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3年,23歲的醫學博士馬海德為考察東方流行的熱帶病從美國來到上海。當時,日軍先后入侵東北、攻打上海,面對復雜時局,他的興趣從熱帶病轉移到了中國社會上。1936年6月,馬海德赴陜北了解中共抗日主張和邊區情況,這讓他對中國共產黨有了全新認識,考察結束后,他選擇了留下。
1937年8月,紅軍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馬海德隨部隊前往山西抗日前線,幫助開展戰地醫療服務。在野戰部隊,馬海德和其他戰士一樣,一天只吃兩頓用河水熬的小米粥。剛開始,他很不習慣,時常胃痛。隊伍里的老戰士會帶些冰糖,關鍵時刻用這珍貴的物資補充能量。當他們發現馬海德的不適后,會時不時掏出一塊冰糖給他。馬海德很感動,因為這意味著戰士們不再把他當外人,而是一起作戰的同志。
抗戰期間,馬海德還幫助迎接了白求恩、阿洛夫等國際醫療力量。在中外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邊區醫療事業有了很大起色,共發展了8個中心醫院、24個分院,形成了擁有1.18萬張病床的醫療網。僅1944年至1947年,馬海德在延安診治的傷病員就達4萬多人次。大家都親切地稱這位身穿軍服、打著綁腿的外國人為“馬大夫”。
新中國成立后,馬海德成為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1950年,他被任命為衛生部顧問,將余生的精力投入到麻風病的防治工作中。(摘自《人民日報》,陳尚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