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又力 宋巍 陶燕霞 楊海紅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天津 300308)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是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的乙類傳染病[1],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已造成全球范圍的大流行, 其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2]。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作為第一入境航班新冠肺炎可疑癥狀人員接診的定點醫院,截至 2020 年 5 月 11 日,共收治患者 448 例。 隔離留觀的患者出現外科急癥,需盡快手術治療,醫務人員在手術過程中做好科學防護, 避免發生院內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現報道我院1 例疑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進行消化道穿孔急癥手術的人員防護。
患者男性,63 歲,乘航班由巴塞羅那起飛經巴黎于2020 年3 月29 日抵達天津濱海國際機場, 入境時體溫37.6 ℃, 送至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發熱門診診治,查驗血常規:白細胞7.02×109/L,淋巴細胞百分比13.2%,經新冠肺炎專家組會診確定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留觀進行核酸檢測篩查。 患者留觀第2 天突發左上腹疼痛,完善相關檢查后,院內專家會診考慮上消化道穿孔、急性彌漫性腹膜炎,手術指征明確,屬于急腹癥手術,院內多部門協調完善了手術前準備, 于4 月1 日在負壓手術間全麻下行開腹探查術,胃潰瘍穿孔修補術,腹腔引流術。 術中見胃竇前壁近幽門處穿孔予以修補,手術順利,術后病情平穩。 2020 年 4 月 7 日,患者抗體檢測陰性,經專家組會診排除疑似新冠肺炎患者, 解除留觀后轉往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繼續治療, 手術部位未發生感染,手術切口愈合良好,患者于4 月13 日治愈出院。
2.1 選擇手術防護用品 疫情期間, 對疑似或確診新冠肺炎患者實施手術首先要關注的是手術醫護人員的感染防護,同時又要考慮最大限度避免患者手術感染問題。 在此之前,院內感染科與外科醫生和手術室人員進行了對新冠肺炎感染患者可能需急癥手術時,手術人員如何防護的預判討論,醫護人員對于手術中感染的防護存在諸多疑慮。 該病例是天津市開展的首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手術, 沒有相關防護經驗可以借鑒, 有工作人員提出按照疫情期間三級防護要求,穿防護服+手術衣實施手術人員防護,以降低人員感染的風險, 但是穿防護服與外科手消毒的時機及程序又有矛盾, 很難達到外科無菌技術要求,極易造成患者的手術感染。 為此,院內感染科與手術室管理人員決定采用長纖聚酯纖維材料制作的, 經過滅菌的手術衣和頭頸罩,用于手術醫護人員的防護。長纖聚酯纖維具有永久疏水功能與永久抗靜電功能,可減少粉塵靜電吸附,防滑、透氣,不產生棉絮等特性。 此次手術采用了長纖聚酯纖維材料制作的手術衣和頭頸罩,同時配備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防護面屏、防護靴套,作為醫護人員手術防護裝備。
2.2 手術防護用品的穿脫程序 按程序穿戴手術防護用品的目的:①確保防護的嚴密性和安全性;②保證無菌技術的有效性; ③更有利于避免術后脫卸污染物品過程人員的污染。
2.2.1 穿戴手術一般防護用品的程序 醫護人員更換手術刷手衣后,進行手衛生,依次穿戴一次性手術帽子→醫用防護口罩→外科口罩→護目鏡→滅菌頭頸罩→防護面屏→一次性長靴套→一次性鞋套。
