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明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天水 741020)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地形地貌地質結構存在很大差異,由此也是世界上地質災害多發國家之一,地震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極大威脅。近年來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升,在防治地質災害方面相應的技術也在不斷優化,越來越認識到水工環地質災害的嚴重性,對其產生的原因以及發生發展情況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這些都為指導水工環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下文當中主要結合實踐,對水工環地質問題展開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對策,希望本文研究能為水工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參考作用[1-3]。
引發地震的主要因素,不僅包括天然地震,同時還有人為因素導致的地震,如火山地震,構造地震和陷落地震都屬于天然地震,特別是90%以上的自然地震都屬于構造地震,而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震,最為主要的就是工業爆破,這種人為地震造成的破壞性相對較小,而且影響范圍有限,在活動斷裂部位由于存在復雜的力學因素,時常出現自然地震,要多發于活動斷裂帶的端部以及曲折部位,和多條活動斷裂帶相互交叉位置,由于放射性元素在地球內部通過長時間的衰變,會經地殼進行運動而有效的釋放能量,伴隨強烈的地面震動。地震發生時,具有突發性的特點,目前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地震感應技術也獲得了巨大提升,然而有的地震發生非常的突然于迅速,很難進行有效感應,這是有關部門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地震具有非常強大的破壞性,不僅會導致地面震動發生,同時還會嚴重破壞地面建筑物,使其發生垮塌,嚴重威脅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山體滑坡也是重要的災害類型。我國有著非常廣闊的地域面積,同時我國主要分布在地殼活躍活動區域上,是地震多發國家之一,時常出現地質災害。基于過去對地震災害的分析研究,發現地震災害類型主要都是淺震源、強振動特征,具有非常大的破壞性,為了有效控制和減少地震災害造成的不利影響,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地形地貌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陡峭斜坡部位時常發生此類災害,由于山體結構發生改變,特別是松動的土壤,再加上雨水沖刷會加劇泥石流災害的發生,尤其是活躍的地下水系統,會致使土壤間的粘合力出現大幅下降,增大其空隙,使土質變得更加的疏松,在巖石重力因素作用下,山體結構穩定性被打破,出現移動現象,導致水土流失災害發生。尤其是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山體結構遭受工程建設破壞性越來越大,使得使得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發生越來越頻繁。
造成這類災害的主要因素,和地表土質結構改變和人類工程建設影響與自然因素等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引發地表局部發生坍塌,這種災害尤其是巖溶地帶發生比較頻繁,工程建設過程當中對大量的砂石進行采集,使山體結構被打破,特別是過度開采對山體造成巨大的破壞性,引發山體塌陷。尤其在地下水土流失發生時,使其保有量出現很大下降,也引發土層下降,加劇山體坍塌災害的發生。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以及地面采空區塌陷,和采煤過程當中放炮作業都會引發地裂縫問題出現,由于雨水不斷沖刷,地裂縫的規模逐漸擴大,特別是很多地區的地裂縫和煤礦采礦工作有著十分大的關聯性,采空區由于應力因素影響,引發失衡,加劇了地裂縫問題的發生。如果巖層抗拉極限在頂板巖層內部拉力應力之下時,便會導致上覆巖層發生移動問題,導致地裂縫出現,基巖裂隙水為集聚與煤礦,開采過程當中,會對地下水進行抽取,導致采礦區水位以及含水截止孔隙水壓力出現明顯下降,導致覆地層壓力以及松散土層出現明顯的差異性,由于土層拉張因素影響,加重地裂縫問題發生,由于土壤較為疏松,存在很大的空隙,由于雨水沖刷和浸泡和潛蝕、沖蝕,對地裂縫造成不良影響,使其不斷的擴大,沉積物和地裂縫出現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因此應當使其承載力有效提升,才能減少地裂縫問題的不斷擴大。
