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波 左權縣住房保障工作辦公室
保障房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一是,可以顯著改善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條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民生問題,可以推動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發展,可改善城市中低層收入居民的生活,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二是,保障房的建設能夠對城市的房價進行有效調控,更有助于政府落實對房價的控制,可減少城市中一些不必要的恐慌,防止房價的無故增長;三是,保障性住房對經濟具有一定的拉動作用;四是,大規模促進保障房的建設,不僅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推動著我國住房保障制度的進步。
保障性住房的選址應當具有便利、健康以及宜居的特點。首先保障性住房的選址周邊應對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務設施,例如保障房周邊應當具有醫院、學校、商業街以及相應的社會服務等,不應一味的為了降低成本,而在偏遠地區進行選擇;其次保障房周邊也應具有一定的市政基礎設施,例如公交站、地鐵站等公共交通站點,并且提倡人們應多乘坐公共出行,若當地沒有建設地鐵或地鐵建設起步較晚,則應充分考慮已開通公共交通路線的地區。
保障性住房的規劃應當具有綠色、經濟以及使用的特點。在進行保證性住房規劃設計時應以綠色、經濟、美觀為原則,通過共享各種資源配套設施,在規劃上應盡可能為人們創建環境幽雅的高品質生活住宅區。此外,還應當從節水、節能以及節約土地等方面入手,規劃處一種全新的符合人們需求的綠色健康小區,同時還應當在小區總面積中預留出幼兒園、物業管理以及各種商業配套房等等。
保障性住房的容積率應當在2.5~2.8之間,樓層高應當在9~20層為宜,在對保障性方進行規劃是要遵循生態理念與持續發展的思想,此外,還應當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盡可能的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的設計方式,注意消防車道的設計要符合相關的要求。
對于保障性主要的規劃,應對充分考慮共享理念,其不僅能夠節約資源,而且還能夠提高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完整小區的各種公共配套設施,將電信服務、商業以及醫療引入小區或小區附近,從而打造便利舒適的家居生活。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城市土地成本飛速增長,土地的容積率也不斷增加,這就迫使保障性住房向高層方向不斷發展,但是對于保障性住房而言,住房面積還是應當控制在50m2~60m2左右,這主要是因為,對于100m2的高層住宅而言,塔式高層建筑公攤面積一般在25%左右,陽臺的公攤面積在5%~7%,這種住宅公攤面積較大,無形之中就增加了居民的購房或租房負擔。根據GB 50368—2005《住宅建設規范》中提及的,住房建筑面積在35m2~45m2的房子而言,要設置兩室一廳需要解決客廳狹小、臥室偏小以及通風采光的問題,如何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并給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是解決保障性住房戶型的根本所在。
在21世紀初時,由于經濟條件的原因,保障性住房基本上都是多層、小高層的格局,因為這種格局設備簡單、公攤面積小,多層平面住戶可以達到一個電梯供四戶人家的使用,而小高層則可達到一個電梯滿足8戶人家的需求。這種保障性住房的面積在50m2左右,而且是兩室一廳,到如今依然是一個可以借鑒的案例。
保障性住房還應當具有綠色、陽光、健康的特點?,F階段,小區景觀綠色健康是人們生活品質的要求,在進行保障房建設規劃時應當將景觀、運動、綠化等多方面的要素進行綜合的考慮,并在小區建設居民休閑、運動的活動場所,提醒人們要多運動。對于綠植的選擇,應當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適合當地條件的植物,并且應當具有一定的觀賞性。此外,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綠色能源,例如設置太陽能系統、小區雨水回收系統,從而不斷推進海綿城市的應用。
應當從施工管理與原材料兩方面進行保障房的施工質量控制。
對于施工管理,應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針對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每個環節進行詳細的制度規范,使得施工人員與管理人員能夠有章可循,明確了施工規范與施工質量標準,從而有利于提高工程管理與質量控制;二是應當及時調整管理制度,對于不同的企業應當根據自身的企業特點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以保證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的科學性與規范性;三是優化施工流程,施工流程是根據設計方案進行制定的,對于每一個施工環節應當給予監督與管理,并且通過提高管理人員水平,從而使施工工序能夠穩步進行,沒有間歇停頓,對于不同環節之間的對接問題,應當協調各個部門技術人員,進行技術交流及時解決問題。
強化材料的管控,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施工周期長、投資規模大、設計范圍廣等特點,應當加強對施工材料的管控,以防止在材料問題而使施工成本增多。應當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施工材料的管控,一方面是規范施工采購流程。在進行原材料采購時應當對市場進行充分的調研,通過公對公的方式簽訂購銷合同,防止出現項目經理私下與材料廠家聯系,購買不合理的原材料,并且應當注意付貨款的時間,防止出現施工材料短缺的現象;另一方面是對原材料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周期比較長,因此對于材料的儲存工作非常重要的。
(1)標準層戶數及平面戶型設計。在過去,因為經濟條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大多數的保障房都是多層或者是小高層,因為這種保障房的公攤面積大多較小,并且沒有過多復雜的設備,所以多層的平面可以安裝一部電梯服務四戶,有一些小高層甚至可以安裝一部電梯服務六到八戶。一些廉價的多層租房因為公攤面積小,所以他們可以將主力的戶型設置成為兩室一廳的樣式,這樣的設計就比較成功。
(2)隨著社會的發展,由于土地成本上漲較快,容積率變大,保障性住房多向高層發展,但是主力戶型戶均面積仍按要求控制在50m2~60m2,按100m2以下塔式高層建筑公攤控制在25%左右,加上陽臺面積占5%~7%。戶內建筑面積基本在35m2~45m2,要完成兩室一廳的戶型設計,還需能解決平面使用中臥室偏小,避免空間穿越,廚衛采光、通風,保證臥室客廳直接采光,通風的問題。如何協調好這些矛盾,并拿出專家及用戶滿足的平面戶型是決定方案成敗的關鍵。
(3)在研究保障房的單體平面以及戶型是最重要的就是需要進行保障房在造型以及立面設計方面的研究。一般來說,建設保障房都是由當地的政府進行主導,對于其造型和立面設計方面和商品房有很大的區別,不適合做的過于標新立異,需要以簡潔作為整體建筑的基礎。而且,還需要考慮到建筑所需要的節能保溫性能,而且在進行保障房的設計時大多會使用現代的風格,在進行建筑群的設計時也不能將天際線設計的過于復雜,要和當地的整體風格相呼應。
綜上所述,保障性住房是近些年我國力推的一種工程項目,這種小區的建設規模一般都比較大,土地容積率偏高,同時對施工的要求也比較高,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甚至會出現邊施工邊設計的現象,從而導致在施工中產生各種問題,這也會對社會帶來不良的影響。現階段,大量的保障性住房小區還未得到市場、居民的檢驗,國外的保障房項目中出現的問題暫時在我國還沒有出現。因此,應當通過科學完善的規劃設計,分析總結各種成功案例,吸取經驗,從而促進我國保障性住房規劃設計方面能夠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