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爻寒
2020年,隨著新基建的號角吹響,5G、人工智能、大數據……各類新型技術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智慧城市作為規模最大的“融合基礎設施”,將率先分享新基建紅利。雖然中國智慧城市起步較晚,但正在建設成為全球標桿。
一座城市可以多么智慧?
在智慧社區,人臉識別3秒鐘進出的小區大門,根據溫度和濕度自動澆灌植物的智能澆灌系統,一氧化碳濃度超標時自動開啟的車庫通風系統,聯系物管人員高效解決生活問題的智能APP……
在智慧公園,可以人臉識別快速存取物品的智能儲存柜,可以自動行駛的無人駕駛游覽車,可以了解自己的步數、心率、能量消耗情況的智能屏幕……
在智慧街區,可以根據光線強弱自動開關的路燈,積水內澇可以自動告警的道路,安全事故可以自動監測的橋隧,毀損挪移可以手機報修的道路、樹木、井蓋……
這些曾經匪夷所思、如今司空見慣的場景無時不在便利著人們的生活。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貿易、智慧能源應用、智慧公共服務、智慧社會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務、智慧文化服務等領域都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它們讓城市長出了“眼睛”和“大腦”,組成了如今便利、安全、高效的智慧城市。
“將來的智慧化城市人們會有一些想象不到的便利,會顛覆現在的生活方式或者工作方式?!庇袠I內人士如是描述智慧城市。
2020年是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驗收之年,也是下一階段的啟航之年。
201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委發布的《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都明確了智慧城市建設目標: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
近年來,我國智慧城市試點工作陸續開展和推廣,截至2020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已經達到290個。如果加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所確定的智慧城市相關試點數量,我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累計已達749個。
2020年,智慧城市的發展在明顯加速,城市發展理念已經由技術為先向以人為本轉變,國家先后出臺政策和標準文件,明確了智慧城市作為我國城鎮化發展和實現城市可持續化發展方案的戰略地位,以及“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任務。
隨著新基建的號角吹響,5G、人工智能、大數據……各類新型技術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智慧城市作為規模最大的“融合基礎設施”,將率先分享新基建紅利。
智慧的城
在深圳市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100平方米的高清LED大屏上,滾動顯示著這座城市經濟運行、生態環境、政務服務、城市治理等14個專題的信息。
工作人員將深圳市“明廚亮灶”監控系統展示在大屏上。隨意點開一條預警信息,圖文信息清晰地顯示:14時55分,羅湖區某快餐店后廚存在廚師未穿戴工作衣帽、垃圾桶未加蓋等問題。據介紹,該系統通過AI視覺識別,實現了餐廳后廚遠程實時監控,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一鍵切換到其他系統,深圳市各交通要道、海灘、碼頭的實時畫面一目了然。
一座城市的“智慧”,不僅體現在科技園區和先進實驗室里,更體現在尋常生活中。近年來,智慧城市不僅成為深圳的一張新“名片”,而且正改變著深圳市民的生活。
“不見面審批”服務以及“秒批”模式讓群眾辦事“一次都不跑”成為常態,“跑一次”是底線,跑多次是例外;乘坐公交地鐵,拿起手機,甚至不用解鎖屏幕,手機深圳通0.3秒就可以完成買票扣費;智能護理、移動醫生查房、移動全流程醫療服務、云影像、5G遠程會診、消毒機器人等對深圳市民來說已不陌生;業主刷臉免鑰匙就能無感暢行,智慧車場無人值守集中監控,云端識別車牌實現快捷停車繳費,AI攝像頭自動捕捉異常現象并生成警告,智慧社區已深入居民的點滴日?!?/p>
如今,隨著5G、AI、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加速落地,一場新的蛻變與躍遷正在發生,智慧辦公、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與運用成為熱點,深圳的這一幕幕畫卷正是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加速駛入快車道的縮影。
在杭州高新區(濱江)綜合信息指揮中心內,鋪滿整面墻的電子大屏上,海量數據正源源不斷歸集?!斑@里顯示的是基層治理綜合信息系統。得益于數字技術的應用,一些問題可以在萌芽階段就被處理,治理更加便捷化、更具前瞻性?!焙贾莞咝聟^(濱江)政法委副書記蔡文剛介紹。
2020年9月10日上午,杭州市蕭山區利華路,一名行人被撞倒,情況危急。120急救車迅速趕到現場,雖然去醫院要經過20多個路口,但一路綠燈,足足省下14分鐘。趕至醫院,醫院也早已做好手術準備。一秒鐘都沒耽誤!
