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來不缺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重視創新,不畏挑戰者有之;危局當前,堅強不屈者有之;義利兼濟,胸懷天下者有之。而創新者、不屈者、胸懷天下者,三者皆備之杰出企業,更是中國發展中難得的力量。

2020年9月,在湖南長沙的工程機械企業三一重工的國際營銷公司收到一個來自海外的特殊訂單,對上裝主動力、前支腿、底盤、控制系統以及著色都有特殊制造要求,而且這樣的泵車,對方只訂了一臺。這樣的單子接不接?
“當然接啊!僅僅17天,符合客戶需求的泵車便順利下線。”三一重工泵送事業部智能制造所所長饒有福說。
原來,三一重工的秘訣就是今年投入使用的長沙18號智能工廠的柔性生產線。“原來的制造周期需要28天左右,通過對生產線的柔性化改造后,制造周期縮短了近40%。”
作為國家首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之一,三一重工位于長沙的“18號工廠”,其智能化制造車間實現了生產中人、設備、物料、工藝等各要素的柔性融合。兩條總裝配線,可以實現69種產品的混裝柔性生產;在10萬平方米的車間里,每一條生產線可以同時混裝生產30多種機械設備,馬力全開可支撐300億元的產值。
按照傳統生產模式,一條生產線只能生產一個或幾個規格的產品,而在智能生產線上,可根據訂單要求的不同,同時上線生產不同的產品。那么,這些傳統生產模式難以做到的事,智能柔性的生產線又是如何完成的?“18號工廠”給出了答案。
廠房的整個柔性制造生產系統包含了大量數據信息,包括用戶需求、產品信息、設備信息及生產計劃,依托工業互聯網絡將這些大數據聯結起來并通過三一的MOM(制造運營管理)系統處理,制定最合適的生產方案,最優地分配各種制造資源。
2020年3月,三一重工的智能制造部門接到一項新要求:隨著公司訂單的增大,用于生產泵車的焊接轉塔作業島,產能需要提升8—12臺套/天,這意味著原來的6個工作島現在不夠用了,需要馬上增加到8個工作島。放在過去,增加工作島可能需要對生產線進行重新布局改造,怎么著也得花上半年時間。好在采用了柔性化布局方式,從機器人采購到后期安裝加工,只用了45天就完成了生產線的柔性化改造。更重要的是,這僅僅是對生產線進行了柔性化改造,沒有增加一條生產線,就實現了產能提高。而且,如果今后需要做調整,把工作島直接挪走就可以了,方便快捷。
像三一重工一樣,隨著“互聯網+”給供應鏈管理帶來巨大變革,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正源源不斷深入制造業。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防護品缺口大,考驗著供應鏈的應變能力,眾多工廠借力大數據與物聯網,快速完成產線切換,轉產口罩和防護服等抗疫物資,柔性制造再次成為行業關注的熱點。這些亮眼成績的背后,除了原有廠家密集排產之外,通過柔性方式實現跨界轉產的力量貢獻很大。
廣義而論,智能制造是一個大概念,柔性制造,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內容之一。包括柔性制造在內的智能制造的發展,將給制造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成為制造業未來發展的驅動力。(葉曉楠)
2020年11月9日,大疆創新在深圳發布了兩款針對農業的植保無人機T30、T10 。據官方介紹,旗艦T30是如今市面上綜合性能最強大的植保機,每小時作業效率高達240畝次,專屬變形翼設計,有效提升果樹飛防效果,搭配更可靠的播撒系統,有效提高播撒效率。而針對南方小地塊、中小農場主的T10,則主打性價比,機身輕便,單人即可操作。
近年來,以植保無人機為代表的智能裝備,持續幫助農戶降本增收,成為推動中國農田管理變革的新勢力。目前大疆植保機的全國保有量突破7萬臺,累計作業畝次達9億次,作業覆蓋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100多種作物,為農戶節約了超過1500萬噸農業用水,幫助成千上萬農戶解決了植保難題。
除了在農業這個細分賽道表現突出,在近年來美國的制裁和調查陰影中,大疆也贏得了一些關鍵性的勝利。此前,大疆占據全球消費級無人機七成以上的市場份額,引起了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防部的高度警惕。2017年,美國軍方以數據安全隱患為由,宣布停用大疆無人機,對其開始了長達一年的制裁。不過,由于美國無法找到可替代產品,這一年,大疆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不降反升。
2019年5月,美國國土安全部網絡安全和基礎設施安全局發出警告:中國制造的無人機可能會向其在中國的制造商發送敏感的飛行數據,可能會將用戶信息傳回中國。兩個月后,大疆創新推出大疆政企版無人機系統,并通過了美國內政部官方測試與獨立驗證。最終結果顯示,在對大疆無人機進行的15個月嚴格評估中,未發現數據在系統外傳輸。
2018年,大疆遭到了一家母公司在中國深圳的美國無人機公司的起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大疆展開了337調查。直到2020年8月,這場訴訟才落下帷幕,決定不對大疆發布有限排除令和禁止令。
大疆公關總監謝闐地對此評價道:“大疆無人機能拆開的每一個零件都是自己生產的,底層代碼都是自己的,無論專利還是研究方法,任何無人機公司都很難繞過大疆。”
據統計,2013年至2017年,大疆的銷售收入以每年約一倍的速度增長。到2019年,工業產值突破260億元人民幣,2020年上半年依然保持了超過20%的增長速度。
高速發展的背后,是不斷的創新和突破。從2009年起,大疆幾乎每年都有新產品問世,從消費級到農業植保機再到安防等領域,從無人機、手持影像、機器人教育,到前沿創新領域的技術產品與解決方案,大疆填補了國內多項技術空白。飛控系統、機架、云臺、攝像頭等零部件全部由大疆自主研發,并在自家工廠生產完成。
