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辰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富順鎮位于四川茂縣東部,全鎮常住人口6050人,其中羌族人口占95%以上。羌族民居建筑類型除了廣為人知的石砌碉樓民居,還有土屋、板屋等類型。富順鎮作為羌民族聚居區,其民居建筑類型為以板屋民居為主。從建筑結構上看,富順鎮民居建筑為穿斗式木框架結構,多為五柱落地的柱網模式,建筑高度一般為二層或者三層,屋頂為人字坡屋頂結構。從空間上看,富順鎮傳統民居一二層為居住空間,頂層主要作為儲藏或晾曬農作物的空間。從平面布局上看,富順鎮傳統民居平面較規整,基本呈中線對稱分布。主室布置在中軸線上,而其他客廳、臥室、餐廚等室內功能空間圍繞主室靈活布置。受漢化程度較深的影響,傳統羌族民居中的祭祀空間在富順鎮民居建筑中被弱化,部分村上民居在主室后面保留了傳統羌族民居中的火塘空間,雖然說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了傳統文化,但由于長期在室內生火,房間內墻面被熏黑,地面布滿塵灰,并且會有消防隱患。從建筑裝飾上看,外立面木構件部分保留原木色或刷朱紅色漆,一、二層墻面刷白,窗間墻上偶有羌族常見的羊頭花紋裝飾。頂層不設外墻,或以竹片、木板作為外墻,屋檐處在垂花柱上有簡單的裝飾雕刻,建筑立面呈現虛實結合的特征。民居室內為紅頂白墻,墻面雜亂懸掛生活用品,室內并無更多民族性特征的裝飾。由此可見,富順鎮當地民居在建筑裝飾上其受漢族民居影響較多,羌民族特性的裝飾已經不明顯。
富順鎮民居建筑的建筑結構形式為穿斗式木框架結構,結構形式簡單且能較好的滿足室內空間的靈活布置。茂縣富順鎮這種傳統民居的建筑結構形式,是漢羌文化結合的有力載體,體現了傳統民居順應自然和生活需求自然演變的痕跡,保護現有民居的原始結構不做大的改動,既是延續了原有民居的生命,又能保留原有建筑的個性。同時考慮到經濟性,對結構整體性保存較好的當地民居改造為民宿時,應尊重原始建筑結構,通過局部的結構加固或者替換來滿足新建筑的使用。
民宿是兼旅宿和民俗文化展示為一體的旅游項目,游客來到當地體驗民宿,除了修養身心感受大自然而外,還希望能夠感受當地的當地鄉土風情、人文氣息及文化傳統。因此在傳統民居改造為民宿的設計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在設計中融入當地特色。以富順鎮民居為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融入當地特色。
2.2.1 建筑立面
富順鎮傳統民居頂層多用于晾曬農作物,因此頂層通常不設墻。在改造民宿的過程中,需利用建筑頂層的空間,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對頂層進行處理,以保留傳統民居里面虛實結合的特色:頂層采用大面積玻璃幕墻;頂層使用空間向內側推進,留出外廊空間,外廊欄桿采用和當地竹質或木質材料;在頂層磚砌封墻后外表皮粘貼木皮或竹片材質,達到與傳統民居相似的效果。
2.2.2 室內裝飾
在改造民宿設計中,為了使有游客在住宿中感受當地文化,需要在室內裝飾中運用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的符號充分展現本土文化。比如羌繡、竹、脆紅李、中草藥等富順當地特色元素,將其精心設計融入室內硬裝、軟裝設計中,加強室內裝飾中當地文化特點,使人記憶猶新。
2.2.3 傳統文化元素的保留
火塘可以作為典型羌族文化元素予以保留,但考慮它在傳統民居中導致的室內環境污染以及消防隱患等問題,在民宿改造中應該充分考慮其保留方式,使游客既能從中感受傳統文化,又不會破壞民宿的功能。同時還可以保留原有老房子里的生活物資,作為展示文化的實體,例如農具、廚具、灶臺等,將其以適當的方式作為陳設展示給游客。
為了增強旅客的住宿體驗,民宿改造設計還需符合現代生活的需求。
