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金芳琴,劉 雯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03醫院,浙江 杭州 310013)
腦卒中的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整體護理可節省醫療資源、提高護理質量和提高患者滿意度。本研究進一步規范腦卒中患者的康復過程,避免因醫療資源不足引起的患者安全問題,提供合理收費的理論依據,協調醫師和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提高了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護理水平。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6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將60名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平均年齡(64.35±2.95歲),病程1~19年,平均(12.84±2.69)年,男女比例9:7,年齡53~75歲,男35人,女25人,兩組患者的臨床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
對照組采取傳統護理模式,試驗組給予整體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⑴建立健康檔案,評估患者目前病情。選取具有神經內外科、康復科以及營養科工作經驗的2~3名醫師、1名護士長,2名專科護士、3名責任護士以及1名心理咨詢師組成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護士長根據科室護理資源,患者的身體狀況和個人需求制定整體護理方案,并負責實施、評估以及整改等。⑵初期階段: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按照“認知轉化—意識覺醒”以及“自我效能—激勵護理”等模式給予干預,使患者充分認識到腦卒中的危害。采取面對面的方式,講解情志異常嚴重影響病情發展、治療以及預后,使患者充分認識到情志調護在腦卒中的作用。⑶中期階段:建立公共平臺進行心理護理,按照“自我評價-決策權衡”的策略讓患者認識到觀點的轉變利于自身健康,使其盡快掌握腦卒中的自我管理,糾正患者對護理的錯誤看法。⑷后期階段:定期家庭隨訪和社區隨訪,鼓勵患者家屬及朋友多關懷患者,并積極分享最新病情進展,分享預后恢復成功案例,以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行為。
1.3.1 住院時間、住院費用以及滿意度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費用以及滿意度,并記錄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
1.3.2 運動功能
采用運動評定量表(FMA)評定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該量表由上肢分離、反射、屈肌、伸肌的協同、腕功能的速度、辨距與協調能力,手指的抓握能力等方面50項,每項0~2分,0分=完全不能完成進行,1分=部分完成,2分=順利完成,得分越高表明上肢運動功能改善越明顯。
1.3.3 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 Barthel指數量表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該量表是吃飯、穿衣、修飾、用廁、洗澡、大便、小便、轉移、上樓梯以及步行等10項日常生活動作,每項0~10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理能力越好。
1.3.4 自我效能評價
采用周群等[1]設計的慢性病自我效能表(CDSES)測評患者的自我效能,該量表包括合理休息、情緒控制、疼痛及不適的控制、自我保健、管理健康問題、遵醫用藥等6 個維度。 每項采用1~10級評定。1級=無信心,10級=絕對有信心。滿分60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對照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9.54±2.56)d,平均住院費(14075.78±69.21)元;試驗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0.27±2.17)d,平均住院費(10278.25±52.14)元。
兩組患者干預后,FMA和BI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自我效能評價的各項指標以及自我效能總分明顯高于干預前。
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為83.33%,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為為93.33%。
腦卒中患者在發病后有多種并發癥,感染率和死亡率高,影響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為急性腦卒中患者的靜脈溶栓提供全面的護理干預非常重要[7]。
隨著社會的發展,患者家屬越來越希望整體護理在臨床護理上起到重要的作用[8]。肢體功能障礙是腦卒中病人最常見的后遺癥,肢體運動功能的提高對腦卒中病人生活質量意義重大。自我效能已被廣泛認為卒中后患者生活質量和身體功能恢復的預測指標[2],低自我效能水平不利于疾病和肢體功能的康復[3],患者自我效能水平的提高可顯著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結局。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平均住院的時間和平均成本比對照組更有效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干預后的FMA、BI評分以及自我效能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整體護理能明顯提高腦卒中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自我效能以及生活質量。對腦卒中患者的護理措施,造成了大規模的積極的影響,整體上表示護理措施大部分的患者被認可,表示在臨床上值得推薦[1]。