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蓉
[三星法紳貿易(上海)有限公司,上海200042]
企業標準是對企業范圍內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標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企業生產的產品若無對應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的,應當制定相應的企業標準,作為組織生產產品的質量依據;已有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國家鼓勵企業制定嚴于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在企業內部適用[1]。
眾所周知,企業標準是企業內部為在生產過程中控制產品質量而自行制定的標準,一般其主要產品的技術參數、性能指標高于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促使企業的產品品質始終保持行業領先的水平,可以更好地滿足市場和用戶的需求。因此,對于企業標準的制定和質量管理的研究自然成為人們爭相研究的有意義課題。結合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對紡織檢測方向企業標準的制定與質量管理進行研究,希望研究結果可為相關工作人士提供有力的參考。
企業標準的制定是企業生存和建設的根本,也是統一技術和提升效率的有效手段。對同類型企業現狀的分析,有利于我們了解企業和行業的動態與發展方向,有利于公司下一步的戰略定位,也有利于幫助企業內部各級人員做好目標分解工作,對長遠的規劃制定有著很大的幫助。本文主要對當前紡織行業的人員管理標準以及工業流程標準作出現狀分析[2]。
當前,國內的紡織行業仍屬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自然也擁有了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特性。很多紡織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強大的人力支持,多數生產工序需要人力去完成。因此,無論是技術含量還是人員數量,一個紡織廠往往會擁有幾百名甚至是上千名職工,這一特點就決定紡織企業的人力與人員管理需要給予比較重要的地位“管理”。
由于紡織企業基層人員占比較大,且這部分人員的學歷大都不高,一般管理都會出現層級多、幅度大的狀態,這對管理標準的質量就存在很高的要求,所以常借助于細致的管理標準來約束員工的行為,有規定的必須執行,沒規定的制定出規定,嚴格按相關規章制度進行管理,同時還將獎懲措施落實到每個細節問題,避免人員管理出現糾紛現象。
國內紡織企業的管理流程現大多數采用的是現場管理這種方法。現場管理是指用科學的標準和方法對生產現場的各個生產要素的管理,其中要素包含人、設備、原料、方法和環境的管理,現場管理使得各個生產要素互相結合連貫,從而讓流程順利,達到產出優質、作業高效的管理目的。然而,具體管理標準的制定必須與廠區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分別設置不同幅度的管理模式,層層監管;當任務目標下達時,層層分解,成為每個人的個人目標和考核標準,最終以目標結果為導向,判斷是否有效完成了工作。
不同紡織服飾企業會擁有不一樣的生產模式和管理方式。如今,很多服飾生產企業都會在公司內部制定適合自己的生產標準,這類標準不僅會提升企業產品的質量,還會為產品的抽檢和考核帶來衡量標準。服飾作為一個特殊的產品,它的生產從原料的采購再到加工生產,最后成為一件成衣,這些流程決定了產品特性的不同。每一個流程就需要特別為之定制的標準,且不同的原料,不同的做工就需要不一樣的加工標準,而國家范圍內針對這樣細節的標準顯然不會像廠區內部一樣細致[3]。因此,針對這些實際產品的標準,企業內部標準制定的特殊性、特色性就顯得尤為突出。
質量管理是產品質量保證的基礎,也是企業基業長青和生存發展的源泉。紡織產品的應用范圍之廣、與人接觸之密切、環節協調之繁雜,使得紡織品的檢測標準與質量管理極為重要。因此,紡織企業的標準制定與質量管控流程直接影響到使用群體的最終受用效果,這也決定了紡織行業在產品品質上的質量管控應該具有更詳細的管理要求和管理效果。受內外部環境的影響,企業質量管理的內涵又涉及到安全質量管理、產品質量管理等多方面,具有內部和外部不同維度的管理[4]。
國內紡織行業質量管理標準涉及到國家的工業安全管理規范以及企業內部自主采用的流程質量管理兩方面。相關國家的安全質量管理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提出,國內大小紡織行業都需要達到標準要求,這些標準主要包含GB 18218─2018《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 2893─2008《安全色》、GB/T 3608─1993《高處作業分級》等。此外,廠區的直接領導以及管理人員分別為對應領域的安全負責人。安全質量管理既是企業生產合格產品的約束,也是企業內部工作員工的安全保障。
流程質量管理是企業內部為了達成企業的效益目標和效率目標,采用不同的質量管理方法的過程管理。目前,國內主要沿用的是國外的現場管理法和全面質量管理或ERP 系統管理。一些實力雄厚的企業會選擇專業的管理咨詢公司來獨立設計,而小型公司則會學習大型公司的成長經驗,并結合自身優勢加以改進,以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
國外紡織業的質量標準與國內雖相差不大,但不同國家對于安全標準的定義卻存在差異,且對于產品的質量標準定義也有差別。就日本紡織品檢驗標準而言,它包含檢驗模式、內在外觀質量檢驗以及殘斷針檢驗,而安全方面則大都是有關有害物質含量的相關標準。
國外紡織行業的內部質量管理流程最有名的是全面管理的6σ 管理(六西格瑪管理法),其次是PDCA 循環,在90 年代中期被廣為流傳和應用,在通用電氣公司以及摩托羅拉公司都有著光輝的應用歷史。
企業標準的制定是全面做好質量管理工作的基礎,質量管理工作的循環可以幫助企業優化標準的制定,從而達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機制,幫助企業更好地解決管理與生產之間存在的問題。企業標準的制定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并加以執行,且其與質量管理常用的方法也密切相關。