地震災害有著很大的破壞性,不僅會改變原來的地形地貌,同時還會引發建筑物發生倒塌,同時還會導致水害水災等次生災害發生,這些災害嚴重威脅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更阻礙到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發生地震之前,會有微觀和宏觀兩方面的預兆信號發生,就宏觀預兆而言,很多動物對此有著極強的敏感性,而微觀層面的改變,可以通過先進的勘察儀器來發現,在人的正常感官下無法有效獲取。預測地震主要可以加強重力監測以及磁場監測來實現,具有非常大的工作范圍,而且具有很大的工作難度,工作人員應當對地震預測有一個更加充分的認識,同時還應當具備較強的檢測意識,對地震防治加強相映的管理工作,對于地震前兆信號快速精準的開展監測,對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給予最大保障。
對自然資源科學合理的進行開采,在開采資源過程中,應當設置科學合理的規范,在有關規定下對資源開采量科學確定,開采資源過程當中,應當將后續的復墾復綠工作充分做好,針對于一些地質災害潛在發生區域,應當針對性的設置安全警示標志,在開采地下資源過程當中,進一步推進勘察工作,詳細周密的勘察工作,能夠更好地確保開采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保證后續生態恢復。
同時對預警監測范圍力度進一步強化,對崩塌泥石流和滑坡災害預警預測,對地質災害發生情況給予認真的監測工作,有關監測部門應當對預警監測系統不斷的更新和優化,針對一些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高發區域,將預防工作充分落到實處。擴大遙感技術應用范圍,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針對一些地質災害高發區域,展開重點監測工作,明確地質災害類型,以及精準的進行監測,獲取全面的監測數據,使地質災害監測部門和水工環工作者的工作難度有效降低,科學合理的預防地質災害,監測地質災害過程當中,應當將外圍監督工作充分做好,加強全過程管理,科學系統的評估地質災害,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時應對,避免地質災害發生時造成嚴重的損害。
擴大資金投入,加強環境治理,尤其是政府相關部門,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必須要將主動責任充分發揮出來,對保證金制度不斷完善,對各工程開發行業過度開發行為嚴格控制,鼓勵相關企業擴大環境治理資金投入,更好的保護自然環境。過去產生的環境問題有地方財政部門,提供充足資金保障,通過招標形式或者其他渠道,進一步擴大宣傳加強有償環境治理體系構建,通過各種措施應用科學合理的控制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的發生。
在防治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過程當中,應當認真遵循科學實際原則,將防治工程的作用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充分考慮工程地質情況,并結合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具有的特點以及發生規律,針對性地構建防治方案,提高防治效果。
防治地面塌陷災害,應當對開采企業建設布局科學合理的布置,河流改道引流,構筑防洪堤,對地下涌水問題科學控制,設置相應的監測網,嚴密監控地面塌陷問題。發生此類災害時,應當及時的進行回填,針對性的河流改道,對何朝采取防滲處理,將加固措施以及控水措施充分落到實處,同時還應當加強非工程性防治,通過綜合性的防治措施,減少地面塌陷災害的發生。
在防治采空區地面塌陷時,必須要認真詳細的做好勘察工作,充分根據勘察信息數據,將規劃預防對策充分做好,對危險區域的建筑物進行搬遷,不可在塌陷區域建設工程,能夠通過有效措施進行治理的,必須要首先進行自理。在開展相應的工程建設,當地環境較為惡化,應當對自然災害加強全面的勘察工作,對勘察區域的環境情況充分了解,擴大地質調查力度,減少災害造成的不利影響。
在防治地裂縫問題時,可以采取避讓措施,具體防治時應當將測試手段充分加強,選擇距離地裂縫區域較遠的位置進行建設,遭受地裂縫破壞的建筑物,應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加固處理,或者將部分進行拆除,有效處理地基,對于一些微破裂地裂縫災害,應當科學合理的進行規劃,對地裂縫發生區域強化巡查工作,有線路痕跡發生時采取有效措施及時的進行處理,以免有陷穴發生,并回填地裂縫,做好夯實以及防水工作,避免地裂縫不斷擴大。
利用回填采礦法,來科學有效的處理礦山開采產生的地裂縫問題,將安全隱患及時消除,特別是一些較老的礦區,加強地裂縫治理越發凸顯出其重要性,充分考慮地裂縫具有的特征以及引發地裂縫形成的主要因素,利用灌漿處理沉降盆地邊緣,對于一些采空區塌陷引發的地裂縫,采取有效措施及時的進行治理,控制和減少此類災害發生[4-6]。
水工環地質災害造成的破壞性和影響性非常大,政府有關部門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相關人員應當具備較強的防治意識,對地質災害發生情況以及地質災害形成原因開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對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條件充分的調查,發揮先進技術作用和經驗,通過科學有效的措施來預防和控制地質災害的發生,避免對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另外還應當將宣傳工作充分做好,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地質災害防治的積極性,科學系統的評估地質環境,為環境改善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