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陽龍 (福州市社會科學院)
當前福州利用“多區疊加”的政策優勢,密集出臺文創產業扶持政策,抓緊布局建設文創產業集聚區,持續提升文創產業園區的品牌影響力與社會知名度,吸引更多知名企業、優秀人才和創意投資,發揮產業集聚效應,促進城市有機成長,提高市民生活品質。文創產業園區已成為福州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進器”。
目前福州有國家級文化產業園5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個、省級文化產業基地21個。閩臺(福州)文化產業園等園區品牌影響力已享譽全國,網龍、時代華奧等文化龍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網龍網絡、鴻博印刷、坤彩科技、新大陸、德藝文創等多家文化企業成功上市。2015年、2016年,福州市文化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230億元、26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分別為4.05%、4.15%,文創產業已成為福州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目前福州市的文創產業園區品牌建設仍存在以下發展瓶頸:
(1)集群質量不高,產業鏈條協作性不強。有的園區產業成熟度較低,早期園區規劃定位與招商缺乏前瞻性,入園門檻較低,進駐企業內在關聯與互補性不強,上下游產業鏈條不完整,未形成規模優勢。有的園區缺乏文化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定位不準確,產業格局碎片化,快速成長型企業較少,入駐企業流動性大,未形成區域文創集群品牌,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
(2)文化氛圍不濃,創意生態系統不暢。有的園區過度重視辦公空間建設,商業地產色彩濃厚,綠地、咖啡館、圖書館、畫廊等給文創從業者聚會、交流和展示的公共文化空間匱乏,園區文化氛圍較為淡薄,容易淪為文創產品的制造車間而非創意要素集聚活躍的眾創空間。有的園區忽視自身孵化器建設,園區內建筑物密度大且風格同質化明顯,辨識度低,與周邊社區文化氛圍割裂,相應的事件和活動組織不夠,導致園區人氣不足、口碑不佳、品牌傳播范圍受限。
(3)深度融合不足,創意轉化效率不高。有的園區文創產業跨界深度融合意識不強,企業創意轉化效率不高,產業融合潛能有待進一步挖掘。有的歷史文化街區文商旅業態未深度融合,未充分挖掘出當地特色歷史文化資源稟賦,傳統文創產業運營中創意要素跟風借鑒痕跡明顯,一些項目觀賞性弱、體驗感差,未凸顯出文化品牌與特色的異質化,文化附加值較低。
(4)融資渠道狹窄,企業成長空間受限。由于文創產業內部企業規模小,集中度不強,固定資產少、無形資產多,創意研發的成果價值、投資收益難以預估,有較高的投資風險,加之當前文創投融資風險評估專業機構匱乏,文創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融資十分困難,企業成長空間受限。
(1)突出主導方向,發揮產業規模效應。以產業鏈互補和協同創新為基礎,合理定位選擇園區主導產業和培育產業,梳理核心產業鏈缺失和薄弱環節,精準實施產業鏈招商,填補產業鏈空白。培育打造、著力引進一批文創行業領軍或專精特新企業,深化龍頭引領帶動,實現產業上下游協同共贏,打造出辨識度高、品牌化強的文創產業集群體。重視文創產業的名人名企效應,鼓勵支持文化名家、文創大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創客達人、知名網紅等入駐園區開設工作室,引導老字號品牌連鎖入駐,帶動整個園區檔次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引導與園區龍頭企業相關的重要客戶群體、相關產業及輔助產業入駐,聯合企業開展以商招商,重點引入一批快速成長型企業以及高校文創產學研基地,動態優化升級園區的產業結構。
(2)突出文化特色,打造“人本化”園區。堅持將文創產業園區打造成區域“文化地標”和“創意高地”,強調“人本化”在園區公共文化環境中的打造,深化園區破損路面、閑置空地、交通標識等環境整治,增加咖啡館、圖書館、畫廊、書店等文化配套設施,拆除圍墻,擴充綠地與文化小廣場,騰出更多的公共休閑互動空間,從細節入手,精心設計優秀的特色建筑與人文景觀,塑造高品質的公共文化環境氛圍。定期舉辦音樂會、藝術展、專題講座、研討會、創意者聚會、公共文化演出、文旅名優產品展銷、名優品牌新品發布會、夜市、文化美食節等公眾活動,營造出適合文創從業者、愛好者聚會、交流和展示,激發出創意靈感的文化氛圍,促進園區文化品牌以及入駐企業品牌傳播與口碑營銷,實現文創園區與周邊社區文化氛圍的共融,吸引更多周邊社區居民、外來游客入園享受體驗文化、休閑娛樂消費,帶動文創園區人氣,促進園區招商,彌補配套設施不足。
(3)堅持融合發展,重塑產業價值鏈。鼓勵企業“文創+數字+x”的跨界融合,借力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以及直播帶貨等新模式,將創意與制造、消費者需求的緊密結合互動,不斷催生新業態,逐步形成文創產業與制造業、房地產業、旅游業、農業等相互融合、滲透共贏的新格局,切實將企業的文化創意快速轉變為現實生產力,進入穩定盈利狀態。充分挖掘閩都特色文化根脈和文化記憶,重塑傳統文創產業的生產空間,加入創意設計與文商旅展覽元素,突出文化品牌的異質化,提升文化附加值,提高項目的觀賞性、體驗感,加速傳統文創產業升級轉型。
(4)暢通融資渠道,增加投資機會。園區要加強文化產業投融資服務功能平臺建設,重點完善知識產權評估、資金擔保、版權交易、文化投融資咨詢等服務功能,實現信息共享,通過財政資金的引導,促進銀、政、企有效對接,鼓勵風投、私募股權基金、眾籌等各類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增加產融結合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