每個企業標準的制定都應按以下原則進行:
(1)遵守法律法規,恪守道德規范。在制定企業標準時,要恪守國家法律法規,結合國家政策以及地方政策和行業政策從多方面入手。例如,在制定勞務用工上要兼顧到紡織業的勞動力特殊性,外地用工和本地用工的政策區別,以及扶持政策都需要考慮在內;又例如,在產品原料安全、產品質量色彩等化工操作上的規范都需要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實施。總而言之,在生產和管理過程的標準制定上需要嚴格執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
(2)改善內部陋習,學習外部先進。我國工業的崛起相對國外時間靠后,所以很多年都在采用和借鑒國外的優秀方法,進而演化成適合自己走的道路。在進行企業內部標準制訂時,需要認清自己內部的不足,虛心向外部優秀的企業和國家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適合自己的標準。
(3)內部協調一致,注重發展科技。在制定企業內部標準時會遇到集團公司下各個子公司的統籌管理以及公司內部不同情況的管理,在這點上,需要堅持本企業內部的企業標準一致化,這樣可以強化內部公平,形成標準化的文案,方便管理人員的管理。
此外,在設定標準要求時也需合理利用國家的資源和能源,積極響應國家的相關政策,推廣科學發展的技術成果,進而推動國家科技產業的發展和進步,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
3.2.1 全面質量管理
全面質量管理(TQM)是指一個組織以質量為管理中心,全員參與,以達成顧客滿意和組織內全員受益的長期成功管理途徑。它適用于任何可以以質量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具有顯著的優點,即:既可以從產品的產生源頭進行改善,也涉及到產品的終端客戶感受,所謂的全面質量管理就是全過程的管理,要求全面控制產品生產過程;全體員工的管理,質量控制工作落實到每一位員工的工作內容,讓每一位員工都關心質量;全企業的管理,強調質量管理工作不會局限在質量監管和督查的部門,全企業的各個等級上的員工都需要為質量負責[5]。
3.2.2 六西格瑪管理
六西格瑪質量管理方法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被使用,它是從一種全面質量管理的方法中演變出來的高度有效的企業管理方法,主要作用在完善企業的管理流程以及優化技術方面,它以顧客為主體反過來確定企業的目標和產品的開發,更進一步演化了質量管理的內涵,是一種優秀的質量管理哲學。它的實施步驟主要分為5步,即五步循環改進法(DMAIC 模式),從定義、測量、分析到改進和控制[6]。整個流程循環尋找改進流程中高潛力的改進壓力點,優先實施改進,不斷地從最優無限循環逐個擊破,達到精益求精的效果[6]。但具體使用時不可盲目地生搬硬套,應結合企業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加以改進,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的六西格瑪全面質量管理。
3.2.3 質量控制四階段PDCA循環
在全面質量管理中涉及到企業產品生產流程的全面控制,在控制過程中運用最為廣泛和有效的是著名的PDCA 循環,因其是戴明采納,宣傳時也會稱作為“戴明環”。全面質量管理的實施就是基于PDCA 循環,把質量管理詳細地分為4 個流程,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和處理(act),且PDCA 循環就是不停地進行著這4 個步驟。根據PDCA 循環,不論是提高產品的質量,還是減少不合格產品的比例,都需要先提出一個詳細的目標,詳細地表述質量提高多少,產品不合格下降多少;有了計劃目標之后就是產出和檢查,嚴格按照目標來檢查,看是否達成,如果沒有達成就尋找原因和問題,直至問題解決,并總結經驗制定成新的標準或形成新的制度[7]。
PDCA循環制度的應用可以盤活企業的生產流程,讓企業保持一直處于不斷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之中,更有利于企業對未知情況的預測,可以提前降低行情波動的風險,對于紡織業這個變化很快的行業也很受用。不斷的循環讓產品處在一個高速進步的過程中,更容易適應市場和顧客需求的變化。
紡織行業的企業標準制定對企業的質量管理起著基礎建設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于企業效益目標的實現過程中。企業標準的制定,會不斷形成企業員工的行為準則,也會規范生產流程、完善內部機制,企業質量管理需要在這些基礎建設工作完成后開始提出新的要求,以追求更高的愿景和目標,比如,追求質量為核心的產品優勢,或追求更加細致的內部管理流程。質量管理的檢查會為標準提出新的問題和改進方向,標準的制定會優化質量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兩者相輔相成的作用使得企業在命令傳達和效果建設上都更加高效,推動企業的良性循環發展。
(1)紡織業管理是在社會主義長期的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創新中總結而成的,它經歷了建國初期幾百個紡織廠學習西方技術和管理方法到現在重視生產與經營結合、講求效率的過程,也最終形成適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中國紡織行業也在這個繼承和借鑒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如管理的民主化、思政工作的全面化以及中國紡織業高度重視的基礎性工作等,每一項標準的制定都是一份智慧的結晶。
(2)企業標準的制定與企業質量管理關系到企業的兩大核心競爭力,即:人力管理的競爭力和產品質量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標準的建立是企業質量管理的基礎,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助力企業的發展,深入研究和改進他們的關系會幫助企業變革管理機制,找到更好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