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宇軒
人工智能領域仍然存在人才儲備不足且培養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人才供需比嚴重不平衡,預計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內有效人才缺口達30萬。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醞釀之年,這一年也注定開啟一個新時代。
每個時代都需要相應的基礎設施,如果說舊基建的建設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那么在智能新時代,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將會是新基建。作為新基建的七大重點領域之一,人工智能的發展被寄予厚望。
當前,人工智能應用領域不斷拓展,逐漸從互聯網、新零售向制造業、農業等實體經濟領域和醫療衛生、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務領域拓展,全面賦能生產生活各個方面,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
戰略指向,人才為先。
2020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發布的《人工智能產業人才發展報告(2019-2020年版)》指出,人工智能領域仍然存在人才儲備不足且培養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人才供需比嚴重不平衡,預計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內有效人才缺口達30萬。
因為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新型智能制造行業對于人工智能專業的人才需求大量提升,而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還未能滿足市場需求。
如何培養“新基建”需要的大量人工智能人才成為難題。
人才需求爆發
2020年6月,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閉幕式上發布了《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20)》。該報告披露,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共有797家人工智能企業,占全球總數近15%,排名世界第二。從核心技術分布看,大數據和云計算企業占比最高,達27.6%。企業普遍反映缺乏人工智能人才,而隨著人工智能在各個行業的應用不斷深入,人才需求會越來越大。
《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提出要到2020年實現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的目標。按照此產業規模目標,預計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內有效人才缺口達30萬,特定技術方向和崗位上供需失衡比例尤為突出。
BOSS 直聘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春招旺季人才需求增幅最高的15個職位中,人工智能類占據6席。企業在高度重視基礎研究的同時,更加側重人工智能場景的應用和落地。圖像識別、語音識別、圖像處理等應用層崗位的人才需求增速顯著加快,其中圖像識別工程師的人才需求增幅同比高達 110.9%。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基礎層研究職位人才需求增速低于應用層,但同樣呈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相比5G基站部署、大型數據中心通過投資可以拉動,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則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作。尤其是在高科技人才稀缺、人工智能人才供給嚴重不足的情形下,產業應用層落地迎來了人才需求爆發,各巨頭更是重金大規模招聘人工智能等高技術人才。
在人工智能行業,有著“30萬太少、100萬不多”的薪資評價。目前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巨頭以及商湯科技等新興獨角獸對人才的需求非常巨大。人工智能領域的畢業生相比于同等學位但在其他行業工作的畢業生而言,平均工資要高出35%~50%。GMIC北京2018大會發布的《AI人才競爭力報告》顯示,人工智能領域平均年薪約33萬元,穩超互聯網行業平均水平。
“無論是人工智能競爭,還是云技術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當我們能為這些行業提供強大人力資源保障時,新興產業才能不斷壯大。”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勞動關系系主任吳清軍說。
人才培養最關鍵
搶占人工智能發展高地,人才培養是關鍵的一環。
在國內人工智能產業人才供給不足的大背景下,高校、企業和培訓機構紛紛依托自身優勢,立足產業實際需求,采取了諸多應對措施,積極推動人工智能產業人才的培養。
2017年5月,中國科學院大學在我國高校中率先成立人工智能技術學院。2018年則被稱為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系統化培養的元年,這一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明確提出,為了“加強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上海交大、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相繼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或學院。
2019 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人工智能被列入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全國共有 35 所高校獲首批建設資格;2020 年 2 月,教育部公布《2019 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新增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達 180 所。
2020 年2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透露,2020年將擴招的約18.9萬個研究生名額,將重點投放在包括人工智能專業在內的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民生急需的領域。
隨后,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又聯合發布《關于“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將把人工智能納入“國家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招生計劃”支持范圍,著重強調擴大研究生和博生培養規模。
人工智能的科研能力才是保障人工智能產業持續不斷發展的動力,就目前來看,我國人工智能的專利申請數量占據全球的37.1%,在全球范圍內排在了第一的位置,而且人工智能的相關論文產出量也達到了141840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學者僅占全球的11%,科研僅占5%。
由此可見,我國對人工智能類科研人才的培養還不夠,所以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畢業的學生數量比較少,所以只有進一步加大對人工智能相關的人才培養,才能縮小我國和全球頂尖水平的差距,我國才有望在人工智能的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培養人才還需多方合力
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高校內人工智能相關的師資、課程依然不夠完善,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培養難以快速適應和匹配產業發展的節奏和企業的需求。
大多數企業設置了較高的人才準入門檻,對人才的崗位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而應屆生缺少人工智能知識儲備與實踐經驗,很難直接匹配企業的用人需求。具備一定工作年限和資歷的技術人才和崗位人才又面臨供需不均衡的窘境。
為此,國內諸多本科大學和專科院校也已開始籌劃和建設人工智能學院和研究院,通過聯合人工智能產業鏈各環節的領先企業,例如百度、騰訊、科大訊飛等,加強在人才培養、實訓課程、項目共享、實踐機會等方面合作,著重培養具備人工智能實踐經驗的應用開發型人才。
北京郵電大學數據科學中心寬廣實驗室指導老師楊陽說,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訴求,高校期待企業能夠與學校溝通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這樣高校在培養時可以有所側重。
企業也正在積極成為“教育伙伴”。在2020年5月20日“WAVE SUMMIT 2020”深度學習開發者峰會上,百度相關負責人介紹,飛槳聯合教育部新工科產學研聯盟,開設高校深度學習師資培訓班,培養了400多家高校千余名人工智能專業教師,支持200多家高校開設了人工智能課程;算法賽、創意賽、產業賽三大類型賽事全年無休,以賽促學,近一年累計舉辦50多場。
不過僅僅依靠高校或者企業的力量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要打破這一窘境,還需要從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各方中進行打通,推動產學研各主體間的知識創新與應用,同時構建完善的人才體系來應對快速發展的產業需求。
中國新時代 202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