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傳姣 (中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委員會黨校)
“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簡稱“兵團”)的歷史和今天,與黨的事業休戚相關,與新中國創建發展血脈相連。1954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駐疆部隊10.5萬官兵,響應黨中央號召,就地集體轉業,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66年來,兵團忠實履行黨中央賦予的維穩戍邊職責,不忘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發揚兵團精神,為推動新疆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邊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兵團精神作為兵團人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源泉,孜孜不倦地指引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兵團人在亙古荒原上戰天斗地,奮力拼搏,為新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新疆和兵團時明確指出:“兵團要真正成為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要真正發揮兵團作為先進文化示范區的功能,需要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兵團文化特有的品質和內涵。”作為兵團文化的核心內容,兵團精神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文明沃土,繼承和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了中華民族精神、人民軍隊精神,是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和“三股勢力”長期斗爭中逐步積淀形成的,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疆和兵團工作,確立了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和對兵團的定位要求,指出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總目標,強調兵團是實現黨中央關于新疆工作總目標的重要戰略力量。新時代黨中央對兵團的新定位、新要求,需要兵團人站在戰略高度發揮兵團精神在實現新疆工作總目標中的特殊作用。
以熱愛祖國為核心的兵團精神,是兵團人凝心聚力的強大精神動力,作為兵團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兵團人忠誠履行并實踐什么是熱愛祖國。“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是兵團人從扎根新疆這片土地后最真實的寫照。他們用雙手將戈壁變良田,荒漠變綠洲,在創造豐碩的物質文化成果的同時,也將亙古荒原建成了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世界銀行前來考察的官員就曾感嘆道:“由退役軍人組建的綠色開發部隊,是中國的一個創舉,創造的是一個輝煌。它的出現,為世界性的開發事業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185團的守邊人馬軍武為踐行那一句“我會永遠對黨忠誠、為祖國奉獻”的諾言,堅守在中哈界河邊的哨所32年。正是對兵團、對祖國的熱愛才是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作為中國精神豐富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兵團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兵團兒女建設邊疆、保衛邊疆。兵團人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改變新疆落后面貌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和努力。“不占群眾一分田,戈壁灘上建花園!”西方探險家來到新疆曾驚呼,“除了上帝,誰都無法在這里生存!”然而兵團人卻在卻在這片土地上開始了鑄劍為犁的壯闊進軍。在兵團軍墾博物館內陳列著一件老軍墾的棉大衣,上面的補丁共計146塊,已看不出原來的基本色。一位來自香港的女游客參觀到這里時,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她說,萬萬想不到,兵團人當年正是穿著這樣的大衣與嚴冬搏斗,與自然抗衡,與生存較量。正是這種強大精神的支撐下兵團實現了戈壁灘上建花園和幸福美滿的生活的夢想。
兵團精神為兵團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兵團精神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阻礙。進入新時代,兵團精神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擴展,但兵團精神的影響力有減弱趨勢。
兵二代和兵三代是兵團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兵團發展壯大的親身經歷者和見證者,對兵團創業史和兵團文化非常了解。大多數兵二代和兵三代對兵團的感情很深刻,作為特殊群體中的一員,對身為兵團人而感到無比自豪。在兵團精神的影響和鼓舞下事業有成,成就輝煌人生,實現人生價值。并一直生活工作在兵團,為兵團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有少數兵團年輕人對兵團感情較淡薄,對兵團精神知之甚少,缺乏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精神,認為兵團在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等方面與地方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更偏向于到地方上或條件更好的地方去工作和生活。
人口聚集是兵團發展壯大、發揮維穩戍邊作用的重大舉措。為集聚人口,優化人口資源,國家、兵團層面出臺了《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意見》等大量相關政策吸引大批青年農民來疆工作,同時也從內地大力招錄愿意在兵團安家就業的人員來疆,為實現新疆長治久安總目標和兵團深化改革以及向南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聚集人口的整體素質相對不高,尤其是流動務工人員和團場新進職工,本著以謀生營利為目的,由于文化水平較低和掌握的勞動技能較少,所從事的工作繁重勞累,而獲得的收入卻相對較少,勉強維持基本生活需要,沒有閑暇時間和多余財力去享受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對兵團文化了解甚少,對兵團精神的豐富內涵也不夠了解,更談不上在生活中踐行。
從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方略以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愈加緊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兵團也在不斷調整策略,拓寬視野,積極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在全球范圍內吸收世界先進文化和思想豐富發展自己。但同時也要看到,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意識。特別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積極向我國輸入和宣傳其價值觀念、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鼓吹文化多元化和價值取向多樣化,加強文化滲透,尤其像新疆這樣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是它們滲透的重點地區,對兵團精神的繼承弘揚帶來巨大的沖擊力。
新時代兵團深入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疆方略和對兵團的定位要求,落實黨中央關于兵團深化改革和向南發展決策部署,肩負著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艱巨任務,面對新機遇、新挑戰,兵團人如何在深刻理解兵團精神、踐行兵團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特征繼續傳承和發展兵團精神,走好新時代長征路,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1]什么是家風?《辭海》中的定義是:家風,猶門風,指一家的傳統作風、風尚。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有什么樣的做人態度和做事方法。老一輩兵團人扎根兵團、建設兵團,歷經千辛萬苦實現了兵團的發展壯大和蓬勃發展,兵團精神正是在他們的艱苦奮斗中孕育而生,最終形成與井岡山精神、南泥灣精神和延安征精神具有同等精神動力作用的紅色精神,深深地影響了無數兵團人。老一輩兵團人要將這種精神在子孫后人中通過言傳身教大力宣傳,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將兵團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誠地熱愛兵團,最終奉獻兵團,為兵團的建設和發展發揮應有作用。
加強對兵團新進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擴寬收入渠道,增加經濟收入。在經濟收入穩定且能夠滿足正常的生活需求的前提下,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從精神層面上提升兵團新進人口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兵團社區團場連隊要定期對這類人員進行兵團文化宣傳和兵團精神教育,可以邀請黨校教師或親身經歷、熟悉兵團精神的老軍墾人進行宣講;用新時代兵團先進典型人物和勞動模范引導和激勵他們熱愛兵團、奉獻兵團。比如像兵團第五師84團的王平同志的先進事跡,深深地感動和影響著每一位兵團人。從打工妹到農牧業能手,從普通群眾到十九大黨代表,31年來,王平堅持不懈地拼搏努力,以共產黨員的擔當和情懷改變著自己的生活,并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2012年王平被評為“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巾幗建功標兵”;201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2016年被評為“全國種養漁業先進個人”;2017年被推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用這種身邊的先進典型去引領和規范兵團職工群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時代如何繼續保持兵團精神在兵團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主導地位,是當前繼承和發展兵團精神需要解決的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2]繼承和發展兵團精神,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體現到團場連隊職工教育、精神文明創建、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全過程。用先進的傳播手段和方式去適應兵團職工群眾思想認識的多元化的特點,大力宣傳兵團精神;不斷豐富兵團精神的內涵,推動兵團精神的與時俱進。用兵團精神團結凝聚各族群眾,用先進思想占領思想陣地,從而增強兵團職工群眾的組織力和凝聚力。
兵團精神是兵團人開拓進取不竭動力的源泉,新時代要不斷豐富兵團精神的內涵,增強兵團精神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充分發揮其強大的精神引領作用,推動兵團各項事業全面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