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菲 ,李華南 ,張 瑋 ,駱雄飛 ,董 樺 ,王金貴 ,趙 毅
(1.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天津 300120;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推拿科,天津 300193;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應三級實驗室,天津300193;4.上海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上海 201203)
天津又名津沽,是最早與西方文明接觸的中國城市之一。同時,辛亥革命后天津作為直隸省(河北省)政府駐地,亦是中西名醫匯聚之地。這種醫學文化匯聚效應,吸引了大批的傷科名醫。在20世紀中葉以李氏(以李墨林為代表)、蘇氏(以蘇寶恒、蘇寶銘為代表)和葉氏(以葉希賢為代表)為代表的天津傷科推拿[1],在全國骨傷推拿界享有盛名。
與此同時,來自民間傳統的傷科正骨也在積淀中發展。《正骨秘法》作為清末民初直隸南樂農民劉聞一口述祖傳捏筋骨之術,1921年由當地蔣云瑞先生整理編輯成書,1922年河南商務印刷所鉛印出版。該書確認藏于天津圖書館,為海內外珍本。《正骨秘法》作者劉聞一,字次顏,生卒未詳。原書記載劉聞一為清末民初直隸南樂佛善村農民,承父親捏筋骨絕技為人治療筋骨之病,到訪患者絡繹不絕,為廣濟眾生遂著書立說,廣為傳播。
從古至今記述方藥、針灸的著作不勝枚舉,而捏筋正骨之術記載甚少。因此,《正骨秘法》作為為數不多的專著,它的出現對于近現代津沽傷科推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該書在中國傷科及正骨學界的學術影響亦可見于多部近現代傷科著作,如:丁繼華主編,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醫骨傷科薈萃》[3];陸拯主編,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近代中醫珍本集·傷科分冊》[4];丁繼華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傷科集成》[5];韋以宗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少林寺武術傷科秘方集釋》[6]等均在前言重要部分介紹了這本書。因此,研究該書的學術特色,挖掘整理其學術理論思想,對津沽傷科推拿發展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1.1《正骨秘法》內容概述 《正骨秘法》作為傷科專著,在近現代傷科發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該書序言記述了該書編寫的原因及蔣云瑞協助劉聞一整理書稿的經過。正文共分兩卷。上卷論述捏筋骨法,有“捏頭項法”“捏脊骨法”“捏肩臂法”“捏膝蓋法”“捏產婦交骨法”等,下卷記載傷科藥方,包含治療筋骨折斷方、因傷氣閉方、因傷血瘀方、因傷腹脹便秘方、因傷中風方、傷口潰爛斂收方、治骨碎做膿方、至產婦骨錯方等。
該書記述內容言簡意賅,生動形象,特別是對于手法操作的描述注重細節、步驟清晰。如書中記述捏肋骨法言:“凡肋骨塌陷及擠斷者,多在中間,平時不甚疼痛,到睡時難以入睡,起時難以起身。治法:用手按住肋骨兩頭,兩手用意,是欲肋骨中間皆向外撐脹,蓋肋骨個個相連,肋骨向外撐脹,則塌陷及擠斷之肋骨自隨著向外撐脹,與他肋骨平矣,再用寬帶捆身之周圍,以防傷骨內,過數日即愈。”從手法作用的部位、操作要點、目的、預后等都有描述。而且該書從編寫內容上更是兼顧了中醫內外治法,特別是下卷詳述的接骨傷科秘方。如:骨折斷方一篇中,記述有接骨膏,主治筋骨折斷疼痛難忍,組方:乳香、沒藥、當歸、紅花、地骨皮、五加皮、骨碎補、桂枝、麝香、胡椒,共為細末香油榆皮面和為膏攤布貼患處,或香油融化黃蠟和之亦可。從治療疾病的癥狀、用藥組成、制劑特色均有詳細描述,彌補了傳統手法治療的不足,體現中醫內外兼治的本質特色,更深化了津沽傷科推拿治療手段的多樣性。
