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丁爾 (廣西外國語學院)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提出為了大力打造區域重要支柱產業,加強旅游業的發展,進一步推進邊境旅游試驗區,增進跨國邊境旅游合作建設等。特別是在“一帶一路”發展的基礎下,強化與邊境各國和地區的合作交流,構建西部區域合作新格局;積極推進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區等的“三區三州”旅游大環線,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非遺扶貧,助推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真正讓意見蘊含的政策機遇在文旅行業生根發芽。
自國家改革開放后,旅游業的飛速發展,旅游扶貧作為一種新型的造血開發式模式應運而生。20世紀80年代前期和中期,我國一些老、少、邊、窮地區通過開發旅游使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成功案例,使政府意識到旅游在消除貧困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旅游扶貧”的概念。據國家旅游局統計,我國許多貧困地區與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70%左右處于老、少、邊、窮地區。自2000年8月開始,國家陸續試辦旅游扶貧試驗區,以政府為主導的旅游扶貧工作正式拉開序幕。
阿什利在文獻《旅游扶貧戰略:擴展窮人的工作機會》一文中,對旅游扶貧進行如下定義:旅游扶貧是為窮人創造凈收益的一種旅游。旅游扶貧不是某一旅游業的特定產品,而是一種貫穿整體的方法。與其說旅游扶貧旨在擴大行業的規模,不如說旅游扶貧的目標是為窮人開啟機會——獲得經濟收益及其他生計福利,或者參與決策。
旅游扶貧的減貧效應主要體現在經濟效益和環境、社會、文化等非經濟效益兩大方面。旅游扶貧的經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對于貧困人口而言也是最重要以及當地人最為期盼的。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可以解決當地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還可以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并且,在發展過程中,進一步拉動了當地傳統手工藝品、特色食品以及農副產品的銷售,對當地吸引外資,擴大地區交流提供平臺,充分地發揮了旅游扶貧強大的帶動作用,促進了旅游地的經濟發展。旅游扶貧的非經濟效益則主要體現在當地人民在接觸新興事物的同時,提高了他們的認識,改變了他們的觀念,增強了當地居民的經濟意識以及加強了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邊境旅游是我國出境旅游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涉外性、季節性、多樣性以及貿易依存性,是我國旅游扶貧的獨具特色的旅游類型。廣西與越南山水相連,擁有較長的邊境線,其中深厚獨特的民族風情、優美秀麗的自然山水、熱鬧活躍的邊關商貿等構成了廣西邊境地區發展旅游的基礎。
廣西位于我國大西南,南與越南接壤,陸地和海岸邊境線長,面積廣闊。其中崇左市的龍州縣、大新縣、憑祥市、寧明縣;百色市的那坡縣、靖西市,防城港市的防城區、東興市等8個縣(市)區與越南接壤。2018年4月國務院同意設立廣西防城港邊境旅游試驗區,其建成既可以促進邊貿區的經濟發展和繁榮穩定,又可以增進中國人民與越南人民的友誼之情,還可以提高邊境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旅游扶貧步伐,促進廣西全域旅游的發展。
1.旅游扶貧無法促進當地貧困人口經濟收益增加
旅游業對當地經濟的積極作用常常因為頻繁發生的旅游漏損現象而被中和了。由于貧困地區的經濟水平低,旅游市場的大部分資本都是外來投資,這樣造成當地貧困人口的收入來源單一,以農業或者基礎產業為主,沒法從旅游扶貧發展中得到經濟收益,無法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自主“造血”。
2.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
旅游資源從類型、分布以及數量上決定了它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是整個旅游發展的載體。廣西邊境旅游資源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普遍問題是開發模式雷同,旅游項目設計單一,缺乏地方民族特色。根據旅游者需求的普遍提高,單純的觀光旅游已經無法滿足,應該綜合發展旅游全類型,加大力度深度挖掘設計旅游產品。
