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璞霖 李韌杰 吳振宇

【摘要】由西條八十作詞,服部良一作曲,李香蘭演唱的名曲《蘇州夜曲》,詞曲浪漫優美,充滿了日本音樂家對中國古典美的幻想,極劇江南韻味。在二戰時期,精神生活極度貧乏的年代,一代日本音樂人吸收西方的流行音樂技法,并配以如中國古典詩句般郎朗上口的歌詞,在中日兩地廣為傳唱。如今,人們已經忘記此曲曾經的政治因素,而那時的音樂人所寄托的那些美好情愫卻仍然被歌頌。在互聯網發展迅速,大數據在流行音樂中的重要性越發凸顯,我國的音樂人又該如何去吸收他國的創作技法,去模仿甚至還原地域、民族的音樂特點加以糅合,從而創作出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的優秀音樂作品,并以此展望未來的中國流行音樂。
【關鍵詞】《蘇州夜曲》;服部良一;李香蘭;戰時音樂
【中圖分類號】J82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20-0058-03
【本文著錄格式】熊璞霖,李韌杰,吳振宇.從歌曲《蘇州夜曲》研究日本音樂家的中國情愫[J].北方音樂,2020,10(20):58-60.
前言
中日互為近鄰,自古以來兩國的音樂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相互吸收、融合。古代自唐朝日本派遣遣唐使赴中國學習以來,在學習中國古代音樂方方面面的基礎之上,積極地與日本原始音樂進行本土化改造,由此形成了獨具特點的日本古代音樂體系。近代,兩國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西方列國將兩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強制打開,大量的西方文化包括音樂在內對中日的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因而近代兩國音樂都呈現出本土音樂西洋化的特點。隨著日本對中國侵略戰爭的爆發,許多的日本音樂人也踏上了這塊魂牽夢縈的大陸,將所感所聞,以及對中日音樂、西方音樂的見解付諸于筆端,譜寫出眾多優秀的音樂作品,而這種現象并非只是少數個體。在戰亂紛飛,兩國緊張局勢的背景下,這些日本音樂人懷揣著對“美”最純粹的向往,為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應當以客觀、嚴謹的態度去審視那個年代的日本音樂,探究他們的創作動機,以及分析作品內容,也許能一探日本音樂人一直以來對中國的情愫。
一、背景—戰爭下的“和平”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同年,淞滬會戰爆發,由于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經濟、政治意義重大,淞滬會戰成為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斗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最終,淞滬會戰以日軍勝利結束,但中國軍民的誓死抵抗也使日軍揚言“三個月吞并中國”的野心破滅。隨后日軍長驅直入,僅僅一個月便攻克民國首都南京。至1940年,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一方面是激烈爭斗的戰場,另一面則是籠罩在戰爭之下的“和平”。自鴉片戰爭通商口岸伊始,上海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國際化都市,隨著經濟的發展,各類娛樂產業如井噴一般涌現,使得上海灘呈現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蘇州作為江南水鄉,早在清末便以紡織業、工商業成為經濟重鎮。在淞滬會戰后,日軍以蘇州、上海作為宣傳大東亞共榮理念的舞臺,起粉飾太平、麻痹人民群眾思想的作用。隨著戰爭日益膠著,淪陷區內部治安問題日益尖銳,日本當局提出要在中國建立長期、穩固的殖民統治。便更為重視和完善“以華制華”政策,著重扶植蘇州及上海的地方偽政權及其娛樂產業。
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以及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華東地區“西風東漸”的思潮最為濃厚。人們的生活習慣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眼花繚亂的霓虹燈吸引著尋常百姓享受著城市現代化的生活。同時,大量西方文化的涌入,推動了中國音樂西洋化的發展。中國最早的音樂??茖W校在上海建立,最早的電影產業在上海發展。學貫中西的音樂家們得以在蘇滬這塊肥沃的文化土壤上創作一首首優秀的音樂作品。
同時,隨著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進程日益加快,在中國各個通商口岸逐漸形成了一批僑民集聚區。這些異國之人攜帶著來自故國的文化,在各地繁衍生息,潛移默化之中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之中,音樂文化因其特有的易于傳播的特性,使得各國的音樂文化為國人所吸納,并延伸為一種潮流風尚。
二、《蘇州夜曲》的誕生