一路綠燈的背后,是“城市大腦”系統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收到警情后,“城市大腦”系統進入高速運轉狀態,通過定位、云計算等技術,調節路口紅綠燈時間,保證救護車一路綠燈通過。同時,憑借“警醫聯動”機制,醫院也同步得到消息,手術室提前做好準備。
通過建設“城市大腦”系統,借助衛星定位、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杭州在“數字治堵”“數字治城”“數字治疫”等實踐中大顯身手。習近平總書記赴浙江考察時,曾在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指出,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
數據、技術,讓城市越來越“聰明”,更為超大型城市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著強大的支撐。
中國樣本
城鎮化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社會經濟現象之一。
預計到2050年,全球約有超過7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隨著人口在城市的不斷聚集,新的大都市和城市群相繼形成,城鎮化所導致的交通擁堵、環境惡化、資源匱乏、居民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日益凸顯。如何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城市管理者關心的議題。
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的概念應運而生,該理念旨在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科技手段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城市管理者對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提供最佳解決方案。
雖然,智慧城市的概念在歐美地區誕生,卻在中國發揚光大。
英國作家里奧·霍利斯(Leo Hollis)在其作品《適合你的城市:大都市里的天才們》一書中說到,近代對智慧城市的思考,其一大成果,無疑是倫敦地下列車的指示板。
1922年,自動交通燈在美國休斯敦首次使用,也是城市中應用最早的智能化硬件,標志著智慧城市的開端;1931年,全新的自動交通燈在倫敦盧德門圓環交叉口安裝使用。
此后的很多年,智慧城市一直不溫不火,沒有實質性的突破。直至2008年,IBM在紐約召開的外國關系理事會上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隨后,作為“智慧地球”概念的延伸,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希望為世界城市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IBM為占領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龐大市場,采取了一系列推進措施。2009年2月24日,IBM在中國提出“智慧地球贏在中國”,并建議優先建設智慧的電力、智慧的醫療、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供應鏈(物流)、智慧的銀行這六大行業。2009年8月,IBM發布了《智慧的城市在中國》的報告。2010年6月2日,世博會期間,在“2010智慧城市全球峰會”上,IBM發表了“從城市開始構建智慧的地球”的主題演講。2012年9月19日,IBM在北京正式啟動“慧典先鋒”計劃,大力推進其“智慧城市”項目。
中國雖然在1993年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建立之初,就已經開始在探索信息化建設,但當時并沒有具體提出智慧城市這一概念。
2000年,當時正值世紀之交,“數字地球”“數字社會”還停留在概念階段。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在看到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王欽敏遞交的《“數字福建”項目建議書》后,敏銳察覺到數字建設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位置,率先提出建設“數字福建”的戰略構想,并以創新的理念,跳出原有地理空間局限,全新定義了信息化與數字化的內涵與外延、應用的領域與方式。
在習近平的親自推動下,“數字福建”被寫入福建省委“十五”計劃綱要建議,開啟了福建大規模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進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親自開創并大力推動實施的重大戰略,也是“數字中國”戰略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發展,智慧城市的概念在中國逐漸開始清晰,2012年拉開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序幕。
在2010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之后,我國上海、南京等城市在2011年制定了相關規劃。2012年1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布《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智慧城市至此上升為國家層面方針政策,次年1月,首批90個試點城市通過申請。
