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家輝 殷秀麗 (沈陽大學學生處;沈陽化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當今時代,信息和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促使一種新生事物——新媒體,并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和普及。與各種傳統媒體相較而言,新媒體以其更加豐富的內容和更加便捷的交流方式,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而給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
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新媒體的概念是與傳統媒體相對而言的,它是在電視、廣播、報刊等傳統媒體普及以后逐漸發展起來的全新的媒體形態。它是一種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利用無線通信網、互聯網、衛星設施等多種渠道,以及智能手機、電腦、數字電視等接收終端,為用戶提供相關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與各種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特征十分明顯:
交互性是新媒體的首要特征,與傳統媒體的直線性、單一性傳播相比,新媒體和用戶間的信息傳播具有雙向性。新媒體可以與用戶之間建立起一種雙向的互動,不僅能為用戶提供龐大而全面的信息來源,還能為用戶提供基本的交流平臺,加強了用戶的主動參與性,實現新媒體平臺與用戶間的雙向互動交流。
即時性也稱為實時性,是指在規定的時間內某項系統的反應能力。與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可以最大程度地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地將各類信息資源通過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方式進行發布和傳播,從而滿足絕大多數用戶的需求。
共享性是指信息資源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可以被多個用戶接收和利用。新媒體作為一種互聯網技術的產物,其在信息傳播的內容和方式上具有十分明顯的開放性特點,用戶可以自由選擇和接收信息,并與他人共享自己的信息資源。
如今,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給高校大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捷,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知識儲備,豐富了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然而,新媒體的發展也對學生的認知造成了強烈的沖擊,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
新媒體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給大學生帶來了豐富的知識,也帶來了許多負面信息。大學生群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但是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一些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思想逐漸侵蝕大學生的頭腦,影響其主流價值觀的塑造,這樣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旋律遭受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加大了思政教育的難度。
由于新媒體具有較強的虛擬性,在這個虛擬的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往往缺乏真實性。個別學生在網絡空間中恣意放縱自己的言行,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誠信缺失嚴重,影響與他人的正常交往。更有甚者喪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線,受網絡空間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蠱惑和影響,并將其帶到現實生活中,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在高校的傳統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師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無論是教學方式還是教學內容都是由教師進行安排和篩選,學生往往只能被動接受,師生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動。而在新媒體發展的環境下,信息的傳播變得更加的迅速和開放,信息面也更加豐富,這使得傳統的教育模式很難跟上學生的思想步伐。尤其當學生深受一些負面信息的影響之后,傳統的教育模式更是難以從根本上扭轉學生的思想和認知,對傳統思政教育工作造成極大的沖擊和挑戰。
在當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好各種新媒體平臺,如微信朋友圈、微博以及相關的論壇、貼吧等,及時了解學生重點關注的話題,掌握其思想動態,并進行仔細分析和研究。在課堂授課的過程中,教師應將有關內容與課堂內容相結合,深入淺出、有的放矢地向學生講解,及時發現學生思想中的誤區,并及時進行溝通指導,讓社會主流價值觀較好地融入學生的思想和言行中。
在如今的新媒體環境下,各種網絡不良信息極易對高校學生的思想及行為造成侵蝕。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不斷創新新媒體技術,做到與時俱進。在日常生活中,高校大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和娛樂時,都會形成相應的數據信息,通過對這些數據信息進行利用和分析,就可以有效掌握學生的關注點及其習慣與偏好。一旦學生的思想及行為出現了問題,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干預和糾正。同時,還應結合當前的時政和新聞熱點問題,對學生施以有效的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都是以教師為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講授為主,偶爾會加入一些客觀案例輔以教學。這種模式缺少變通,信息量少,效果有限,往往很難滿足學生的切實需求。而在當今新媒體蓬勃發展的環境與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更多地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利用好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實施更加生動、易于互動的教學形式。從而在師生間搭起信任和有效溝通的橋梁,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并充分參與到教育教學過程當中,不斷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