象力并運用科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在中國音樂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當代民族聲樂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和演唱風格,藝術感染力很強。通過對聲樂演唱中情感表達方式及在聲樂演唱過程中運用的唱法技巧的探討,分析論證了聲樂演唱中情感表達與唱法技巧的關系,以期為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處理作品情感的人聲方法和演唱技巧。演唱者必須融入作品并感染聽眾,吸引觀眾進入藝術領域,以達到理想的共鳴效果。
參考文獻
[1]趙青.小議美聲唱法在演唱及聲樂教學中的融合思路[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5).
[2]李貝.探究聲樂演唱在民族歌劇表演藝術中的戲劇性體現[J].戲劇之家,2020(7):25-26.
[3]馮鳶.中國聲樂作品演唱中的情感與技巧分析[J]. 北方音樂,2019,39(5):68,72.
[4]李婷婷.中國聲樂演唱中顫音的使用及文化美學意義[J].北方音樂,2019,39(1):47-48.
[5]李翊靖.論中國民族聲樂作品與演唱者之間契合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9,39(11):56,62.
[6]呂傲.淺談中國民族聲樂演唱與流行音樂作品的有機結合——《黃浦江深》的演唱分析[J].北方音樂,2019, 39(11).
[7]伍喆.對中國民族唱法風格多元化與演唱的探究[D].2019.
[8]王睿.淺析聲樂演唱技巧中喉咽部的放松方法[J]. 中國科技縱橫,2018.
[9]姚桂麗.聲樂演唱及教學技巧探究——評《聲樂教學藝術與演唱實踐》[J]. 中國教育學刊,2018,308(12):147.
[10]段小麗.論中國民族聲樂作品演唱的“聲、字、情”——以幾首民歌為例[J].音樂創作,2017(9).
[11]陳纓.聲樂語言的表達與審美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
[12]張明敏.淺論中國傳統聲樂形式對當代中國聲樂藝術創作及演唱的借鑒[J].教育現代化,2019(60).
作者簡介:雷娜(1993—),女,湖南衡陽,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