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民 運城市建筑設計研究院
伴隨科學技術進步,新型技術設備逐漸被應用于工程建設中,促使鋼結構取得明顯發展成效,同時實現了部分大跨度與高難度鋼結構工程項目,在更好服務社會經濟與日常生活基礎上,促使鋼結構的設計取得明顯成效。對于鋼結構建筑來講,因其呈現質量輕與施工快等特征,使鋼結構建筑具有較強適應性,根據多年工作經驗發現,鋼結構建筑設計仍然存在不同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同時正確掌握其設計要點,以便于提高整體設計質量。
對于鋼結構建筑來講,實現模數協調標準可以促進建筑順利建設,確保建筑具有預工程化特點,保證不同材料和形狀建筑構件均具備較強通用性,以便于實現預工程化材料加工、安裝的一體化,從而減少建設成本,同時促進工程順利施工。與此同時,此種建筑工期可以縮短至40%以上,有利于房地產的開放商資金周轉,確保建筑項目更快投入使用。例如:長沙遠大集團15天建成30層高樓。
因為鋼材組織比較均勻,強度較高,存在較高彈性模量,密度和強度比值低于磚石與混凝土等特點,在相同受力作用下,鋼結構的自重小,可以作為跨度較大、高度高結構[1]。目前,此類建筑已經成為比較標志建筑,例如:20世紀70年代建成的上海體育館,圓形平面,直徑110m,鋼平板網架結構。我國目前以鋼索及膜材做成的結構最大跨度已達到320m。
其一,鋼結構建筑選擇全封閉式的保溫防潮系統,因溫度變化較小與熱損失低,無論冬夏,可以保證居住環境的舒適性。當室外溫度達到0℃,室內仍然維持17℃以上;如果室外溫度為30℃,室內溫度仍然維持21℃左右。其二,和磚混結構建筑比較,鋼結構建筑的節能效果理想,約超過60%,對于冬夏季的空調設備使用,可以節約耗電超過30%,對于結構廢舊使用率達到100%。和磚混結構對比,相同樓層凈高標準下,對于鋼結構的維護墻體較小,可以節約空調能源,降低維護費用。
在鋼結構的設計過程,穩定性屬于比較突出問題,對于不同類型鋼結構建筑設計,均會面臨不同程度穩定問題,是設計工作中比較急需解決問題,如果發生鋼結構失穩事故,除了會發生嚴重經濟損失之外,還會造成人員傷亡,相關案例較多。現階段,總結鋼結構失穩事故發現,其主要是因為設計人員經驗不足造成,未掌握結構和構件穩定性,缺少結構穩定性正確了解,均會導致結構設計出現薄弱部位[2]。對此,整個設計過程,需要確定鋼結構的穩定性理念,以便于解決其設計問題,總結其設計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結構布置應該考慮其整體性與穩定性。結構主要是根據平面體系設計,例如:框架和桁架,避免平面結構發生平面失衡情況,以結構整體考慮,需要設置支撐構件,換而言之,計算結構構件穩定性,需要與結構布置維持一致。第二,細部構造與構件穩定計算應該相互配合進行,保證兩者一致性。對于結構計算、構造設計,通常屬于結構設計比較關注話題。對于不傳遞、傳遞彎矩節點連接,需要其具有較強剛度、柔度,對于桁架節點需要盡可能避免桿件偏心,均屬于設計人員加強構造細部考慮內容,然而,考慮穩定性能,構造上通常會提出不同強度需求,如簡支梁的抗彎強度,對于不動鉸支座,阻止位移屬于其基本要求,但允許平面轉動[3]。
