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茹寧 王慧蓉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
人類面對未知事物,內心會產生多種情緒,包括好奇、緊張、恐慌等。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人們往往表現出不知所措、高度緊張等狀態,如若處理不及時,極易引發社會動蕩[1]。唯有通過及時跟蹤報道,讓人們清楚事情真相,學會相關處理辦法,才算有效應對。新聞媒體屬于一類媒介,因其受眾面廣、傳播效率高而被廣泛應用于新聞報道。將新聞媒體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系到一起,可有效降低事件影響,這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顧名思義,是指社會出現公共衛生事件,由于事前并沒預警,導致處理不及時,從而造成人們健康受損[2]。一般來說,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主要包括四大類型:第一類,重大疫情,諸如非典、新冠等。第二類,群體性疾病,并且無法找到準確的病原。第三類,重大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學校、工廠等場所。第四類,職業中毒,特殊行業的發病率較高,需做好防治工作。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點鮮明,主要有四點:其一,突發性。突發性事件無法準確判斷發生地點及時間,也無法推測事件影響范圍及程度。正是由于突發性特點,使得事件無法在短期內被控制。在處理過程中會讓相關人員手忙腳亂,大大降低了控制效率。其二,復雜性。發生原因不同,事件種類不同。無法預測事件的發展方向,這樣就無法做到有的放矢,導致事件快速惡化。由于無法有效制止,因此會造成混亂局面出現,這無疑增加了補救工作的難度。其三,危害性。一般來說,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會迅速蔓延,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國家,都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人們在遭遇此類事件后,不僅身體要承受精神的折磨,內心還備受摧殘,以至于他們無法及時找回生活狀態。其四,公共性。由于沒有思想準備,使得危害范圍擴大。我國人口眾多,人們相互接觸,會加快傳播速度,新冠病毒就是很好的例子,幸虧我國采取及時隔離、精準施策的戰略方針,才能取得最終勝利。
新聞媒體具有三方面特點:其一,即時性。突發事件大多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巨大危害,因此需要將事件內容傳播出來,從而讓公眾擁有防范意識。在信息時代,傳統媒體獲得長足的發展,可保證信息及時發布。新媒體以速度見長,可第一時間公布相關內容。當公眾收到信息后,會將其轉發給親朋好友,實現二次傳播,形成幾何效應。其二,便攜性。突發事件不僅情況錯綜復雜,其中還包含眾多不確定因素,因此需要進行持續報道。隨著互聯網普及、手持設備增加,人們可隨時隨地觀看新聞。當新聞媒體發揮突發事件后,公眾可及時獲取信息,以便了解事件進展。其三,大眾性。在事件爆發區域,危害性是最高的,這時就需要第一時間將事件告知地區民眾,以降低事件的傷害性。新聞媒體面向大眾,對于擴大信息傳播面很有幫助。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運用新聞媒體,可實現四個目標:其一,還原事件真相。當事件發生時,公眾希望獲取相關信息,以便了解事實真相。新聞媒體屬于權威機構,會對所發布的信息負責,這無疑增加了報道的真實性。公眾通過閱讀新聞內容,對事件的前因、發展有了具體印象。當事件結束后,公眾可了解事件后果及相關人員處理情況。由此可見,新聞媒體滿足了公眾的需求,讓公眾享有應有的權利。其二,維護社會穩定。在事件初期,由于情況掌握不全面,使得一些人員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傳播謠言[3]。政府如果不及時出來辟謠,會造成民心不穩,進而造成社會動蕩。新聞媒體在發布相關信息前,需要征求政府部門及專家學者的意見,確保新聞內容的準確性。當公眾看到辟謠信息時,恐慌情緒會消除,緊張情緒會緩解。為穩定居心,政府借助新聞媒體的力量,將造謠者的處理過程及結果公之于眾,一方面降低謠言影響力,另一方面詮釋“禍從口出”古訓。其三,普及相關知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僅波及面較廣,其中還蘊含專業知識,不易被公眾所理解,這時就需要借助新聞媒體,給公眾普及相關知識。當公眾從知之甚少狀態中擺脫出來,不良情緒會得到極大改善。同時,掌握一定的應對方法,對事件控制大有益處。另外,新聞媒體上開設互動版塊,為公眾提供答疑解惑的場所。通過有效交流,以掃除盲點,從而讓公眾行為更加規范、健康,進而增加公眾的抵抗力。其四,制定預警危機。新聞媒體要對預警信息進行廣泛搜集,對所有信息進行有效整理,為預警機制的建立提供重要依據。當公共衛生事件突然發生時,預警機制被啟動,每位媒體人知道如何有序開展工作,以便做好公眾引導。倘若新聞媒體沒有及時引導,會造成輿論發酵。發酵的后果就是增加危害面積及程度。正是由于新聞媒體具有這四個作用,才能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施展才華,是維護社會經濟穩定的有力工具。
在新時期下,科學技術不斷創新與發展。新聞媒體在科技支持下獲得長足發展,傳播效率及質量顯著增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性極大,因此需要我國政府合理運用新聞媒體提升事件控制效率,以降低事件對公眾的傷害,這對構建和諧穩定社會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