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磊鑫 梁露藝 黎詩婷 吳重江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在2003年龍州天琴女子組合登上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舞臺后,天琴逐漸為人所知,自此龍州天琴女子組合多次走出龍州,在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多個城市進行天琴表演,但由于天琴自身表演形式和傳播方式上的缺陷,天琴始終缺乏相應的知名度。天琴傳播主要還是依靠于傳統的演出活動或者傳統媒體的報道,在天琴的主要流傳之地廣西龍州縣,當地民間會不定期舉辦天琴表演活動,政府曾經也舉辦過天琴藝術節,但規模比較小,人數也有限,在現代新媒體日益發達的今天天琴藝術相比之下仿佛偃旗息鼓。
2007年廣西壯族天琴正式列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后十多年間,有關專家學者一直在為天琴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停奔走呼號,然而“道路”卻異常坎坷。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提升,政府也積極號召“文化出口”,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邊境地區的民族文化逐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目光。在這一背景之下,處于中越邊境的天琴再次得到了重視。在2019年2月25日,壯族天琴申遺項目推進會在廣西藝術學院召開,此次會議指出建立天琴申遺項目領導小組,由崇左市市長和市委書記牽頭,并就廣西藝術學院開展天琴藝術研修班進行了相關研究。在大約半年后的2019年9月26日,廣西崇左壯族天琴藝術國際研討會在崇左開幕,本次會議圍繞天琴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情況進行了探討,并且與會專家學者就未來天琴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在越南,天琴又稱為“天曲”,被認為是越南依族、儂族和傣族的傳統樂器。2019年12月9-1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越南天曲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越南的腳步快于我們,壯族天琴還在國內申遺的道路上亦步亦趨,他們就先行申請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不單單是藝術,文化戰線也是有國界的。當地政府應該加快速度準備好相關材料盡早完成國內天琴申遺工作,申遺完成后,相關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才會進一步增加,知名度也會得到很大提高。
(1)政府層面。東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地區,而廣西是中國面向東盟的橋頭堡。我們可以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加強對東盟國家的宣傳推廣。當地政府可以在官方層面推動與東盟地區的天琴文化交流,比如一起舉辦天琴文化藝術節、成立天琴藝術國際研究中心推動雙邊曲譜互譯、加強高校文化合作等。
(2)設立天琴發展基金,講好天琴故事。創建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天琴”文化品牌。廣西龍州被譽為“天琴之鄉”,但是在經濟層面上天琴錯失了走上產業化發展的道路。這其中雖有龍州縣政府財政不足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市場沒有意識到天琴文化在當地帶動經濟發展和繁榮民族文化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潛力。目前主要的天琴產業以天琴制作為主,就業人數少,并未能形成一個文化符號,在激烈的市場經濟中缺乏強有力的競爭。對此,政府可以組織相關專家學者深入挖掘天琴背后的小故事,講好“天琴故事”創新天琴藝術表演形式,吸引有較強實力的文娛公司投資開發,形成以天琴演奏為主、影視動漫為輔的大文娛產業。
(3)加大全媒體合作融合。新興媒體在文化交流傳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充分發揮新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和移動媒體的作用,將天琴文化融入新媒體傳播渠道中。利用現代互聯網、國外社交平臺如facebook、ins等的“走紅”表明當下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媒體是文化創新與傳播的必要選擇,這為天琴跨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新思路。互聯網時代下新媒體對文化發展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如何利用好先進新媒體技術拓寬宣傳渠道以及產出天琴文化的優質內容是值得思考探究的重點方向。
【相關鏈接】
壯族源于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