根據國內規范要求可知,對于鋼結構設計方案,需要確定標注鋼材和焊縫質量。我國目前鋼結構的設計,在焊縫質量等級要求不具有明確性,一些項目甚至未完全提及。通常情況,鋼結構建筑對于鋼材使用,需要符合抗拉強度等相關施工特征,對于抗震要求偏高的建筑設計項目,鋼板厚度通常會超過40mm,在對此類鋼結構建筑進行設計時,焊接連接屬于基本鋼結構的連接方法,其焊接質量情況會對結構安全性造成直接影響,應該嚴格按照結構和構件重要性等進行,明確焊縫質量等級[4]。
對于鋼結構的設計需要強調“概念設計”,結構選項和布置階段極其重要。針對無法精準分析、規范未確定問題,需要按照整體結構和分體系間力學關系,考慮震害與試驗現象等設計理念,以全局角度明確控制結構布置,以實現細部科學構造。基于此,早期迅速和有效構思,對于獲取結構方案比較容易計算,明確力學行為,預防結構分析過于繁瑣,同時也是判斷輸出數據是否可靠性的重要保障。在結構選型方面,需要考慮結構形式特點,如果建筑屋面覆蓋存在較大跨度,對于懸索、索膜結構選取需要考慮構件受拉力。在鋼結構高層建筑設計時,往往選取鋼混凝土結構進行;對于地震烈度較高、不規則高層,嚴禁單純考慮經濟忽視抗震力等。
在現代鋼結構建筑設計中,結構布置屬于比較難的內容,需要考慮其大小問題與均勻問題,即柱子主要方向為朝向,明確支撐與剪力墻的設置等。如果未分析結構的布置情況,無法發揮結構抗力,傳力途徑缺少合理性,均會影響其整體經濟性。在初算后,對于結構柱子的主方向和支撐等需要相應調整,盡可能考慮結構變形圖與主振型圖,但在實際設計中,對于結構布置和建筑使用,通常存在沖突情況,需要調整結構布置,在符合使用功能集成上,保證結構布置的科學性。
在梁、柱截面選擇時,應該分析構造要求,嚴禁僅考慮鋼指標,需要選擇梁與柱截面的高度增加、厚度變薄相關措施,此種做法會出現負面效應。目前,在進行結構分析時,通常會忽視結構自振周期,部分結構層間位移和頂點位移均符合規范要求,然而,自振周期偏長,會影響建筑抗震。如果建筑物面臨低頻地震波,對于此種建筑影響偏大,需要根據要求嚴格控制梁、柱變形。若梁跨度偏大,關于梁的變形驗算應該分析相對變形、絕對變形等[5]。
鋼結構建筑節點設計時,不僅需要確保節點強度與延性,而且還應該考慮節點構造的簡潔性,以促進工程順利施工。在節點設計時,明確螺栓數目,對于翼緣連接的焊縫厚度較為直觀。
在梁、柱鋼性設計中,需要特別注意:(1)嚴禁過薄、過厚,如果較厚很難發揮節點耗能作用;過薄會導致框架發生較大側向位移。(2)在梁腹板和柱方面選擇螺栓進行連接,需要控制螺栓排數,即嚴禁低于兩排。(3)對于梁上翼緣應該進行樓板加強,在維持良好施焊條件同時,如果震害較少無需進行特殊處理,對于梁下翼緣焊接襯板進行焊接,或者選擇割除襯板,再清根補焊,全面消除其焊接襯板缺口效應。在鋼結構的柱腳部位存在外露板式與埋入式等,其中埋入式具有較為理想抗震能力,對于強地震區需要做到優先考慮。在鋼結構的連接時,如果發生破壞,主要是因為焊縫質量差導致,應該強化施工質量監管,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得到提升。
在城市經濟發展下,建筑施工項目持續增多,使鋼結構快速發展,鋼結構建筑逐漸成為綠色環保型建筑,逐漸成為重點建設項目。伴隨人們生活水平提升,鋼結構設計要求不斷提升,因此,促進新型與輕質建材應用,可以保證建筑結構的安全設計,考慮其經濟、可靠性顯得極其重要,要求工程師不斷提升自身創新能力,以實現綠色與優秀鋼結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