1.2《正骨秘法》的主治病癥 《正骨秘法》全書共記錄有各類傷科疾病11類,其中包括:頭項、脊骨(椎)、脅骨(胸骨)、手骨、胳膊、肩臂、足骨、膝蓋(膝關節)、胯骨(髖部)口(腰骶)、婦科(恥骨)。而涵蓋病種包含:脖項錯捩(跌傷)(頸椎后關節紊亂、揮鞭癥)、落枕脖(落枕)、嘴巴骨落、落下頦(顳頜關節脫位)、脊骨疼(脊柱后關節紊亂)、尻骨坐歪(尾骨骨折)、脅骨塌陷及擠斷(肋骨骨折)、手指骨節側歪不能伸正(手指側副韌帶撕裂)、手指骨節不能屈伸(手指骨折或肌腱斷裂)、手脖骨節錯凹不能揚起(腕關節脫位)、手脖向外或向內歪(腕骨骨折)、胳膊肘錯凹(肘關節扭傷)、胳膊內邊之骨向下劄去(前臂骨折)、肩臂錯凹(肩關節脫位)、足指凹錯(趾骨錯縫)、腳面疼(跖骨錯縫)、閃著腳脖(踝關節扭傷)、腳后跟疼(足跟痛)、腳踝骨壞(踝骨骨折)、膝蓋壞、膝蓋骨開(髕骨骨折)、膝蓋活(膝關節扭傷)、胯落(髖關節脫位)口筋轉(股內收肌扭傷)、產婦交骨錯凹(產后恥骨聯合分離癥)等眾多疾病。該書疾病設置全面,條目清晰,是為后世傷科教材的編寫提供了借鑒與指導,同時也進一步擴展了津沽傷科推拿的適用性與廣度。
1.3《正骨秘法》的手法分類 《正骨秘法》的出版囿于特定年代,雖手法介紹甚少,但手法操作種類涉及現代的脊柱手法、理筋手法等。具體手法包含有:按(疼處、脊骨、異常高起之骨、腳面疼、閃著腳脖)、拽(肩臂錯凹、胯落等)、搬(身前、尻骨、胯骨口筋轉)、撐(肋骨兩頭)、捏(手指骨)、捻(手腕筋出槽、手腕扭傷)、推(腳踝骨)、捺(落下頦)等。這些手法并非傳統傷科手法,多為復式手法,與傳統傷科正骨八法的摸、接、端、提、按、摩、推、拿[7]可能略有出入。但多數為牽引、搬按、復位等手法,是為民間本源手法,豐富了津沽傷科推拿的手法治療體系。
1.4 書名勘誤 在本篇文章之前,多數專著記載本書都將書名寫為《捏骨秘法》。筆者在查找該本專著時,確認天津圖書館所藏《正骨秘法》民國鉛印本即現代傷科界流傳的秘本《捏骨秘法》。《正骨秘法》為手法正骨專著。《正骨秘法》的書口、目錄和上卷均題“捏骨秘法”,筆者認為各種抄本的底本均是以1922年河南商務印刷所鉛印本為藍本。即抄本《捏骨秘法》抄自鉛印本《正骨秘法》,以民國鉛印本的封面《正骨秘法》為準,故《正骨秘法》又名《捏骨秘法》。
2.1 豐富了津沽傷科推拿“雜合以治”理論方法體系 《正骨秘法》是近代極為珍稀的成人傷科推拿著作,該書認為“人身內有臟腑,外縛肌肉為之樞軸,見架者,筋骨也”。周身筋骨各有職司,部位一錯,運動不靈。該書自頭項肩臂,以至脊脅手足,凡屬筋骨病癥,或專用手捏,或兼用藥療,因癥施術,隨時斟酌。《正骨秘法》內記述有非常實用的骨傷推拿和脊柱推拿方法,豐富了津沽推拿之傷科推拿的理論和方法。同時,文中記述了手法配合服藥、貼藥、抹藥、熱敷的運用,開現代津沽傷科推拿“雜合以治”之先河。如“凡胳膊內邊之骨向下陷去,隱而不現,此是骨壞。肘之形象大約與錯凹同”。具體治法:左手將內邊之骨托出,順著胳膊肘拔伸,與外邊之骨比齊,右手搦住手脖,將肘扶正,使入凹內,內用膏藥裹住,外用楊樹皮半寸,寬六七寸,左右鑲住,以帶捆之即愈,方法簡單,卻蘊含深厚理論,向后人形象再現了當時治療場景。
由于傷科的病癥多數以局部或外在的損傷為主,所以外治法在津沽傷科推拿臨床治療中非常重要。外部損傷常常伴有內科病癥,所以口服丹藥、丸散、湯劑等內治法也配合應用。津沽傷科推拿認為筋骨損傷,勢必連及氣血臟腑,輕則局部腫痛,重則筋斷骨折,氣滯血瘀,或者臟腑功能失調,甚至內臟損傷,所以正骨強調醫者應辨明傷病,內外兼顧,辨證施治,既治外形之傷,又治內傷之損;另一方面,既用藥物辨證施治,又注重以手法接骨理筋。治療上強調骨折、脫位手法復位,推拿按摩,理筋治傷,同時內服藥物調理氣血,外敷藥物消腫止痛。
2.2 奠定了津沽傷科推拿特色“小夾板”的形成基礎 “小夾板”為民間廣泛應用的骨科治療技術之一,能對骨折或軟組織損傷等起到積極的治療作用,并具有一定的維持對位及緩慢復位作用[8]。《正骨秘法》一書中重視復位后的固定、維持對位。其中論手指骨折脫位,曾言:“凡手指骨節或向左歪或向右歪不能伸正此是骨凹錯,治法用左右(手)搦病人之指,以右手捏正對準骨凹,用高粱桿瓤,鑲住左右,以線捆住之數日即愈。另有凡胳膊錯凹,肘必向里去,手必向外歪,而肘兩邊之骨仍然外現。”治法:左手搦住胳膊,上截右手,搦住胳膊,下截將肘扶正,使入凹內即愈。若腫脹太甚,用藥末之。可見夾板固定的雛形早有記載,這也為后世天津地區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首創獨有特色的“小夾板療法”提供了方法指導[9]。