2.2.2 手術人員穿無菌防護手術衣的程序 手術醫生和護士按照程序穿戴手術一般防護用品后,按照常規進行外科手消毒,穿兩層長纖聚酯纖維滅菌手術衣,手術衣將頭頸罩與肩部的連接處遮蓋,戴3 層無菌手套,最大范圍避免暴露,既方便手術操作,有效的保護醫護人員,又可降低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風險,使醫患得到有效的雙向防護。
2.2.3 手術防護用品脫卸程序 手術結束后, 手術人員在手術間內首先自己解開第1 層手術衣側腰帶→脫去第1 層手套→由他人協助解開手術衣后部扎帶,脫掉第1 層手術衣→手消毒→摘掉防護面屏→脫掉外層一次性鞋套→手消毒; 進入手術間污物處置間后再脫掉第2 層手術衣→第2 層手套→手消毒→在他人協助下摘掉頭頸罩(由內向外向上翻卷,包裹污染面)→脫掉長靴套→手消毒→摘掉護目鏡→手消毒→摘掉外科口罩→手消毒→摘掉醫用防護口罩→摘掉第3 層手套→手消毒→戴外科口罩→手衛生→更衣室洗澡更衣。
2.3 手術環境 用負壓手術室為疑似或確診新冠肺炎患者進行手術, 該手術間設有獨立通道,獨立刷手間和污物處置間。 為減少手術間內設備的污染,手術前將無影燈、吊塔、各種管路等設備用塑料布封閉包裹,利于手術后消毒處置。
2.4 合理安排手術工作程序
2.4.1 為縮短患者在手術室停留的時間和手術人員暴露污染的時間,我們打破常規,麻醉醫生和巡回護士提前做好手術防護,將麻醉、手術器械物品等各項工作準備好,再從病房接手術患者進入手術室。 手術上臺醫護人員刷手后穿戴好防護無菌手術衣和手套,進入手術間等待患者。
2.4.2 麻醉醫生和巡回護士按照程序穿戴手術一般防護用品后, 再各加穿一件長纖聚酯纖維滅菌手術衣和普通一次性手術衣,戴3 層無菌手套,作為隔離防護。 待患者進入負壓手術間后與手術醫生、護士共同核對患者信息,并簽署手術同意書。 為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后, 擺放手術體位, 協助醫生進行手術部位消毒、鋪手術巾單。
醫院手術室主要使用的手術衣分為兩種: 棉布材料和無紡布制作的手術衣。 棉布手術衣穿著舒適,透氣性好,無防水、防滲透功能,阻菌效果差,多次洗滌重復使用后會出現棉織纖維的斷裂及脫絮, 是造成手術部位感染的因素之一; 無紡布制作的一次性手術衣阻菌功能較好,但是透氣性較差,長時間穿著會產生悶熱感,且會產生大量的醫療垃圾[3]。 長纖聚酯纖維新型手術衣符合YY/T0506 對標準防護功能材料的要求,可以清洗滅菌后重復使用;具有永久疏水功能,復用75 次后抗靜水壓≥20 cmH2O(1 cmH2O=0.098 kPa);具有永久抗靜電功能,可以減少粉塵靜電吸附;防滑、透氣,不產生棉絮,體感良好,穿戴舒適;質地輕薄,不容易染色[4]。 長纖聚酯纖維新型手術衣對手術部位感染防控具有很好的應用效果,可減少醫療廢物處置量,降低資源及能源的消耗,又對環境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
該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手術歷時2 個多小時,我們選擇長纖聚酯纖維新型手術衣作為手術防護,手術醫生反映該手術衣穿著舒適,防護嚴密,透氣性好, 手術人員出汗少, 在整個手術中實施腹腔探查術、穿孔修補術、腹腔引流術及腹腔沖洗過程直至手術結束,手術衣的前胸腹部、腕肘部均未被浸濕,該手術衣的阻水性能好,透氣性強,有效的防止液體物質的浸透污染,充分發揮了無菌屏障作用,是更嚴密防控手術部位感染和手術人員防護的有效措施。 同時采用長纖聚酯纖維制手術衣和頭頸罩等防護用品配套使用,作為手術中防控新冠病毒感染的防護用品,對醫護人員暴露部位嚴密覆蓋,穿著舒適,方便手術人員的手術操作,是有效、安全的手術防護方式的選擇。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 為疑似或確診新冠肺炎患者進行手術, 如何做好防護是醫務人員關注的重點,而從目前可以選擇的防護用品來看,長纖聚酯纖維新型手術衣并配戴相同材料的頭頸罩, 是更為安全的選擇, 可以有效的避免或降低醫護人員職業暴露的風險, 更加嚴格執行了外科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有效地預防和避免手術部位感染的風險, 保障了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