廣西邊境旅游資源缺乏整合,旅游產品缺乏打造,景點內容單一重復等旅游產品的同質化問題都不利于提升廣西邊境旅游地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廣西已開發或正在建設的(防城港、東興、北海)為例:這些旅游景區,不但旅游產品設計中民族文化展示趨同,并且在相配套的產品開發上也沒有體現地方特色。
3.旅游地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公共服務不到位
其一,在廣西與越南陸地邊境接壤的地區,大部分旅游資源以及旅游景區都處在交通不便利的山林腹地,制約了旅游地的可進入性造。而且,大多邊境民族旅游地與周邊的旅游中轉城市在距離和直達方面的問題,都在無形中增加了游客的旅游成本,交通的不便利,中轉的時間長都會降低游客的滿意度,從而減少了旅游地對游客的吸引力,使制約了當地旅游的開發;另一方面,景區基礎設施薄弱、配套資源不齊全和住宿難、住宿差問題都削弱了旅游接待能力,無法滿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在2019年“十一”黃金周,廣西旅游接待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首先,進入景區的公路交通不暢,如大新德天瀑布;其次,各主要旅游區接待設施不足,特別是住宿設施嚴重不足,旅游酒店少,尤其是中、低檔房間少,例如廣西上林十萬大山景區。
其二,旅游公共服務不到位也是廣西邊境旅游發展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旅游公共服務主要包括旅游公共信息、旅游安全保障、旅游公共交通等環節。以散客為主的旅游市場逐漸成為今后發展的主要趨勢。這將更加嚴格對公共服務的要求,在游客對旅游公共服務需求多樣化的要求下,必須進一步完善和提高旅游公共服務的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
4.邊境特色民俗文化挖掘深度不足
在邊境民族地區旅游開發過程中,隨著民俗知識的普及以及對民俗潛在價值認知的增加,民俗的經濟功能和實際效用逐漸受到了政府和旅游開發商的重視,于是,眾多政府機構、行政官員、開發商為了各自利益,開始大肆對地方民俗進行改造和包裝。在這個過程中就可能會導致民俗的本真淡化,商業氣息濃郁,民俗文化被異化等不良影響。
旅游業是一項綜合性強、聯動經濟效益大的新興產業,不僅可以提供就業機會,增加當地人民的收入,還有助于推進貧困地區的扶貧進程,取得良好的減貧成效。廣西地處亞熱帶,其邊境地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及四季得宜的氣候,對旅游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關鍵的優勢。在進一步發展邊境旅游業過程中,不僅可以拉動當地的經濟,還可以解決邊境山區的貧困問題。
強化旅游產業升級,進一步升級旅游產品,打造旅游品牌、旅游精品,依托邊境地區資源的多樣性和少數民族文化的兼容性,開發一系列兼具民族特色的國際旅游產品,塑造國際旅游品牌,發展高端旅游項目。例如:在崇左市的大新縣、寧明縣依托左江文化,開發具有內涵的民俗文化特色精品線路,鄉村旅游民宿等。
升級旅游產品的多樣化和豐富性,根據民俗特殊和地理特征,分區聯動打造特色品牌,是深化旅游產品和旅游經濟的重要發展方向。例如:“2020醉美邊境·首屆大新德天徒步登高定向挑戰賽”在廣西崇左市大新縣德天跨國瀑布景區舉行。近千名選手“登高望越”,一同探秘“醉美邊境”,感受激情與速度的浪漫跨國之旅。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啟動“夏游廣西·四大避暑旅游勝地”主題宣傳活動,重點對廣西靖西市在內的4縣市進行“避暑游”主題推薦。
構建旅游聯動發展機制,以政府為主導,依托國家政策,吸引和引導各類旅游資本注入,著重開發精品旅游線路、旅游景區等旅游產品。進一步推進廣西邊境旅游試驗區的成果輻射,發展與越南的國際合作以及境內臨近省份之間的區域合作,綜合提高區域之間的旅游質量。廣西政府2019年為了推進邊境海洋旅游的建設,由大新縣政府發起倡議、以廣西發現之旅會展有限公司為牽頭單位,邊境旅游試驗區的旅游企業共同組建了廣西邊境旅游聯合組織。它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貫徹落實國家及自治區有關興邊富民政策,推進廣西邊海國家風景道建設的重要舉措。特別是廣西與越南邊境的跨國區域合作的建設尤為突出。如:憑祥市出臺《憑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憑祥市進一步加快全域旅游發展的獎勵辦法(2018年修訂)的通知》;東興市出臺《東興市商貿文化旅游一體化試行方案》等。