2.3 提供了津沽傷科推拿“心手眼結合”的查體診斷方法依據 《正骨秘法》在結論曾述:“按捏法雖云小道,實關至理。必心手眼三者俱到,始能奏效。蓋筋非一致,或大或小或橫或直或斜,而此筋與彼筋何以聯絡?骨亦非一致,或巨或細或扁或圓或曲,而此骨與彼骨何以銜扣?雖未能一一剖視,而心知其意,宛如目睹。所以患者來前,觀其舉動,即知其患在何處,而著手始能成春也。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業斯術者,尚各自領會,精益求精歟!”可見古人治病絕非粗淺,同樣強調查體的重要性。如論及手指骨質,記述:“凡手指中間骨折斷者,必細審斷處,且細審上下左右,上面若是凹,下面必是凸;下面若是凹,上面必是凸。至于左右,亦是如此。治法:無論齊槎、斜槎,必將手指略略分開,使骨對準,然后四面捏,捏令貼皮貼骨,內用膏藥裹住,外用楊樹皮四條,周圍穰住,以帶捆之,數日即愈,膏藥方見后。”足見檢查之仔細。津沽傷科推拿大家葉希賢老先生,在臨證中也尤為重視傷科疾病的診斷[10]。他認為傷科疾患治病易,認病難,治病重在診斷,才能對癥施術。因此,他在臨床上以望、問、摸、比四診合參,提倡聲色、形態和摸、問結合之診查方法。
2.4 形成了津沽傷科推拿外用熱敷療法的方法雛形 《正骨秘法》一書在治療落枕病時,記述:“凡落枕脖者,多系枕磚木等物,寒氣傷筋所致,左右無定。治法:將沙土炒熱,用布包好,向扭捩處熱敷之即愈。”這種方法與現代熱敷幾近相似,實乃古人就地取材,活學活用。
《正骨秘法》一書在津沽傷科推拿傳承發展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對津沽傷科推拿的重要補充。近年來,以王金貴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津沽推拿團隊系統挖掘和整理了津沽傷科推拿特色名家李墨林、葉希賢等先賢的學術理論與方法體系,凝練成津沽傷科推拿手法“松筋”“易骨”兩大特色[11]。并提出針對手法兩大特色理念的辨證分期應用理論,如筋骨的錯位,其強調“正骨柔筋”;慢性軟組織勞損則強調“筋柔骨正”。同時,津沽傷科推拿還特別強調手法治療后的整體調養。后人法《醫宗金鑒》,借鑒其中的外治方法,采用熏蒸、熱熨、敷貼、牽引、針灸、導引及飲服湯藥等方法綜合治療,以疏經活血,調養筋氣,使緩急之筋得以復原。另外,津沽傷科推拿進一步深化形成了以推拿手法為核心配合多種中醫外治方法配伍式應用的理論方法體系[12]。
《正骨秘法》的挖掘與整理對于津沽傷科推拿是重要的補充與完善,它的出現進一步豐富了津沽傷科推拿的治療病種和理論體系。特別是書中記載的治療方法、外治用藥等均值得后世去挖掘與傳襲。如脊柱手法、理筋手法中的:按、拽、搬、撐、捏、捻、推、捺等,需要后人進一步去探求它的動作要領與操作細節。這對于豐富津沽傷科推拿的手法體系不無裨益。目前,津沽傷科推拿中比較有名的特色操作有葉希賢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十步手法、肩凝癥九步手法[13]以及李墨林捏穴療法[14]。這些手法的挖掘與分析,將進一步擴充手法的種類與施術范圍。其內還記載有大量治療跌打損傷的中藥方劑,對于津沽傷科推拿內治理論體系的完善意義重大,特別是治療跌打閃錯所致的疼痛、傷口不愈、損傷后小便不通、破傷風、骨斷筋傷立止疼痛等,將彌補津沽傷科推拿在治療骨折傷筋病方面手段與方藥治療的不足。由于歷史原因,該書也客觀存在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手法描述欠詳細。《正骨秘法》作為傷科專著,關鍵在于施術手法的操作。但是本書在描述具體手法時,相對比較簡略。而且多數手法均采用習語定義,這給后人整理帶來一定不便。如:拽肩臂錯凹、搬尻骨、撐肋骨兩頭、推腳踝骨、捺落下頦,其自身含義遠較字面意思豐富。唯有后學者通過臨床實踐逐漸加以摸索,進一步理解與復原具體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