《蘇州夜曲》出自電影《支那之夜》,東寶映畫拍攝,由當時紅極一時的歌唱家李香蘭任女主角并演唱此曲,日本著名演員長谷川一夫任男主角。與其他兩作并稱日本“大陸三部曲”之一,于1940年6月5日上映。電影講述了中國女子與日本男性相知相愛的故事,而《蘇州夜曲》就出現在兩人散步于風景如畫的蘇式園林間,女主萌生情愫,有感而唱。整部電影意在營造中日人民共建友好的景象,這在當時有著具有粉飾侵略、淡化民族敵視的政治意圖。
《蘇州夜曲》由西條八十作詞,服部良一作曲。詞曲浪漫優美,充滿日本人想象中的古典中的美好意境。這樣一首極具江南韻味,又獨具東洋異域情調,并結合西方作曲技法的藝術作品,獲得了極大的傳唱度,時至今日依然為中日兩地的音樂人所演唱。
三、《蘇州夜曲》詞曲的中國情愫
(一)西條八十的作詞考究
“就語音特征而言,日語歌詞雖然沒有像漢語一樣嚴格的押韻規則,但由于其‘元音和諧的原因,即使不刻意追求押韻,韻腳別具美感?!笨v覽整段歌詞,其長短句交叉的手法,具有中國宋詞的一般特點。長句語氣舒緩,表達情感細膩婉轉;短句節奏緊湊,在音樂設計上與緊張的和弦進行形成對比,感情傾瀉而出,形成了復雜與簡單、冗長與干練、錯落有致的韻律感?,F將整段歌詞及中文翻譯呈現如下:
君がみ胸に? 抱かれて聞くは
被你擁抱在懷中,聆聽著
夢の船歌? 鳥の歌
夢中的船歌,鳥兒在歌唱
水の蘇州の? 花散る春を
水鄉蘇州,花落春去
惜しむか柳が? すすり泣く
令人惋惜的是楊柳在哭泣
花を浮かべて? 流れる水の
漂浮著花瓣的流水
明日の行方は 知らねども
明日將流向何方可知否
今宵映した? 二人の姿
今宵映照下二人的身影
消えてくれるな? いつまでも
請永遠不要抹去
髪に飾ろか? 口づけしよか
裝飾在發梢上吧輕吻一下吧
君が手折りし? 桃の花
你親手折的桃花
涙ぐむよな? 朧の月に
淚眼迷離月色朦朧
鐘は鳴ります? 寒山寺
鐘聲回響在寒山寺
歌詞內容極具古典詩詞中“借景抒情”之意,西條八十將中國古詩詞中常見的“船歌”“楊柳”“月照人”“桃花”以及曲末引用唐代詩人張繼所作《楓橋夜泊》一詩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優美意境,無一不是對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致敬,并與電影中男女主角的相知相愛完美融合。借古詩之意象,喻今世之良緣,實在是巧妙。
日本與中國近乎是同時期開始了近代化的步伐,日本在學習西方文化上要更為積極。其表現體現在日常生活表達中也經常以“諧音”的方式將各國單詞用于本國用語。諸如日語中“親吻”一詞,在當時已漸漸用英語“kiss”的諧音“キス”(發音為kisu)來替代。但西條八十為了使歌詞風韻與中國的古典詩詞美類似,刻意不去使用當時風行的英日文混裝句。并在歌詞尾句以《楓橋夜泊》的意境來結尾,即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致敬,也將整首歌曲從單純的情愛表達上升到更高的文化境界。
(二)服部良一的作曲考究
《蘇州夜曲》是一首典型的起承轉合四句式單樂段作品,在旋律和聲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隨歌詞推進反復三次。在起承轉合四句內部及相互關系上,還存在工整的對仗關系:每句皆為4小節,兩小節為一個停頓,四小節為一個樂句的結束;在相互關系上,起句與轉句對應,承句與合句對應,這種對應體現在每兩句中的后兩小節旋律都相互對應。現將全譜整理呈示如下:
歌曲使用了中國六聲音階(bB宮調式),為了豐富情感加入偏音(a變宮),導音的加入使得屬功能得到加強,導音對主音的傾向性也能表達得更為充分,從而使得樂曲表現更為婉轉細膩。
四、中國情愫的延續
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日兩國作為近鄰之邦,在歷史上有過數個交流密切頻繁的時期。早在唐代,日本便派遣遣唐使赴中國學習,其中就有負責音樂交流的音聲長、音長生。這些擅長日本本土音樂的音樂家不光要將中國的音樂文化吸收傳至國內,也肩負著將日本音樂傳入中國進行中日音樂交流的重任。自此,中日音樂至今依然在不間斷地相互融合,相互借鑒。
中國的音樂情愫時至今日依然廣泛存在于日本的音樂之中。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日在經濟交流上變得越發頻繁,也對文化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1988年,中國二胡音樂家賈鵬芳赴日留學,并在日本聲名大噪,不僅在日本建立起二胡的音樂考級制度,同時也讓二胡在日本音樂界廣為使用,其中最為代表的即是1999年著名音樂作品系列《和平之月》。《和平之月》以琵琶、古箏、二胡、揚琴等中國古典樂器和日本箏、尺八等日本樂器相結合,或搭配西洋鋼琴、長笛等,并輔以流行、電子合成樂編曲,融合了中日以及西方多種音樂要素,形成鮮明的New age風格。在臨近千禧之年之際,中日音樂家融合民族與世界,為新時代中日音樂交流開創了新時代。
參考文獻
[1][日]日本侵華歌謠樂譜.昭和十五年.シンフオニー樂譜出版社.
[2]樓嘉軍.上海城市娛樂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3]弓曉峰.日語歌詞語言表達特點研究——以昭和時期為中心[D].黑龍江大學,2017.
作者簡介:熊璞霖(1997—),男,漢族,湖北武漢人,本科,華中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研究方向: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