目前,大疆擁有全球最大的無人機研發團隊,研發人員占比達25%。2014年至2017年,大疆的專利申請數一直位居行業首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國際專利申請(PCT)排名情況,中國有8家企業進入全球TOP50,包括華為技術、中興通訊、京東方科技、OPPO、騰訊科技和大疆創新等。(邱月燁)
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等共同啟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以來,廣大民營企業傾情投入,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參與“萬企幫萬村”活動的初衷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功經驗?2020年11月20日,在國新辦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正邦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總裁林印孫,福耀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榮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史貴祿,寧夏寶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彥寶四位民營企業家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扶貧故事。
“我出生在江西撫州臨川的一個小村莊,忘不了祖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苦生活,也忘不了他們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期盼。”正是因為這種初衷,林印孫帶領正邦集團二十多年如一日,堅守農業,讓優質的農業生產資料下鄉,讓優質農產品進城,把農業做新、做精、做透、做專。
史貴祿和林印孫有著同樣的經歷,來自陜西榆林定邊縣農村的他,立志要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20年來,他帶領公司幫扶定邊縣海則梁、白泥井、周臺子三個鄉,通過四個“五年計劃”讓三個鄉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農民由貧困轉向小康。
扶貧先扶智。為讓貧困家庭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黨彥寶創辦了寧夏燕寶慈善基金會,并用這個平臺實施教育扶貧項目,10年間共資助大學生22.29萬人。
在幾位企業家看來,幫扶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最大法寶是發展產業。
在生豬養殖中,正邦集團開創“四提供兩擔保”模式,讓養殖戶實現了“旱澇保收”。“這一模式具體操作中,就是企業提供種苗、飼料、獸藥、技術,企業向銀行擔保為養殖戶貸款,并保價回收。這充分解決了農民不敢養、不會養、無錢養的問題,讓產業發展有了源頭活水。”
產業發展離不開種質資源支撐。榮民集團建設種子研發基地,截至目前已研發出117個高產品種,讓毛烏素沙漠延伸段北緯40度的幾千萬農民受益。這些自主研發的新品種還推廣到了全國、全世界其他沙漠地帶。
無論是教育扶貧還是產業幫扶,實現脫貧,離不開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
2003年,曹德旺到福建平潭調研,聽說和他老家隔海相望的一個村子原來有七八十戶村民,現在只剩下二三十戶,住在部隊撤退的營房里,吃水要到五公里以外挑。曹德旺提出出資幫助村民做生態移民,聽到這個消息,村民非常激動,整村同意搬遷。“他們脫貧的意愿非常強烈,整個村原來搬出去的,遷到外地去的,也遷回來了。這個村就是平潭的福耀村。”曹德旺說。
除此以外,曹德旺還成立了河仁慈善基金會,在“萬企幫萬村”行動中,這個基金會按照國家政策,在西藏、青海、甘肅、云南、貴州對幾十個村進行了幫扶。
黨彥寶在寧夏西海固地區進行了廣泛調研,通過資助解決大學生上學的問題和職業技術學院學生上學問題,對9個縣區和5個鄉鎮的孩子全部進行了資助。他說:“獎學金政策解決了貧困孩子的上學問題,也解決了他們生活困難的問題。不僅激發了這個家庭脫貧的內生動力,也在孩子的內心埋下一顆愛的種子,讓愛繼續傳遞。”(李慧)
凌晨4點,安哥拉卡賓達省。天還沒有亮,當地居民弗雷德里科·塔蒂·伊賓達已和其他居民一起,拎著水桶出門了。這條路,他走了不知多少遍。早起、出門、打水,已是習以為常的事。
在卡賓達省一些地區,供水不足是當地人的一大煩惱。當地雖然有井水,卻無法直接飲用。由于大部分區域沒有安裝水龍頭,人們只能依靠水車限時取水,距離最遠的居民,每天天不亮就要出門去取水。而且,他們不一定都能打到水,錯過供水時間就只能空手而歸。然而,在當地政府和中國企業的努力下,這里即將發生變化……
由中國鐵建國際集團施工的卡賓達供水系統工程,正在改善當地用水難的狀況。該工程是安哥拉目前在建的最大供水項目,也是首個快速高效的飲用水供水系統。這一項目日供水能力5萬立方米,覆蓋卡賓達省92%的人口,建成后將使60萬人直接受益,會極大提升該區域的公共飲用水衛生質量,改善當地居民生活環境。項目當地員工本托·米格爾·吉列說:“項目建成后將覆蓋整個街區,到時候我們足不出戶就能喝上干凈便捷的飲用水。”
近4年的建設中,項目進行了10余次設計變更和方案優化。由于當地物資匱乏,近200種型號的施工物資和設備需要從中國、葡萄牙及周邊國家采購。此外,漫長的雨季和瘧疾等傳染病帶來的風險,也給施工人員帶來巨大考驗。
2020年3月,新冠疫情開始在非洲大陸蔓延,安哥拉各項建設幾乎都按下了“暫停鍵”。面對疫情帶來的施工困難,項目部緊急協調施工技術人員和物資設備,堅持疫情防控和施工進度兩手抓。截至10月30日,施工現場無一人感染。據項目負責人介紹,9月30日,卡賓達供水項目供水管道及入戶管網全部完成安裝,并完成初次沖洗。12月底,60萬安哥拉人將為用上干凈的自來水而歡呼。(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