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做到文化遺產可持續性的保護和發展。如近年來,廣西東興舉辦的京族哈節,入選102個中國首屆“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之一。依托海洋特色漁業民俗文化,創新推出以“游生態港城、吃生猛海鮮”為主題的文旅節慶“北部灣開海節”。發揮區位優勢,打造海上龍舟、馬拉松、海釣、網球等“中國-東盟”系列體育活動賽事。推動廣西“一帶一路”邊關旅游融合的大發展戰略,借助賽事活動打造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邊境徒步登高探秘賽事”和“醉美邊境綠色環保品牌活動”,是廣西2020年正在打造的旅游活動。通過“傳統旅游+擁抱新媒體+旅游輿情導引”的模式,服務于區域內的所有旅游企業和政府單位,服務于想來廣西旅游的國內外游客;第二,強化政府角色,建立協調有效的工作機制。各地方政府應該健全完善保護政策條例,積極調動各個部門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中。
廣西邊境地區主要的地形地貌是以山地為主,海岸為輔,四季氣候得宜,夏季山區和海濱都非常適合避暑度假,在以獨特的旅游資源為依托,結合旅游者需求的多樣性,把單一的觀光旅游升級成為多樣化的集觀光、度假、探險等為一體的特色旅游綜合體。針對旅游類型的多樣化轉變,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則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進一步加強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與改進,在保留原有資源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深加工,并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育,促進旅游公共服務的升級與改革,解決旅游交通,旅游區域之間流動、互動的銜接,是廣西邊境旅游發展的方向之一。
廣西邊境旅游市場近十年的發展緩慢,個別地方政府和部分旅游企業因為經濟效益的問題,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資金去維護和開發當地的基礎設施和旅游產品。如何加大力度拓展邊境海陸結合的跨境旅游新市場是在鞏固原有市場的基礎上探索的新方向。目前廣西政府出臺的相應政策都在支持旅游企業開發廣西與越南的海上郵輪旅游項目,盡快完善和建設對應的郵輪碼頭與港口,促進旅游類型的多樣化發展。
第一,特色農業與旅游業融合。廣西邊境地區自然資源優勢得天獨厚,中藥材、水果、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在鞏固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具有民俗特色的中藥材(壯、苗等)、茶葉、水果等特色農業。廣西的旅游扶貧工作主要致力于鄉村旅游,據2019年數據統計,廣西鄉村旅游發展亮眼,2019年全區鄉村旅游接待游客約4.0億人次,同比增長約30.0%,約占全區接待游客量的45.8%;鄉村旅游消費約2786.6億元,同比增長約35.0%,約占全區旅游總消費的27.2%。因此,當地鄉村旅游與農業產業化相互結合延伸,實現產業機構優化升級,可以達到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效應。
第二,水利建設與旅游業融合。廣西邊境8個縣(市)區的水利資源豐富,為開發水利旅游奠定了基礎。因地制宜,進行科學規劃,讓游客在觀光游覽時進一步了解水文化,如崇左市的大新德天瀑布、靖西的鵝泉、欽州、防城港市的東興和防城區都可以依水域、濕地、紅樹林保護區等為特色,實現水利工程和旅游資源的融合。
第三,獨特的生態環境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當地人民在與生態環境相互磨合、相互依存的發展共生中,形成了自己獨樹一格的地域民族特色。廣西有11個世居民族,其中在東興邊境地區生活著我國獨一無二的京族。因此,在開發旅游產品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獨特的自然環境開展以江、海為主的濱海旅游,以探秘民俗文化為主的體驗游、以教育學習為主的濕地旅游等,構建廣西邊境旅游發展的新方向。
【相關鏈接】
邊境旅游(Border Tourism)指旅行社招徠、組織、接待本國及毗鄰國家的公民通過邊境口岸進行的跨越國境的旅游活動,是旅行社國際旅游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我國國家旅游局于1996年頒布的《邊境旅游暫行管理辦法》的規定,“邊境旅游指經批準的旅行社組織和接待我國及毗鄰國家的公民,集體從指定的邊境口岸出人境。在雙方政府商定的區城和期限內進行的旅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