2013年7月,雖然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發布了《中國智慧城市標準化白皮書》,但當時中國智慧城市的主要任務集中在互聯網覆蓋和信息數字化建設上,運營商是主要建設者和參與者。
隨后,得益于中國互聯網巨頭在云計算和大數據領域的優勢,開啟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時代。
2014年2月27日,阿里巴巴與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合作建立中國首個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數字互聯網城市——智慧互聯網港灣。此后,阿里巴巴相繼與浙江、貴州、廣西、寧夏、河南、河北等多地政府達成云計算和大數據領域的合作。
隨后,4G技術的普及加速了智慧城市的發展,移動互聯網的覺醒使得智慧城市的建設需求變得迫切。尤其是在2015年“互聯網+”的概念大熱之后,各互聯網巨頭紛紛借勢搶灘布局智慧城市。阿里巴巴、騰訊各自圈地,結合“互聯網+”,支付寶和微信分別推出各自的“城市服務”。
2016年,阿爾法圍棋(AlphaGo)擊敗職業圍棋手李世石使得AI被廣泛認可,阿里巴巴和百度也在當年公開了各自的“大腦”研發工作。AI技術的發展使城市具備真正的智慧成為可能。
2016年8月,阿里巴巴發布其人工智能ET,阿里云也開始提供AI服務;10月,杭州市政府宣布已與阿里云一起給杭州改裝“杭州城市大腦”,隨后,阿里巴巴與蘇州、澳門等開啟合作。
同年9月,百度大腦正式發布。12月8日,百度云與寧波市人民政府宣布共構智慧“寧波大腦”創新體系。此后,百度與雄安新區、北京海淀西北旺等地紛紛達成合作。
騰訊則持續圍繞微信和騰訊云在政務、旅游、交通等領域發力。2016年,騰訊召開了“云+未來”峰會、“互聯網+警務”峰會、智慧交通高峰論壇等,與多省市就各細分領域展開合作。
時至今日,中國通過積極的智慧城市試點,形成了多個智慧城市群。到2018年,中國在建的智慧城市數量占到了全球的48%。截至2019年年底,所有副省級以上城市,95%以上地級市,50%以上縣級市均提出建設智慧城市。中國智慧城市試點也已基本覆蓋全國各?。ㄗ灾螀^、直轄市)。
與此同時,相關政策也在密集落地,僅2020年上半年,全國各省市行政機關共發布了9項與智慧城市建設相關的政策性文件。政策的紅利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加速投入。IDC《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顯示,2019年我國智慧城市技術相關投資規模為228.79億美元,較2018年的200.53億美元增長14.09%。
縱觀這1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先后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分別是智慧城市概念導入階段、試點探索階段,以及如今的以人為本、成效導向、統籌集約、協同創新的新型智慧城市發展階段。
據統計,2014年中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僅為0.76萬億元,2016年突破1萬億元,2017則達到了6萬億元,而2018年達到7.9萬億元,2019年市場規模突破10萬億元,預計在2022年將達到25萬億元。伴隨著新基建加速落地,2018年-2022年的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預計將達到33.38%。
雖然中國智慧城市起步較晚,但正在建設成為全球標桿。
新基建賦能
隨著新基建紅利的不斷釋放,智慧城市已不再是一個陌生而遙遠的名詞,如今在城市的每一個交通路口,每一個城市管理部門的辦公室,以及許許多多園區都不乏智慧城市的氣息。
作為數字中國、城市底層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載體,智慧城市與新基建間的關系密不可分??梢哉f,智慧城市是新基建價值實現的重要需求領域,新基建則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推動力。
新基建之所以稱為“基建”,而不稱為“科技產業”,是因為它的最終目的是服務其他產業,做其他新興產業的“基礎設施”,而不是“自成一派”。智慧城市就是新基建最大的服務對象。
億歐智庫發布的《2020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報告》認為,從技術結構上看,新基建的提出將重構智慧城市的發展邏輯。新基建中強調了以5G、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作用,而在智慧城市中這些技術發揮的作用環環相扣,共同支撐起智慧城市的底層架構。
5G使數據傳輸實現跳躍發展,滿足更多智慧城市應用場景;云計算提供計算存儲等基礎服務,為大規模軟件、硬件、數據的操作、管理提供平臺;人工智能提供深度學習等數據算法支持;物聯網采集海量數據,并根據反饋提供命令執行支持;區塊鏈則有助于打通數據孤島,并提供智能合約支持。
可以說,新基建為智慧城市提供了新型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以及創新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與智慧城市的架構深度融合,做到從智慧城市的感知層、傳輸層、計算存儲層、數據與服務融合層以及智慧應用層全方位夯實智慧城市的技術基礎,助力智慧城市建設升級。
智慧城市,未來可期。
中國新時代 202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