2.3.1 空間劃分滿足功能需求
傳統民居在功能空間上只能滿足日常居住,而改造為民宿時,需要增加一部分公共空間,供住客日常交流、娛樂等。因此可以利用傳統民居中的頂層閑置空間,根據具體需求將其合理改造作為餐廳、茶室、兒童活動室、多功能廳等公共空間。
2.3.2 采光通風
傳統民居存在開窗較少,室內采光通風不佳的情況。在民宿改造時,為了避免影響居住品質,需要增大原民居的開窗面積。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房間的家具布置、室外景觀等因素合理增大開窗數量及面積,在改善室內光環境的同時,也將室外景觀引入室內,使住客在住宿中也能體驗自然。
2.3.3 設備設施
在家具以及設備設施的選擇上,也需注重功能性和舒適性。例如增加空調、取暖器、熱水器、淋浴、馬桶等現代化的設備設施來保證其實用性。
以茂縣富順鎮唱斗村陳少軍家作為典型案例,進行民宿改造分析。
原始平面一層滿足主人日常生活功能,二層堆放雜物。改造為民宿后將二層空間利用起來,增加了公共空間面積。其中一層原主室空間作為接待休閑區域,滿足客人入住、休息、交流等需求。一層剩余的其他空間改造為三間客房。二層考慮到檐下空間層高不足,將整個使用空間向內縮進,留出外廊,剩余空間劃分為客房、餐廳/茶室、廚房、兒童休閑室等功能空間。
整個民宿改造設計中室內裝飾以現代舒適風格為主,穿插一些民族性或地域性的特色裝飾作為點綴。
一層三個客房以簡潔原木色的家具以及硬裝塑造現代風格,同時引進現代化的設備如空調、冰箱、衛生間等,滿足住客對于現代化生活的需求。結合地域特色,在室內軟裝設計上三間客房分別以竹、羌繡、脆紅李為特色進行設計。例如在以竹為主題的客房內,床頭背景墻上設計竹子條紋裝飾,增加竹藝掛衣架,擺放竹質茶盤。二層客房室內風格偏向民族化,家具和室內軟裝飾品的選用更偏向民族風。一二層客房面向景觀的墻面做了大開窗處理,由此舍去了電視的功能,目的是想讓住客在此體驗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暫時逃離現代生活的感覺。
由于民宿整體空間不大,尤其是二層空間層高不足,因此公共空間的室內裝飾風格也以現代簡約風格為主,不在墻面及吊頂上做過多的裝飾。燈具、家具、室內陳設盡量選擇具有一定民族風情來進行搭配。一層接待空間設計有展架,展示羌族刺繡、民間工藝品等,除了起到烘托室內氣氛的作用外還可以供住客購買。
原建筑開窗較小,影響采光及通風,更改后在東西立面上增大了開窗面積。二層外墻向內退進后,外廊欄桿以木格柵的形式模仿原建筑立面竹片貼面的造型。根據使用功能需求,增加一層入戶門的寬度,重新設計南立面入戶門、窗戶的邊框造型,以羌族圖紋為點綴,使其簡潔中又帶有一點民族特色。
將原民居建筑前的院壩空間進行規整,改造設計為民宿室外庭院。院落正門設置景觀墻,造型上提煉羌族碉樓民居特征,輔以富順鎮建筑立面上常使用的羊頭符號作為裝飾,使住客一進入院落就能感受到地域文化。庭院東西兩側為遮陰區,東側栽種竹林,設木蔭架,將傳統民居內的火塘放置于室外,冬天時客人可以圍火取暖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避免了了室內環境污染等問題。庭院西側種植當地特色水果——脆紅李,春季觀花,秋季賞果。樹下設秋千、水缸等,供兒童嬉戲。同時將石墨等農具結合景觀布置在此處,使兒童在玩耍的同時也可以體驗農活的樂趣。
民宿是兼旅宿和民俗文化展示的一體化旅游產業項目,在民居改造民宿的設計中,除了要滿足游客現代人生活的客觀需求,還要滿足游客體驗當地地域、民族文化的需求。因此在改造過程中,應考慮設計的大眾性與特異性的相互融合,既不能一味的追求現代化裝飾而忽略了傳統元素,也應該避免傳對傳統建筑形式和裝飾語言的簡單保留。要做到提取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化的設計理念,在繼承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